
【柳岸•恋】修改《理发师》之体会(随笔)
写这文缘起是,我前几天在社团发了一篇文章《理发师》。我一般情况下,写字往往一气呵成,很少修改。当然有些就会粗糙些,有些错别字、病句、冗句类的硬伤。比如《理发师》的初稿。
《理发师》是真人真事。那天是因为先生他大姨离世,我们去她村里吊唁,按习俗外甥摆祭,我们早早地去了,十多分钟结束。那天恰逢村里大集。因平时买东西都是在超市买,衣食住行等大小百货都可买到,但赶集的经历,却是鲜有。我觉得大概有近二十年没赶集了,因为一直没机会,印象中最深刻的记忆是小时候跟着姥娘去赶集。因此,我强烈要求先生一起去赶集。天尚早,我们就在集上转了一圈,他买了个枣木马扎,用人字形的棉带子交叉编织出图案,也挺漂亮,也不贵,十多块钱。我欣喜地看到农村集市上的繁华和热闹,各种吃食,蔬菜,卖五颜六色的衣服的商贩,扎起高高的架子,还有现场加工香油麻汁的,等等一切也不惜笔墨极尽渲染。
那个文字中的老理发师,就是在那集市上遇到的,因后来修改文中写的非常详细,在此就不赘述。我要说的是,在初稿发文后的几天里,柳岸社团社长老百老师建议我修改下,进行复议,而且建议找社团总编怀才老师请教。既然社长在社团群里说的,我于是当天下午就顺了下句子,与怀才老师就我的文字联系。
晚饭后,他发给我信息,是非常好的建议,如下:1、写磨香油和卖蔬菜的那段与理发没有关系,试着简略成一小节,要与下文的理发接上茬。2、写老理发师,应该有你看见的具体事儿,加进去,表现他对顾客某个方面的呵护,比如一个脏兮兮的人理发,他只收一块钱或者什么故事。3、你与理发人的那些对话起精神层面表现人物的意义不足,考虑下怎样表现,比如,有这个手艺,满足于温饱,不用村上给什么救急,国家也省心等等。4、语言尽量规范,介绍方言,呵护语法。
实话实说,这次经怀才老师一指点,我仿佛脑子里灵光一闪,瞬间彻悟,题目既然是《理发师》,就应该围绕《理发师》来展开铺叙,把其他的与中心无关或疏远的素材要不惜余力地删除才是。就像农民种庄稼,那些杂草啊,野花啊,甚至害虫啊等等不是庄稼的都要除掉,不管草儿多么肥美,不管野花多么芬芳,不管害虫多么绰约多姿,一律杀无赦。
既然明白了,就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了。我打开文集,复制下来,重新修改。这次修改,把前面的大段的内容毫不迟疑地删除了,把与丈夫的玩笑对话也删除了,把自己戏谑着想退休后干流动的剃头担子的未来规划段落也删除了。然后加进了怀才老师建议的内容,且对口语进行了提炼,这么一读,我自己就有些感动了。尽管有些对话是与当事人在现场根本没有发生,但显而易见地,老人自给自足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应该表现出来,然后又稍拔高了他的思想境界,显得老理发师的形象由平面单薄苍凉的理发师形象,变得立体饱满、有了血肉,是个值得尊重的人物形象。通观全文,之前是两千字多点的篇幅,之后仍然是两千多点的字数,只是内容变了,冗句没了,文章显得有了深度。
我兴奋不已,随即发给怀才老师修改稿,他及时予以替换。又说明天再给最后过过目,润色下,也感觉到修改的还行,我对怀才老师真诚致谢。我然后又对老百社长说了改动过程,老百老师也看了下文字,他也说冗杂东西少了,表扬说修改的不错。
修改文字,如同健身。一篇文字,即使是文字如何优美,结构如何巧妙,故事情节如何跌宕起伏,但若是文字内容不紧扣主题,用句语文老师常讲的说法“离题千里”,无论文章形式如何地繁华似锦,但都称得上是败笔;同样,若是一个人的腰身不挺拔,赘肉层层叠叠,臃肿不堪,哪怕他穿着昂贵的衣服,理出前卫的发型,整体上也给人不舒服的感觉,但若坚持健身的匀称身材,即便是粗糙洗白的衣服,那也是让人眼前一亮。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他坚持健身,保持匀称体形,严守科学的作息时间,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高度自律,才成就了世界文坛上独一无二的文学泰斗。
修改文字,亦如同清理房间卫生。一个很整洁的家,哪怕你简装或无装修,但只要是窗明几净,各种大小物件定置定放位,哪怕家具是陈旧的,但干净整洁,一样令人赏心悦目,让人住得舒心,就像对待文字中的标点、错别字、“的”“地”“得”的用法、“像”和“象”的区别,那应该是非常地熟道,就像家庭主妇对煮饭烧菜似的掌握而且怀有很高的热情去做。
修改文字,还如一次精神的净化。来到江山这一年多来,我浏览过很多别人的文字,真的是各有千秋。但所有文字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无论语言还是写作技巧,无论是构思布局还是叙述方式。但我读过一个人的文字,读过一篇后,就震惊不已,后来泛读过他一些文字,明白那是一位用心灵书写文字的人,通篇态度端正、文风多样、思想深邃。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是小处着眼,稀松平常的小事写起,但不知不觉得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宏大的场景里,带到一个广博的世界里,切实地感受到悲欢离合,读这样的文字,仿佛听作者低语,笑是由衷的,泪也是心底的,这样的文字是有精神的洁癖,不媚俗,不迎合,孤傲而又慈悲。
读过别人的文字,自然知道自己哪方面有欠缺,同时会自觉地努力地修正,虽效果不理想。但我一直坚信,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只有加强平时练笔,不断摸索,博众家之长,补己之短,定会有质的飞跃。
当然,最好的文字,是不用修改,就是佳作。我之前读过一人作品,简直可以用震惊来形容,他引古论今,纵横捭阖,风流倜傥,清丽典雅。他作品数量不是很多,但篇篇让人叹息不已。即使是没有得到精品的文字,也是别有韵味,自叹不如。这样的人应该是初学写作者的标杆,文学爱好者的榜样。也的确是榜样,我在国家级文学杂志《十月》上曾经看到过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