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街灯爱着的女人(柳岸) ——赏析江南铁鹰小说《晚秋》有感
一
阅读一篇美文,会留下久远美好记忆,阅读曾在一起努力为社团拼搏的文友之绝品短篇小说,一生都难以忘怀。这篇被评为绝品的短篇小说,主人公鲜明,着意刻画了一位性格鲜活的女性。读过几小节时,会认为这位妙龄少女,为新婚只有三日之爱,却贞守三十年的苦苦等待值得吗?不负责任的国军军官丈夫,便随败退大军而去会回来吗?而这位准新娘的三十年等待会落个什么结局?当时却是在内心里有点失衡感。
所以要探讨不负责任的国军军官丈夫后来会是个什么结果,他虔诚的妻子晚秋,又会有个什么样归宿?牢牢牵动着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时隔五年的今天,又重新去审视《晚秋》这篇绝品短篇小说,觉得作者的命题巧妙之处,是让读者盯住晚秋到底会说的什么?是季节?还是人物?读者首先要急切地去一目十行,先定位标题是指什么而摹写?当看到街灯下写信的女人一节时,作者把这盏街灯赋予生命,赋予它对主人公产生爱情。这是作者笔下悬妙之处;街灯伴随晚秋三十年和爱着她的三十年,只要晚秋出现在它身旁,它会耐心地侍奉她,陪伴她,给她送去黑暗中的光明。所以,晚秋的三十年全部生活,这盏街灯不会落下每个细节。整篇故事就在这盏街灯窥伺下展开,所以我给解析这篇绝品短篇小说命题为《街灯爱着的女人》。
二
小说的开头与前部,是把故事悬念化的包裹起来,采用纪实题材表述故事的全过程,附加以童话手法穿插进不能与主人公对话的街灯,应该是充溢故事完整性的妙趣。前半部清晰的单纯女主人公,没有其他人物出现,作者选择女主人常在街灯下写信的那盏街灯作为人物似的赋予它以灵魂。
让那陪她爱她那盏街灯,向您诉说这位坚贞女性的痴情。故事以晚秋为中心主题,倒叙出她人生的纯真,和一位人民教师的人性、德性。五年前看过这篇洋洋洒洒的八千字美文,段段节节、行行字字,至今还历历在目。
我和作者曾经同在一个社团相处三年,那时被文友称之为社团三老,他是社团的支柱人物,全社团对他的才华横溢,无不赞叹不已。
有那么一天,我们所在的社团在江山文学网站静默了一段时间后,无声息地淡出了江山人视野,今天有闲而想起那段欢快而温馨岁月,曾经在一起共同奋斗过的文友,回想起三年共同拼搏中的苦乐,那些映入过眼帘熟悉的文字,那种曾为之震撼人心的美文妙语还会涌上心头。
同时也觉得人是要在红尘中不断地行走,生命中,总会邂逅一份不期而遇的情缘与温暖,那些情缘与温暖总会消散或又进入另一种情感释怀中。不需刻意,不需约定,踏着岁月的脚步,另一份情缘与温暖会向我们徐徐走来。也许就是这个《晚秋》,我宁愿这样认为。
在那年文友的第一篇获绝品短篇小说引起大家关注。在他的短篇小说《晚秋》发表后,还没有被评为精品、绝品前的第一时间,我便阅读完全文。当然不是好奇,而是不会错过一次欣赏美文机会。被评为精品和绝品那时,是带着崇敬的胸怀,又一次走进了他笔下的《晚秋》绝品美文之纵深。
今天偶然想起那段美好岁月,不由得又去了他在江山站的个人空间,重新欣赏曾经在一个社团他获得第一篇绝品文《晚秋》。
三
一篇八千字美文,洋洋洒洒地把浔溪镇溪水河和青石街木屋中、一位苦守三十年女人贞节的晚秋女人,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视线中。
文章的开头是从一年四季迟来的晚秋入笔,这个晚秋并不是文章中的主人公,是把江南水乡在迟来的秋日里景物,简略交待一下;比如文中所述,又是天地与水雾之间那样的美如琼楼玉宇、蓬莱仙境一样景色。读到这里时,会有美不胜收的视觉冲动与感慨。
可是,作者在写到这几句赞美后,并没有接下去继续向读者描绘江南水乡特色美的画面。而是把笔锋急转,比较细腻一些的描写浔溪镇的青石街、和那条青石街上那些建在溪水边那些多年失修歪歪斜斜木房子,从这个节点中开始没有了赞美,而对街面与建筑上,多了些贬义词汇。
想到作者又浅淡地说起走进木屋者,却会觉得因水气多而产生的霉气,又夸张地写道,进住者不知道这些歪斜木屋何时会倒塌?只是相信这里前街后河的好运势。但作者并没有在一些负面过多着墨,而用一种掩饰说,尽管木房子是这种状态,走进去的人还是不愿意走出来;其原因很简单,那些人注意的是运势,前有街、后有河的极好环境。
作者用淡淡的几笔却勾画出那个时代和浔溪镇的青石街,在当时景象有些悲凉。这就是《晚秋》作品的背景画面,真正要精工细琢的是一位名叫晚秋的女人,和她朝夕相处的那盏街灯。她和街灯才是作者用心去雕琢的人与事。作者在文章写到这里时,又开始设计包袱,层层地裹着很严,倒引起读者对主人公猜测她的后来,有强烈继续阅读欲望。
时间过得好快,这篇绝品文发表已有六个年头,今天欣赏时仍然无限感慨。赏阅作品勾画前段背景画面后,认真解析如下。
直入主题的晚秋,并不是表达故事的核心,是指本文是处于那段季节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简而赅的落笔去表述交替不明显的江南四季。当北方读者看到江南水乡的季节变化时,一定会联想到江南的四季更替,不像北方季节改变得那样显著。
由此节点的转换,把读者带入太湖边浔溪镇。简练的诉说溪水河走向,从这条溪水河穿镇而过,让读者体会到江南水乡确有名副其实依水建房之美。又叙说出在烟雨时、雾蒙蒙的潮湿水气,小镇是在那样飘渺朦胧中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这几小节中,作者并没有表达梅雨深秋潮湿微凉的无奈,把美的大部展现给读者,让读此文者有身临江南水乡之境美感。隐去水乡梅雨深秋潮湿微凉,而是在青石街年久失修木屋上略带几笔。
个人觉得,可能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还是要给读者有些悲凉感觉?在欣赏到下一节时才知道作者的创作手法;先有一点精神过渡中的适应,像飞行器软着陆那样,平缓带您走进主人公三十年等待的辛苦与她心地虔诚的情节中。
总之,觉得作者在运用情节转折笔法中,先是告知故事发生的季节,然后一带而过地概略小镇全景,像美术界作画那样,首先用大写意绘画手法描绘出背景轮廓,带入读者走进水乡浔溪镇、青石街六号楼。先是概括了整幅画面背景,然后才是用工笔写意画法去勾画出人物形象,故事核心是从这里开始婉娴道来。
四
从这里作者开始细心塑造晚秋形象,用心地刻画紫罗色窗帘后面、和街灯下晚秋肢体形象。由于画面中只有晚秋一个人物,也就没有了小说里常有的人物对话,只有肢体语言。
作者在描写晚秋人物时,我的体会是以下这幅画面。
在江南迟到秋意渐浓的日子里,一位花季年华女性,在静美中收获着生命的丰腴和恬淡。三天新婚燕尔,在溪水河畔却倒映了三十年之久。街灯爱着的女人,情之绵长,爱之浓郁。她的这种痴情,有天天陪着她、爱着她的街灯为证,爱着她的那盏街灯,它会着实地告诉您,在它陪伴三十年中的女人,她在三十年里都尝过多少酸甜苦辣?以及这位刚毅对贞守妇道女性以后结果如何?街灯不是外人,也不是旁观者,它是唯一、也是爱着晚秋、最有资格的见证者。
晚秋的故事是从一九四九年深秋开始。阅读到这里时,会觉得那年她被一位不负责任、也没有大丈夫担当的国军军官肖罗河看中,并娶进青石街的六号楼。说这个六号楼是新房,可它只承继过三天的夫妻共享。以后,这位新娘便是孤灯只影,每天在紫色窗帘后面向远方张望,盼着杳无音信的肖罗河出现在面前。
又觉得作者像是有意在甩出个包袱,让您去猜想,为什么一位花季少女会这样草率的和他成亲?一定会有前因吧?作者的倒叙写法会勾起读者看下去的欲望。
文章在这几小节中描写的非常细腻,读到此处时,常有对晚秋一种同情感、也有一点对她的质疑,是什么精神支持她度过三十个春秋冬夏?既然肖罗河已杳无音信,干吗还要天天守在路灯下写信?不知道他在何方,写出的信又能寄往何方?他已经随国军在人间蒸发,为什么不决定寻求幸福人生呢?难道说是为坚守贞节妇道吗?还是哪些缘故,让一位文弱女人一直在街灯下、翘首以盼中挥笔激扬文字呢?读者难免有更多猜想,想知道这位常在家前路灯下写信的女人,她命运中到底隐藏哪些不被人知的秘密?
文章在这小节中采用童话故事写意,把晚秋经常坐灯下写信的这盏街灯,赋予了它以生命,赋予了它如人类一样的情感。是这盏街灯为它爱着这位执着的女人送去黑夜里的光明;到了晚上,它一直陪着这位孤独女性;从她十七岁开始,一直陪她到四十七岁。将晚秋从一头长发,陪伴到她梳起发髻;从一头黑发,一直陪伴到她发髻有丝丝银白。
作者重点描写出晚秋三十年的守望与乞盼,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贞不渝地开灯关灯,拉上和拉开紫色窗帘,在街灯下写信,释怀对肖罗河的思念。突出表述一位花季少妇的贞节情操,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此不疲的韧性。
五
红色沙尘暴吹来时节,文章字里行间开始抖落包袱;作者采用借喻手法,让那些被红色沙尘谜了双眼的半大孩子们登场,用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向大众揭开了蒙在苦等三十年晚秋头上神秘面纱;却原来其中的感恩情节,占领了她的胸怀。
在这一节中,作者笔下方才暴露出主人公的全称叶晚秋、和她的职业是中学教师。这位叶老师的真实身份,是被运动中半大孩子,翻出一箱子没寄出的信笺后才向世人交待。那些没投寄出去的信,是叶晚秋十七年的心血结晶,却被运动中半大孩子们一场大火化为灰烬。此刻,叶晚秋的厄运到来,受肖罗河牵连而被专政,撤去人民教师职责,而去了卫生队扫街道。
十年的动乱,作者并没有着墨重彩,又是一带而过,淡然几笔,说明了叶晚秋有过那一段多舛命运、以及晚秋艰苦岁月中的生涯。叶晚秋身份公开于众以后,同事们才真正了解到单身女教师是在等待、无限期的等待。也许她心里早就知道丈夫肖罗河永远不会回来、或许在另一地早有了妻儿家室。
她的同事,也是本文中的第二个主要人物,钱尚宇老师开始粉墨登场。
由此可见得作者安排的街灯良苦,在重要转折时,这样插进一盏街灯,看起来顺畅,合理合情。对,是街灯看得清楚,它向您说的实情。
是钱老师向晚秋发起求婚猛烈攻势下,叶晚秋老师夜间和钱老师长谈时,叶晚秋才道出真情。叶晚秋告诉钱老师她痴情地等待肖罗河,是因为她一出生就认识肖罗河,并不是因为他是国军军官而和他结婚。那些情缘是来自老一辈,因种种原因,叶晚秋母亲是肖罗河的奶娘,两人同吃一个母亲乳汁长大。
大晚秋八岁的肖罗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形同没血缘而事实却如亲兄妹。两人从小互敬互爱,肖罗河在军校毕业后,回青石街六号是想和晚秋解除婚约。理由是,战乱年代,军人生死难料,不能让心爱晚秋为之付出太多。
晚秋也知道,和肖罗河结婚会是一生空守婚房,但她却是心甘情愿。在肖罗河提出解除婚约那一刻,她却毅然决然地决定当天结婚。她与他的三天婚期,是在这样环境中形成的。叶晚秋和肖罗河之间那些情缘,是那样跌宕起伏十七年环境中,产生了牢不可破爱的情缘。
让秋日的私语在心底汩汩流淌,爱的涟漪在清澈浔溪河畔泛起;让爱在秋天的童话中装帧,镶嵌在弱水三千为你醉的心扉;让一捻思念在柔情的街灯的光辉下沐浴,婵娟出花好月圆的醉美画卷。
从作品中体会到,叶晚秋与肖罗河虽然只有三天新婚之禧,却是来自十七年岁月打磨出的素净。她与他的情感,是一种极致的美,这种美并不张扬,也不扎眼,更不矫揉造作,如一朵素雅而夺目的鲜花,淡淡地散发着沁人的清香,这种香却无味,他的娇媚而不艳,却入心而醉人田。素净的显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恰如袭一身素雅的衣裙。
当我们品一杯淡淡的香茗时,总会想到书写几行柔软的心语,在静静的优雅中品位生活的恬淡和丰盈。
六
作者在后半部分中,把钱尚宇和叶晚秋之间的情感交融推向高潮,也是本文中人物对话的一大亮点。他与她同事的十七年里,钱尚宇一直暗恋着叶晚秋。但在十七年中,一直没有语言表达。原因很简单,叶晚秋是已婚女人,她在等待丈夫归来。当钱尚宇晓得叶晚秋在等待一位去了台湾的军官时,他才勇敢地表白出自己这些年心里只装着晚秋。可是,叶晚秋并没有明确给以答复,以至肖罗河养子肖中华认母时,他们才走得又近了一些。
再阅文友绝品小说《晚秋》后的感悟是,真正的宁静不是脱离生活和现实,像钱尚宇和叶晚秋、还有文中肖罗河养子肖中华一样,而是生活在喧嚣的尘世中。在那里扎根、开出一朵清幽的花朵。
命运的改变,从来不是等待中完成,而是在执着坚持中,开出一朵不屈的花。
真正的修行,不是闭关清修,而是带着一颗禅意的心,在滚滚红尘中,开出智慧的花。本文两位主角叶晚秋和钱尚宇怀着一颗淡泊、无畏、智慧、阳光的心,在尘世中开出一路清香的花。
至于那盏街灯,它仍然爱着晚秋,它毕竟是一盏街灯而已,只有向世人喧嚷它看到的三十年中,一位中学教师在感恩与真爱中所发生的一切,它虽然也深爱着叶晚秋,但是它左右不了晚秋与钱尚宇之间任何事,只会为他与她走夜路时送去光明。
钱尚宇和叶晚秋两人真诚相爱,到底是个什么结果?作者没有写,可爱的街灯知道,但它没说。他与她会走到一起吗?各位文友,我只知道这些,以下的故事,咱们自己去揣摩吧……
绝品短篇小说《晚秋》链接地址: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6395.html
/>
(尊敬的作者、想念的江南铁鹰老弟,今天对你的《晚秋》作品乱解析、胡侃一顿,有不当处希你谅解,也可以任意批评指责,愚兄决不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