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插秧的变化(随笔)
小满节前几天,老家的侄儿进城来我家,我清楚记得农村谚语:立夏小满正栽秧,千家万户不停忙,这是农村插秧的大忙季节,为什么进城来耍,我责备他不在家里插秧,进城来做啥子?他说如今农村种田,早已是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操作,我承包的近百亩稻田,几台插秧机,一天就栽完了……
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如今机器插秧会这么快。几十年前人工插秧的情景,像放电影一样,立即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
记得我读小学时期,每到插秧时节,学校就会放农忙假,让我们回家帮父母做一些插秧之外的小事,让父母把主要精力用在插秧上。那时,插秧前,父亲赶着水牛,拖着犁耙,在田里来回地走着,主要是把田水耙浑,说是要慎浑水把秧栽下去,秧苗才容易定根成活。栽秧的人先在田梗上,把秧田里拨起来扎成把的秧苗抛进田里,然后下田栽秧苗,我也屁颠屁颠地跟在插秧队伍后面,充当小助手,做一些传递秧苗的小农活。
插秧开始了,插秧队伍默契十足地一字排开,低着头,弓着腰,左手分秧,右手插禾,插一行秧,退一步、插一秧,退一步的插,从田头插起,退步插秧到田尾……但见插秧的大人弯腰曲背,把一支一支的秧苗挟在指间,一下一下地插入水田。那手指在水中进出好似鸡啄米似响,随着层层涟漪荡漾开去,耳听起欢快的水声,宛如明快动听的音符,在五线谱上跳跃。偶尔,他们也会打开嗓子唱起插秧歌,这边唱来那边和……要不了多长时间就插完一田,秧苗好像检阅的士兵,整齐地在田里排列着,水田又好似变成了绿色的画面,非常地好看。
我还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下农村驻点,夏收夏种的一天,我和生产队社员们一起插秧,我是“三门”(家门、学校门机关门)出来的干部,没有插过秧,完全是新手,我学着社员的样子,左手分秧,右手插禾。可秧苗一到自己手里就不听使唤了,我好强地一路追赶。一眨眼就被社员们“抛”下了,我两旁的社员都是能手,他们把我的秧把都顺手拿去插了,我就喊“没秧了,快给我一把吧……”,这样我显得非常被动,别人家更快,我更慢,更拉在后面,几乎被“关”在稻田中了,我很窘。这时候,幸好生产队长走了来,看我有些惭愧的样子,说:“唐同志,我来教你”,说完他就手把手教我快步插秧法。一般插秧是从左到右插6株秧,再从左到右插6株秧,一直往下插下去,这样左手可以靠左腿,减轻腰的疲惫。队长教我的“快步法”,是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好像织布一样来回循环,让手不能有靠腿的“间隙时间”,这样的方法,插秧的速度就自然提升了不少,虽然人体的腰很累,速度却加快了。我想起了古代契此的插秧诗:“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颗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从中也悟出了人生进退的哲理。
我学到了生产队长教我快插秧的方法,第二天和社员们再一起插秧时,就没拉下“关”在田中了,我同社员一起一连栽了三天秧苗,身体累得精疲力尽,腰疼痛了七、八天。当时我就想,要是谁发明机器插秧该有多好啊……
人工插秧一直困扰着种田的农民,在大跃进时期和农业学大寨时期,为了把秧苗栽整齐,还搞过拉绳子栽秧苗,栽秧苗的进度简直就是老牛拉破车——慢得不得了。农民都渴望改变改变这种落后的插秧方式,改革开放后,调动了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农民的积极性,开始了插秧机器的引进、研究和创造,终于实现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如今,插秧机械化了,农业生产的从种到收都用上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改变了落后的人工栽种,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农业成本,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将劳动者从常规的手工劳动中解脱了出来。现代化的大规模农业生产,已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占据核心地位,显示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前途。这是建国70年来,党和政府在发展农业生产中,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创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和巨大成就!
注:这是给区作协写的建国70周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