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雕塑生命(散文) ——对挪威雕塑家维格兰絮语
一
敬爱的维格兰!2019年5月15日这一天,我——一个年届花甲的中国书生,从遥远的东方大国来到你的国家挪威首都奥斯陆,来到维格兰雕塑公园。
这一天,天空湛蓝,纯净,透明,是辽阔无垠的水晶屏。白云,如絮,如丝,在漫无边际的透明水晶屏上,飘着轻盈而澄澈的梦。在清澈明亮的光色下,维格兰公园里的一座座裸体人物雕像,从形体、肌肉和皮肤,再到各个器官——包括生殖器官,以及人物的动作和喜怒哀乐表情,都格外清晰,而且,清晰得令人眩目。
整座公园,沿着850米的中轴线,依次展开四个主题,清一色,全是男男女女女老老少少的裸体人物雕像和少数动物浮雕。雕像的数目极其可观,据说,共有192座雕像和650个浮雕,如果再把组合人物的每一座雕像里的各个人物和“生命之柱”上的121个不同姿态的男女老少雕像和浮雕里的动物计算在内,整个公园里的雕塑,按单数计算,大概得将近一千。资料显示,1945年,《时代》杂志曾把你称为奇人,并说,从米开朗基罗时代以来,再没有一个雕塑家像你一样能够留下数量如此众多的作品。这些数目众多的人物雕刻艺术作品,在朗朗乾坤光天化日下,惟妙惟肖,毫末毕现,向我和所有前来瞻仰的游客,展示着人的本原生态。
我逐个认真审视每一座精美的雕像,逐一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在形而上的沉思之后,不仅仅有审美的愉悦,还有智慧和认知的启迪。我眼前的每一座雕像,在艺术美的底蕴上,都辐射出诗的意象,人生的思辨,它们组合在一起,共同架构成一篇气势恢宏境界悠远的史诗,一本充满人生哲理的哲学书。不由在心里感叹:你不仅仅是个伟大的雕塑家,还是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
我逐个认真审视每一座精美的雕像,不仅仅是在审视一件件艺术品,也是在阅读生与死、爱与恨、男与女、长与少、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群体等人生命题。越看,越觉得每一座人物雕像都不再是僵硬冰冷的铜铁或者石头,而是通过你的的精心设计和细致雕刻,通过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腻入微的刻画,有了栩栩如生的活力,有了生命的温度,有了鲜活灵动的诗性,有了厚重蕴藉的哲学意蕴。
这座公园,是世界唯一一座以“生命”为主题的人物雕塑公园,是世界唯一的全部由一个人设计的雕塑艺术作品公园。挪威人以你的名字命名这座公园,是他们对你的最高褒奖,你当之无愧。
二
敬爱的维格兰!在“生命之桥”漫步,逐一瞻仰那58座青铜雕像,我看到的似乎是一个普通家庭里多元化世俗生活的真实再现。
体格健壮的男青年和年轻的父亲,绰约多姿的少女,披散秀发的少女,欢快起舞的少男少女,纯真无邪的儿童,组合一起,就是一个家庭的完整组合。在这个组合里,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关系,有自然流露的人的七情六欲。
这一座雕像,年轻恋人,深情相拥,情意缱绻。这一座雕像,一个男青年高高托抱起自己的女友,恣意浪漫。这一座雕像,年轻夫妻对坐,环拥幼儿,和谐温馨。这一座雕像,长发飘飘的年轻母亲,双手上举,将自己的孩子高高托起,母亲的脸上,满是发自内心的笑,她那微微张开的嘴里,似乎发出一连串“哈哈哈……”的大笑;而被高举的孩子,也用天真而纯洁的笑容迎合着母亲。这一座雕像,是父亲一只手提起自己的女儿,让自己的女儿双脚踏在自己的腿上,父亲与女儿,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无比的笑容。还有好些这一类的雕像,凝结人物一刹那之间的动作和神态,充分表现了一个家庭的天伦之乐。
我是两个可爱的女儿的父亲。面对父女嬉戏的那座雕像,我不由想起了两个女儿小时候,我有时撑起她们的双臂,让她们在空中旋转;有时抱起她们,像荡秋千一样来回摇荡。幼小的她们在我的手里或者怀抱中“咯咯咯”笑个不停,我呢,也是“哈哈哈”开怀大笑不止。那时的天伦之乐,让我感到乐趣无穷。
你的这组雕像,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家庭的温馨和谐,还有亲人与亲人的矛盾纠葛,有作为家庭支柱的丈夫兼父亲喜厌交加的心理纠结。
这一座雕像,是丈夫打骂妻子。这一座雕像,是父亲挥拳殴打儿女。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给予妻子和儿女的的,不仅仅仅是男女爱情和父爱,还有暴力,以及暴力后面的厌烦和焦虑。
这一座雕像,低头弯腰的父亲,右臂上曲,抵挡着两个幼儿;左臂上曲,抵挡着一个幼儿;右脚,挑飞一个幼儿。他浑身肌肉紧绷,脸上,也满是焦躁,很明显,这个父亲似乎在极力摆脱孩子的纠缠。我想,他企图摆脱的,应该还有家庭生活的琐碎。
二十世纪初期,欧洲男权中心的社会现实中,男人的心里,一方面,向往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另一方面,却又不甘心陷入家庭生活的圈套,被养儿育女及繁琐的家务拖累。作为家庭支柱的男人,就在这种矛盾纠葛中苦苦挣扎。
有一座环形雕像,圆环中,一个男人,颈部侧斜,双臂下肢斜撑,上臂横撑,就像背负着极其沉重的重担,大概因为沉重的压力所致,腰身弓屈,双腿也弯曲着,向两侧对称屈张。这座雕像的外在圆环,就象征一个男人无法摆脱的家庭生活的责任和担当、重负和压力。里面那个男人,尽管极力想抗拒或者摆脱,也是无济于事。这座雕像,形象地诠释了男人无法摆脱家庭生活的拘囿的客观存在。
还有一座圆环雕像,里面的一对男女,在一个固定的环套里,头尾交接,纠结一起。这似乎就是在昭告世人,男与女,丈夫与妻子,一旦结合,就无可避免地被圈进一个共存共生的固定圈子,责任与担当,家庭生活的一切琐碎,都无可逃避,必须共同担当。
俗世的家庭生活,真真的就像一团乱麻,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孩子,紧紧盘绕纠结在一起,难分难解。
想想我自己年轻和中年时期,也曾经在事业与家庭的冲突中矛盾、痛苦过。也曾经被人称作“工作狂”,因为要为事业而奋斗,牺牲掉许多本应该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舍弃了许多本应该给予妻子及两个女儿的爱抚和照顾。那时,我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呢!
敬爱的维格兰!你的雕塑里,还彰显了儿女对父母之爱的强烈企望。那座举世闻名的“愤怒的男孩”的雕像,就是最好的形象诠释。那个小男孩,跺着双脚,挥动着胳臂,一脸愤怒,嚎啕大哭。看年龄,他也就是两三岁的样子。这样小的孩子,为何会愤怒成这样?我想,一定是因为他得不到父母的抱护而愤怒,他是在用愤怒表达对父母之爱的渴望和寻求。我看到,那个小男孩的手和脚,已经被无数游客摩挲得铮明瓦亮,在明亮的阳光照射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这足以证明,“愤怒的男孩”这座雕像,最容易唤起所有游客几乎是潜意识里潜藏的那份对下一代的天然喜爱,最容易激发所有游客对缺乏父母之爱的儿童的同情和怜悯。
三
敬爱的维格兰!当我走过生命之桥,穿过郁金香花园,来到“生命之泉”旁边时,感受到的,是更严肃深沉的生命思索。
“生命之泉”雕像群的中间,是个又大又圆的碟型铜水盆。铜盆被六位从年轻到年老的青铜巨人奋力托举着。铜盆里,“哗哗哗哗”,不断向外倾注着泉水,倾注出来的泉水,形成白色水帘,又喷溅到面积更大的雕塑底座上,然后,泄流到泉池里。如果说,水盆象征着沉重的生活负担,水盆里的泉水象征着一代代生生不息的人类生命,那么,水盆下面六位青铜巨人就象征着必须承担这副重任的所有男人。要保证生命泉水的不断流淌,就需要所有男人齐心合力,众志成城,共同托举。
环绕喷泉四角,各有一组5座青铜树雕,加起来,一共20座。每一座青铜树雕的树冠下,都有人和树干纠结缠绕在一起。树里的人,有的蹲着,有的盘坐,有的侧身,有的直立,各自以不同的姿态在支撑托举着树冠。看年龄,一组是天真活泼嬉戏玩耍的儿童,一组是两情相悦柔情蜜意的青年,一组是艰苦劳作负重前行的壮年,一组是历尽沧桑孤独寂寥的老年。这四组人与树组合一起的青铜雕塑,既是人生从儿童到垂暮的全过程的形象雕刻,也诠释着人与自然紧密契合难解难分,还含蕴着生命之树需要不同年龄的所有人共同撑持的哲学思想。
喷泉四壁,环绕60幅连环画式浮雕。从婴儿出世,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到死亡变成骨骸,不同的浮雕组合一起,形象诠释了从生到死的生命轮回。
这些连环画式的浮雕里,也有动物浮雕,它们和人组合在一个画面中,展现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有孩子们与鱼嬉戏,有男人与狼搏斗,有女人恐惧地躲避动物。其中有四幅,特别打动我的心灵。
一幅是一个胖胖的婴儿就站在一个弯曲的羊角上,羊角下面,就是一堆骸骨。生寄寓在死之上,没有死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死,生与死,死与生,就这样相互依存。
另一幅,一匹马,用力尥起后蹄,后蹄的上方,有一个婴儿,应该是被马蹄踢飞的。这一幅,犹如朦胧诗,也有如难以解答的人生谜案。马是否就是婴儿未来驰骋人生的象征?抑或,马踢飞婴儿,象征着动物与人的相互排斥?更深入一些,也许是一个人的生命体中兽性对人性的排斥?答案,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再一幅,一只犬,仰头望着上面的五个婴儿,从那只狗的形态看,似乎还在吠叫。这一幅的寓意,也并不是一个解答:是在表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或者是动物对人的排斥?
又一幅,是鹰与人的合体,那只鹰,也似乎可以看作带鹰翅的龙。因为,在你的作品中,就曾经出现过一个带鹰翅的龙与人的合体。据说,在你的艺术理念中,你赋遥远的东方艺术中的龙以人性之恶的象征。那么,这一幅,我是否就可以理解为人性与兽性并存善与恶共处才是完整而真实的人性?
这也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家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过香积寺》里的诗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在王维这首诗里,毒龙,就是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还有佛家《涅槃经》的经句可以佐证:“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我就不揣冒昧地猜想,您一定对东方文化里的龙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并把龙这一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巧妙融进了自己的作品中。
这群浮雕,写实兼具夸张,理智冷酷兼具幽默俏皮,童话意境里蕴涵哲学思辨。要读懂它们,不仅仅需要好奇心和审美欲求,更多的,还需要冷静理智的思考和辨析。
四
敬爱的维格兰!我站在高达17米的“生命之柱”下面,仰望它一柱擎天的凛然气势,心里的敬仰之情也仰之弥高。我想,在这么高的石柱上,雕刻出121个形态各异的裸体男女浮雕,14年的岁月,那得花费您多少心血和精力去设计,花费工匠们多少精心雕刻的工力啊?
石柱上的人物浮雕,精致而逼真,有夭折的儿童,早亡的青年,披头散发的妇女,骨瘦如柴的老人。他们因不满人间生活,争相向“天堂”攀登时,既相互倾轧,又相互扶掖。有他们的表情,或沉迷,或惊醒,或挣扎,或绝望。在陡峭的石柱上,他们叠加在一起,盘旋上升。
在这根冲天耸立的石柱上,你不但要将人性的善恶美丑赤裸而坦诚地展示给所有前来瞻仰的游客看,也是在警醒世人:即使通往天堂的路,也是盘旋上升的,也不是可以一飞冲天的;在通往天堂的路上,人类也难以避免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矛盾纠葛,也依然既有相互提携,也有相互倾轧;生命的旋律,从来不是某一个理想化的单音符的一元独奏,而是美丑交融悲喜交加的多音节多音色的多元汇合。
有人说,你并不讨人喜欢。你不讨一些人喜欢的,大概就是你以冷酷之眼看待这世界,又用坦诚率直的艺术形式再现这善恶交融美丑混杂的人类世界,让有些思想单一,眼界狭小的人难以接受。
但我相信,您的“生命之柱”,会让许多有幸瞻仰的游客,在仰望之后,不仅仅看到美好、和谐、喜悦,还有严苛、折磨、痛苦的社会真相。增加几分冷静和理智,减弱几分失望和焦虑,会以更加理性的眼光看待如今纷纭复杂诡谲变幻的天下大势。
敬爱的维格兰!也许是为了与“生命之柱”向天堂攀缘的主题相映衬,您在“生命之柱”周围,还安放了36座花岗岩人物石雕。这里的雕像,或蹲或坐,或躺卧,或匍匐,或扭打玩耍在一起,上半身,特别是臀部特别突出,因而,便比“生命之桥”那里站立的青铜雕像显得丰腴许多。而且,由于花岗岩石材的材质,“生命之柱”周围的这些雕像比“生命之桥”两旁的青铜雕像的古朴沧桑又增添了朴质的韵味。“生命之桥”两旁的青铜雕像以家庭、男人为主体,“生命之柱”周围的这些石雕不再局限于一个家庭,而是更广泛地展现许多人的俗世生活状态和精神内涵。
除了许多一看即可明白的人的喜怒哀乐,就表情达意而言,这里有几座雕像,也给我带来独特的感触和崭新的体悟。
一是那座被称作“生命之门”的雕像,青年男女,头顶头,脚对脚,胳臂交叉相挽,小腿及脚交叉直立,呈倒立状态。这样,两个裸体之间,就架构成了一座形如门状的空间构图。这座构图,极其形象地昭告世人:男女情爱及性爱,是下一代生命诞生的命门。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通过对一组组栩栩如生的雕塑的描写,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
完成了一次对生命形而上的感悟和认知,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