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开明伸士郑向齐及其子孙们(随笔)
宿松、黄梅、蕲春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提取郑向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郑向齐解放前是宿松大地主,大财主”。那么郑向齐是怎样的“大地主,大财主”呢?他家财富是从何而来?解放前夕郑向齐及其全家为革命解放事业作出过怎样的贡献?其子孙们在解放后,政府是怎样对之不公和他们是如何在逆境中求生、生存、自创、自立的呢?
郑向齐(1865——1939)名瑞朝、字象琪(向齐)、号琢如,清邑庠生,庠名琼,国学生,学名兆兰。民初曾被选为安徽省第二届省议员。系宋~“迁松始祖、荥阳进士”郑介夫二十九世孙。明~“迁冲始祖”祖三公十九世孙。
其祖父钰仁公:名福元字晓春。清~敕封奉政大夫。祖母方氏名贺,清~敕封宜人。评:妣治家有道,慈爱待人,贫及亲邻,多沾其惠。
其叔祖父钰义公:名蛮生字晓楼,清~.敕封奉政大夫。叔祖母董氏名初,清.敕封宜人。
其父滋珍公:名涧泉,字汉广,号乘槎,国学生,学名汉。敕封奉政大夫。公秉性慷慨,智略超群,忠厚传家,和平处世。妣李氏名存,敕封宜人。
其叔父滋璞公:名字汉良,号松云,职襄知衔赏戴蓝翎,因筹粮运米应急蒙邑尊曾详请巡抚部院聂奖给:“好行其德”四字匾额。妣朱氏名爱敕封宜人。
其胞兄桂龙公:名涌朝字象鳌(1862——1932)号水如,清州同衔职名兆桂,清~封中正大夫花翎衔,职名灏生。妣吴氏名检,清封淑人。妣勤劳治家,和平处世,仁爱接物,遐迩咸称。公智略才德,出类拔萃,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以道生财,捐输慷慨。平生事迹有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曾任安徽省立大学国立暨南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等校教授暨安徽省政府上海市政府秘书等职的怀宁陈熙亚《传赞》,《传赞》云:“~~~越数岁,年甫十二,以父懋迁万里门庭,寂寞田园就荒,遂讲桑麻以辍学务稼穑以事养,然常以学未竞而志莫遂,故祁寒盛暑,耘毕耕余必潜习经史,穷究圣贤,立身处世之至理,古今得失成败之因缘,更酷嗜书法~~~先是公先君子汉广公设木厂於江苏之溧阳,值光绪初叶内讧纷起,外侮频临,蒸民憔悴,百业凋敝。谚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公乃兼程赴溧以擘划之密,督董之严,贸易之信,交游之诚,不数稔竞化险为夷,因败致胜,嗣以营业,日盛进益日丰,复於金坛社头各地增创分业以运销四方之木材而济劫后之建造者凡四处。虽然公仍不以聚财为志而以散财为急。常曰:财者天下之公物也,宜取之以道,舍之以义;不为纵情恣欲之资而作拯贫济急之具~~~邑中进士石公皖农,固当时之淑人君子,辞翰各家,仰慕公之仁爱忠,当无缘倾愫,后竞邂逅邑城,而石公则整衣正坐如见大宾,目不斜视,洗耳敬德数语快捷,深恨相见之晚。曰:吾宦游几三十年,阅人固多而言行一致能如君者实海内所绝无而仅见之也~~~”
其长亲弟桂凤公:名燮朝字象鸿,国学生名煦。公温良乐易,亿中擅长,广乏交游,名传申汉。
其次亲弟桂舞公:名辅朝字象鹄,国学生学名佐平,曾任二郎区区长。公秉性温和,待人恕忠,热心公益,邻里佩钦。
其三亲弟桂孪公:名来朝字象鹏,二十五岁而终。妣吴氏名体,闻夫讣音,饮鸠尽节。年仅二十三矣!此事轰动,有宿松孙教谕欧阳铨撰《赞词》,夫师世侍生邑庠邓鸿钧《传文》
其大亲侄秀杞公(1889——1958):名金生字衡阳号蘅芗学名镕。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科毕业曾任陕西白河县承审经铨叙部铨叙以荐职任用。公秉性耿介,倜傥不羁,钻研法律,尤究诗文,排难解纷,不遗余力,听讼断案,公正廉明,审时度势,慷慨捐输。平生事迹有中央防空学校地级离休乡晚吴敬肃《传~赞》,《传~赞》曰:“~~~而立是年奉尊命往江苏经理木材。知命之年因陕西白河县长杨公晋卿洎陕西省会元老五公幼农推荐,曾充白河县承审,斯时皖鄂边区革命队伍军饷无着,公竭力筹办粮款陆续送至部队,资助革命精神实可佩之。日寇侵华之期,公乃返里旋即在二郎河组办招待所筹办米粮柴草以济难民危急之需,公之慈祥恻隐难民无不敬之。在家宴居每遇乡里纠纷者则竭力解之,家无立锥者以粮钱济之,常谓后辈曰:君子当急人之所急,乐人之所乐,尔辈知之,勉之~~~”
其子秀梓公:名嵩生字昭阳号重甫,公秉性忠厚,品行端正,承继先绪,努力发扬,经理号务,不饱私囊,待人接物,诚恳周详,克勤克俭,信实通商。生子四:次子必遂因工作过湖南岳阳无信。四子必遇因工作迁北京无回信。
其次子秀稚公:名春生字向阳。生子四:长子必迪在贵州工作无回信。三子必述往王姓作螟蚣子。
其三子秀楠公:名芹生字南阳号厚南。
其次亲侄秀炖公:名阳生字艳阳,生子必珠,现无锡工作。
其三亲侄秀干公:名顺生字景侨,师大毕业曾任河南煤矿师。生子二,长、必遐,全家迁往韶关工作。次、必适往山西工作无信。
其四亲侄秀桐公:名谱生字迪常学名志翘(至侨)唐山交通大学毕业曾充任粤汉铁路工程师。
其五亲侄秀棠公:名道生字狄卿,生子二,长、必进解放往四川工作。
其六亲侄秀栝公:名芙生字调阳学名惠,中央法律大学毕业,生子三。
——以上资料均来自《荥阳郑氏宿松宗谱》
宿松县园林广场和宿松县烈士陵园宣传栏都同样载登:“红28军第七便衣队争取大地主郑向齐合作旧址位于二郎镇刘坂村古亩山邓家花屋。
1935年红28军派便衣队第七分队到黄宿边区,队长戴普能、指导员曹俊梧活动在黄梅塔儿畈,宿松二郎河、陈汉沟一带,因民间多认识曹俊梧,又称曹俊梧便衣队。
1936年初,便衣队通过广泛的群众工作,在黄梅塔儿畈建立了中共黄宿边区工委,通过交通员王响林来宿松南北冲活动,建立隶属于工委的中共北冲支部和受便衣队直接指挥的地方红军游击队。
在地方党组识和游击队的支持、配合下,便衣认灵活掌握政策,分化瓦解敌人。1936年5月7日(公历6月25日)便衣队经充分调查、仔细侦察,决定向古亩山大地主郑向齐下手,他们巧妙地把郑向齐两个儿子‘请’到黄梅‘作客’。然后由北冲支部党员出面到郑家通报洽谈。郑向齐明知来客有‘共党’‘红军’嫌疑,但不敢报官,只能待若上宾.,洽谈条件。便衣队方面态度诚恳,并不以郑家孩子作人质漫天要价,只是阐明红军的政策和前途,要求郑向齐老老实实与红军合作。北冲支部回营后,郑向齐如诺送给便衣队银元3000元、收音机1架、西药10担、望远镜2副,便衣队热情接待,立即让他们父子相聚,向他们进一步阐明共产党、红军的立场与政策。
自此后,郑向齐一家与红军便衣队保持秘密联系与合作,也改善了对贫苦农民的态度。而对于极端顽固的恶霸地主吴元洪、吴荣彬则实行不手软,予以处决。”
——以上资料来自官方文史。
综合上述资料,不难看出,郑家财源大部分是从:
一、经商。
“诚信经商,乐捐好施,取信于客,用之于民”旨获得的。先是承先公设木厂於江苏溧阳之基,致使基产“日盛进益日丰”再设分公司“金坛社”各处。后“奉尊命”经理木材,使得溧阳一条街皆姓郑。
二、官饷。
从敕封奉政大夫、宜人到襄知衔赏戴蓝翎、换花翎、淑人;从清州同衔中正大夫、省议员、承审到区长。
所得之钱财回乡里买田置地,那是人之常理。
郑象螯:人中豪杰,德智兼备,以道生财,因财积德,发扬了郑家良好家风。
郑向齐:审世利度,共产党便衣队“请”郑向齐两儿子到黄梅“作客”,凭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凭力——当时有与共党抗衡的武装。双方执着,两败俱伤。而是支持革命,合作革命是郑向齐在大是大非面前、识大体、顾大局、站得高、看得远的家族家风和个人智略的体现。
郑衡阳:因势利导,国难当头,民困水火,以其家产丰盛为基,捐军饷于革命,筹粮柴于难民。是承先祖之懿德家风、训后昆之为人处世的表现。
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就是有这么多种种因素的参合,才得以劳苦大众翻身作主,才得以新中国很快耸立于世界东方。解放后,成份的划分,郑向齐一家自然划成了“大地主”与“地、富、反、坏、左”列为一类。成份论英雄,成份论前途的年代压垮了多少有用之才。郑向齐一家付出的是最突出代表。房屋、家产、田地被“土改”后:
必述从小流落二郎街头乞讨无人敢怜,后做了王姓儿子。王家培养,儿子争气,现已是副局级干部,光宗耀宗,人都说:他既是王家光荣,又是郑家荣耀。
立武强迫劳动改造,生活无处着落,做任何事都受歧视,几次要求外出谋生,政府就是不开证明,最后逃出家乡,几经周折落户于广东韶关,争得会计师职称。
某某逃生于外,自己潜力很大,入党是唯一门槛。回乡转关系出证明,政府就是因其是“地主”成份而不出,害得他只有以工作成绩论作为。
~~~
“梅花香自苦寒来”现一切都过去了,郑家十几个兄弟天南海北都基本联系上了,年年的清明祭祖是宿松郑氏一大亮点;看、亲房同亲不济,互供方便,共同致富是家族美德;视、家乡建设为己任是与时俱进的升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至理名言也!
谨以此文献给郑向齐后代子孙,全体郑氏后昆以及在逆境中求生的勇者。
【后来逆境求生部分只有待其家人(特别是郑家农先生),其亲历人(特别是郑立武先生,王智宏先生),其见证人来完善。此为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