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光】三进京(随笔)
一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已是第二次离开北京的第八年,年近半百,又强烈地想重返北上广,便第三次杀回北京。
人生如梦,不经意间,就活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40岁之前,我从不抽烟,基本不喝酒,工作之余就是看书、学习、健身,远离无意义的社交,以相对健康的方式生活,思想纯净,格调高雅。
离开北京的这几年,酒是越喝越多,身体也大不如以前,书看得却越来越少。整天以一种忙忙碌碌的节奏生活,人生最为宝贵的时间,却总被雨打风吹过。
小城市颇为安逸,人情交往也多,工作中更多依靠的是人情往来,酒场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好多在一线城市引以为豪的技能,如策划、文案、写作、英语,乃至ppt技巧、excel的数据分析,甚至专业技能,在小城市里,都远不如人情重要。
八年前离开北京时,我内心很不情愿,后来下定决心要回来,也是想着不太长的三五年后,可以找机会重返北京。重返北京很快就做到了,在我回到家乡工作的一年之后,然而,二次回京仅仅待了半年,因各种因素,又回到了家乡以前的公司。
记得第一次离开北京后,和在上海工作的一个朋友聊天,他问及我为什么回来。我很直白地说,回家待几年,然后再回去。他便瞪大了眼睛说,那怎么可能?回去后怎么可能再回来。
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只要真心想做。我离开北京了,已经回去了一次,虽然只有半年,也成功地回去了。做到了第一次,我相信还可以做到第二次,年龄是个问题,但也不是大问题。
至于为什么非回北京不可,这个也没什么,我有点北京情节,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认定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无论如何,也要做成,做不成就做到最好为止。
二
2006年,我研究生毕业,拿到了北京一家银行的offer,准备去北京工作。
我电话里把这个想法告知父亲的时候,父亲很生气,说你想干什么,你上有老,下有小,哪里也不能去,必须回家来。
父命难违,我别无选择,虽然内心很不情愿,还是拿着三方协议回来,准备和老家的一个国企签约。
也是命该如此,刚回到家的时候,忽然接到了银行的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入职,又捎带着告诉我,给我解决了北京户口。
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任谁都知道北京户口意味着什么,多少人趋之若鹜,却求而不得。我把这个事情告诉了爸爸,同时坚定地表示,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去北京工作,哪怕拿到了户口,几年后再回来也行。
爸爸终于默许了,我自己说的话,也一语成谶。
我在北京的工作还不错,银行总部,工作环境高大上,收入也颇为可观。我自己非常满意。最初的一两年,我无论是坐地铁、公交,以及后来骑自行车上下班,在路上心情都极为舒畅,我无数次的告诉自己,自己身处首都北京,在北京工作了,多年的梦想,不大不小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可父亲不满意,每次回家,总是忧虑地问我,在那边怎么样啊?春节前后家里有亲戚来,问到我在北京怎么样,父亲不是自豪,而是很有羞愧地回答,在北京打工呢。
这种情况多了,给我带来很多无形的压力。我一人住在北京出租屋的时候,很多次在梦中醒来,就再也睡不着,内心反复问自己,我选择留在北京,是不是不孝?
伴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他们身体也都先后出了一些问题,有一段时间,父母先后入院,我每周至少请假回来一次,即便如此,内心仍然很是不安,晚上也睡不好,特别担心深夜接到家里的电话。后来父母陆续痊愈,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在和家人闲聊的时候,关于我是否从北京回来的问题,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回来只是时间问题,甚至开始讨论我去哪个单位更合适。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北京的时候,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开始慢慢变得有点焦虑。回家也更为频繁,每月至少回家一次。有点分不清哪个是家乡,哪个是驿站。以往一向淡泊名利的我,也开始看重升职和加薪,内心深处,还是想着升职之后,能坚定自己和家人对我留在北京工作的信心。
在京五年,换了六个出租屋,后来搬家都搬怕了。孤独感也愈来愈强,周末最大的乐趣就是出去和若干好友打场球,不想一个人呆在不是家的家里。回到出租屋的时候,除了给家人打打电话,加上看书学习,基本无事可做。一次周末,我买了两瓶啤酒,自己打开一瓶,用瓶子和另一个瓶子干杯。颇像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下班后我经常在单位待到很晚,回来的路上,走在天桥,看着从脚下奔驰而去的城铁,我有时忍不住仰天长啸,“啊——”的声音淹没在火车的轰隆声里,又伴随着火车疾驰而去。
2010年,当母亲又一次身体有病,我下定了要回来的决心。期间心理斗争了一年,一次次的说服自己,直到最后我认为自己回去后,依然可以再选择回来,我才不再纠结。
2011年4月,我离开北京,回到了家乡。
三
家乡的节奏很安逸,我回来的工作安排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金融公司的高管,收入比北京虽有所降低,但也基本令人满意。
可我自打回来的第一天起,便想着何时有再回北京的可能,这个念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我工作足够努力,经常加班,自己住在公司附近的宿舍,下班后没有酒场的话,晚上就恶补行业知识,也经常性地和同行交流,很快就在政策掌握、业务技能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再回北京的念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越来越强烈。终于,在我回来一年之后,我获取了北京一个金融集团的工作机会,我征求了家人意见后,提出了辞职。
和父亲提起要再回北京工作的时候,父亲似乎早就预料到了,很平静地说,“既然考虑清楚了,就回去吧。”
父亲的回答也很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他会激烈反对的。细想了一下,也难怪,知子莫若父,虽然我从北京回家了,父亲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但很快,他觉察到了我并不快乐,没有长期安心在家工作的打算。父亲做了多年的领导干部,虽有很强的传统观念,内心还是宽容大度的。他要求我从北京回来,又答应我回北京,一定是经过无数次思想斗争的结果。
我重返了北京,距离我第一次从北京回来,正好一年。
四
再次在北京工作之后,已没有了第一次在北京工作的兴奋和满足,新的工作环境很快就适应了,但我内心却有了新的纠结。
女儿没有选择在北京读高三,我再次回北京的主要目的没有达到。老家的公司虽表面上为我办理了离职手续,工资却照发不误。我问了一下财务,财务说是领导安排,这种安排让我很是过意不去。请假回家时,父亲不再像以前那样问我,但忧虑还是写在了脸上。以前的部下又隔三差五的和我联系,谈论的核心只有一个,说我不该走,还是回来吧。
在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鬼事神差一样,我在北京的公司工作了半年之后,又辞职离开了北京,重回老家原来的公司。
五
再次返回原公司时,领导找我谈话,说你这次回来,可不能说走就走了。我给领导许诺,我会老老实实的在公司工作,至少三年不会有离开的念头。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六年过去了。
岁月蹉跎,时光如梭。
如今父亲的身体已不再硬朗,端碗的时候手开始颤抖,他已经慢慢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我亲爱的母亲,永远离开已经一年多了,我很遗憾没有在这几年好好陪伴母亲,也痛切地领悟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含义。女儿从豆蔻年华到初入职场,虽然从小娇生惯养,是温室里长大的花朵,也经历了许多风雨,一直到现在仍让我时刻牵挂,放不下。儿子从数年前还时常骑在我脖子上玩耍的顽皮儿童,个子猛蹿成了懵懂少年。妻子和我的心态依然年轻,可妻子头上已是白发点点,我是头发日渐稀少,地中海明显呈现。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手握资金大权的金融公司,从来就不缺各种虎视眈眈的竞争者。这六年间,我历经各种角色变化,既做过攻擂者,也做过擂主,亦作为特邀嘉宾而出现过。有过万里长征式的征战历程,也经历了辉煌的荣光和昙花一现的灿烂,更亲眼见证了很多中小企业的浮沉起伏,眼见无数老板起高楼,眼见他们宴宾客,眼见他们楼塌了。不仅塌了,还有跳楼的。
期间经历和见证了很多事情,也见识了不少在电影里才可能见到的事情和角色。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主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愈发感觉到生活对每个人似乎都不容易。作为一个有明确的生活和工作目标的人,我在扮演好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也开始全力追逐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三年前我就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投投简历,找寻在北京的工作机会。
六
皇天不负苦心人。我最终找到了一个工作机会,而且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再次收拾行囊,准备三进京的时候,无意中打开电脑,浏览一下前些年在北京的照片和视频,蓦然发现那时的自己似乎还很年轻。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每一个今天的选择,都是人生未来的摸样。每一次的抉择,都将带来不一样的结果。每个人现在所处的状态都是三五年前的选择决定的,而现在面临的选择,也将决定未来三五年后的状态。所求即所得。
时光飞逝,已近知天命之年。而新一轮的奋斗,即将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