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端午来临话屈原(随笔)
两千多年前,在荆楚大地的上空,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回响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写在《离骚》里的、流传千古的名句,也是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理想坚定,即使道路漫长、前途渺茫,依然初心不改、宁死不屈精神和人格的体现。
屈原生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开创了楚辞也叫离骚体,由此,中国诗歌由集体吟唱进入到个人创作的新阶段,他所独创的《楚辞》又名骚体,与《诗经》并成为“风骚”,对后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因此他被后人敬称为“诗魂”。
同时,屈原也是一位政治家。他出生年代正值周王朝走向没落、各诸侯国群雄逐鹿的时期。当屈原满怀抱负,以青年才俊身份步入政坛之际,七国争雄已成为三足鼎立,其中燕韩赵魏四家已经衰落,实力强大列为三甲的是秦国、齐国和楚国,这三国之中,秦国军事实力最强,齐国文化最盛,楚国面积最大、人口众多。三个国家都有独霸天下、统一全国的实力和野心。面对这样一种局面,作为朝廷重臣的屈原,力推自己的“美政”政治改革主张,即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依当时天下大势来看,这不失为一个保护和强大楚国的上上之策,只可惜他的“美政”遭到了以王子子兰为首的贵族们的强烈反对,毕竟子兰地位特殊,近水楼台,在他不断向楚怀王进献谗言毁谤的情形下,本来就不甚圣明的楚怀王终于动摇了对屈原的信任,并最终将屈原逐出朝廷,流放沅湘。
后来的结果是,楚国放弃了联齐抗秦的方略,转而走向和虎狼之师秦国和好之路,并轻信秦国对楚怀王的会盟邀请,让楚怀王步入秦国设计的鸿门宴,被秦国扣押并最终客死异乡。楚怀王被囚后,公元前278年,精锐强大的秦国军队在著名的军事家大良造白起的率领下,以锐不可挡之势攻破楚国首都郢都,楚怀王的继任者顷襄王携妻带妃,仓皇出逃,最后迁都于陈(今天的河南淮阳),楚国从此走向衰落。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虽然楚国的政治形势让诗人屈原感到失望,但他依然不改自己的爱国之情,仍然想为振兴国家尽心尽力,可是,当听到郢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正在流放途中的屈原悲愤交加,他感觉到,自己深爱的“美人”楚国已经名存实亡,自己的振兴和强大楚国的政治理想也已破灭,万念俱灰的他怀抱巨石,怒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两千多年前,屈原这纵身一跃,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个传统节日,屈原死后,江上的渔夫和附近的百姓纷纷前来打捞尸体,大家还往江水里投放粽子和鸡蛋,用以喂饱鱼虾,使他们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同时还把雄黄酒倒入江里,麻醉水中蛟龙和水怪,用以保护屈原,于是,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主题的端午节就诞生了,并随之而产生了许多民间习俗而流传下来。今天,人们依然会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在屋檐下插艾草,挂彩色紫葫芦,在孩子们身上系彩丝带、挂香包……比起其他传统节日,因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而诞生的端午节更突出的是文化意义。唐代诗僧文秀有《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可见,端午节与三闾大夫屈原密切相关。
据传,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端午节原本是一个传统节日,只是因为屈原在端午节这一天的纵身一跳,纪念屈原的意义取代了原有的传统意义。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甚至在《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里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戒斋,并且要“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依据流传到今天的插艾草、挂纸葫芦、系丝带、挂香包来推断,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着驱瘟辟邪之意,想必这一点大概就是端午节的原始意义之所在。
屈原之前的中国,基本上没有诗人和文人,诗歌大都是人们口头吟唱,口口相传而已,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是朝廷礼官搜集流传于民间的歌谣整理而成。自屈原写《离骚》创楚辞体,开创了文人写诗之先河,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诗人、文学家就诞生了。可见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无人能企及的。
比起文学成就,屈原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他自幼嗜书如命,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怀揣振兴和强大楚国的政治理想,并为此而孜孜不倦的追求,虽九死而不悔。只可惜生不逢时,上边是一个并不圣明的怀王,身边又是一群蝇营狗苟的小人,再加上秦相张仪不断地游说楚王,动摇了楚王对屈原的信任,离间了了齐楚联盟,最终导致屈原被逐出朝廷,流放沅湘,楚国也从此走向没落。
这个时期,面对天下三足鼎立,特别是秦楚两强争霸之势,其他弱小诸侯国为了保全自己,今天做秦国的附庸,明天投进楚国的怀抱也是常有的事,朝秦暮楚这个成语也就由此产生。同时,天下名士为了寻找明主,让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不断跳槽也是常态,并不被人耻笑。可是屈原却始终不改初心,即使遭遇挫折也依然如故,一心为了振兴和强大楚国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然而,当他再流放途中听到了郢都陷落,楚先王陵墓被焚毁,犹如五雷轰顶,绝望至极,于是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怀着万分悲伤和绝望的心情,他写下了“皇天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而流亡……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然后,屈原怀着遗憾、悲伤和绝望,于公元前772年五月端午,奋身一跃,投进汨罗江,结束了自己66岁的生命。这一跳宣告了他政治理想和仕途的失败,同时却成就了屈原热爱楚国、不改初心的完整而伟大的人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今天,当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在纪念屈原的同时,一定要学习他热爱祖国坚贞不渝的精神,学习他为了初心,不惧道路漫长,不怕前路坎坷,孜孜不倦追求的顽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