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在诗意的寅想下游弋,在世俗的河流里前行(回归) ——读邱籽散文《行走中,风景有哲学的味道》
邱籽的绝品散文《行走中,风景有哲学的味道》是一篇非常奇特的文章,可以说是人与文字结盟以来的一次较完美融合的诠释,是诗性语言构建的特殊艺术范本,也是人性之美与时代气息互浸的豁然贯通。在这篇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万物生灵对话的代表作品里,展示的是作者诗意生活里的一次精神炫耀!
一
在这篇散文里,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种肆意跳出的词句组合之美,那种放纵的字词跳动就像文字的精灵穿越,使阅读者不由得持续发呆。我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被作者刻意表现出的,由文字排列产生的音韵、节奏、意境和畅想折服。读完全篇,在赞叹作者文字功夫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作者在诸多领域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文字其实就是反映作者本人的精神结构和思想扩张,同时也是作者心智和理想倾溢的一种优雅风度。
作者在开篇写下了三个词组:“岱黄高速。福银高速。京珠高速……”并且强调:“我在赶路。”
好霸气的句式,气势不凡的开场白!
这是一条什么路呢?作者很快就向我们说明了:我在一个事物构成的河流中穿行……
由此,我们知道了,此篇散文的主题——身体和思想在世俗的空间——穿行。
在此篇文章里,作者利用了大量的情感叙述和哲学思考来精心雕刻这件艺术品。文字在句式结构和精神驰想的铺装中,将一种事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用思考的意念穿插在其中,让行走的方向、速度和力量倾泻出熠熠流灿的哲学芒颖。
作者的这种思考是多角度、多广度、多维度、多指向的,并保持了与现代生活的共鸣,是一种积极的参与态度。利用一次回家的路途见闻,作者试图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尽情舒散,以此来对生活中的现象及其原质进行诗性的追问。
这是一种关于“速度”和“力量”的理性思考,是将生活中这两个变量的关系反复对比,也是在两种社会价值悖论里进行的思想探究。这其中包含着泛意识形态里的政治、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诸多思考。
——速度代表着力量,速度也在销毁着力量。
——自我力量和外部力量的控制与无法遏制。
以及这个“我”的多重性——切实存在的自我,放大了外延的自我;来自个体内心的自我,来自众人内心的自我;来自时代情绪的自我,来自回归精神里的自我。
二
在这次行走的开头出现了两头“狮子”,一头是隐喻为铁狮子的汽车,一头是自己内心的狮子——野性。这两头“狮子”都雄心万丈,在前行的路上都想挣脱束缚的藩篱,进入由速度引发的快意畅感。作者此时将散发瞑想交叉在激情与力量之间,在现实世界随性的愉悦和肆意中,把世俗的追求看作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又对这种超脱的需求和扩张充满了忧虑。
现实世界里的物理穿行,虚拟意念里的思想穿行,在对接和对比中产生的冲突与矛盾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宿命。作者在路途中,把想到的、看到的现象和景物随时随意地进行哲思切换和情感讬想,让身体和思想在人生路途的穿行快意,沿着世俗的生活目标走向了思想的河流,并蔓延到了哲学的深度和广度。
个人的意志是强大的,可以承载历史的重量,可以操纵内部的力量展示“我”的存在,还可以借助其它外部力量完成个体价值中非自觉确定的宏大目的,成为社会体系中被动的参与者甚至是发动者。这种其它外部力量在此时是汽车——铁狮子,也可以扩展为权力、金钱及其它力量的象征。从全篇的文本构建描述来看,这种来自外部的其它力量就是权力和金钱,以及在其指使下的嚣张和短视。而某些看起来是宏大目的,都具有此一时彼一时的耀眼光环,就像作者此时坐在铁狮子上内心对速度和力量的思考。
这是两头“狮子”的智慧较量,是思想探路者交锋的前奏。
来自外部“铁狮子”和自己内心的“铁狮子”是路途中多概念复杂现象的特指。这个“内心”可以是作者的内心,也可以是所有人的内心;这头来自外部的铁狮子也包括自我意识里的驾驭力和判断力,也包括整体社会中每一个人内心的狂野,当然也代表了一种时代发展中的特别趋势。
庞大的两头铁狮子的这种较量发自内心,展示在现实。内心的铁狮子是虚拟无边的强大,它可以操控和借助外部铁狮子完成自我万丈雄心的玄想,同时也可能由此而带来重大灾难。
用速度杀死过程不仅是在感官体验上有所察觉,其时也是一种生命量化过程中的缺失,从而会造成一种不完美的人生和社会状态,呈现出一个由此而产生的畸形成长世界——失控的感官快意必定包含着死亡因子,迟早会结出滴血的恶之花!
三
作者的情感世界是健康的,他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地驰想到事物的状态和速度关系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价值换算。每一类事物是否能与速度达成某种平衡?不同速度的拥有者是否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面目?这些都会让事件本身产生多形态的个体的思考: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速度,必然会导致一千个世界存在;每个人看到的天空绝然不同,感受到的事物也绝然不同。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必然现象,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改变的命中注定,必将导致无法平衡的幻象横空出世。在特定的情境下只能用一种特殊的力量来统一,这种力量的结构则是思想概念的范畴,充满了哲学韵味。
人和时代是紧密相连的,个体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时代左右,被时代裹挟,被时代压迫,被时代提升。超然的物外只能是幻觉中的阿Q精神,是一种自欺或者是一种自慰,在理想的状态下,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濠濮间想,有虚幻中的飘逸云雾弥漫。然而,现实就是一种直接而强大的呼啸,是一种代表速度的力量呼啸。速度可以被强人控制,可以勇往直前,可以倒退或走弯路,还可以杀人或自杀……其实,每个人都是在自己或强人制造的呼啸中随风穿行,是否会一路顺风或车毁人亡,就在一念间的犹豫或是骄狂中真实呈现。
思想可以逆风而行,就像作者在路途中的睿想,然而现实一旦进入高速路,就不能折返逆行,只能调控内心的狮子与之适应,或者退出逃跑。
作者用赶路与行走来暗示人生和社会存在的价值意义和目的归宿。许多人认为目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价值。为了那个宏大的目标风风火火去奔忙,把人生已有的乐趣都没有了。许多“我”的理想实现就像是海市蜃楼,壮丽而虚幻,这背后的狮子是不是一头丧尸之举还很难说。许多理想的出发点就包含着诡谋,华丽的盛典只是一块用来蒙眼的红布,是虚拟价值里的乌托邦。然而恰当的自然行走姿态看起来毫无目的,却会让常态中的人间烟火持续无咎。
作者的思维在行走中不断跳跃,速度就有了辩证的思考,念头可以迅速成为行动,欲望马上也能变成事实——速度可以争取时间和自由,可以创造财富,可以蛊惑人心,还可以制造灾难。用“人刚刚病,这药就送过来了!”表示对速度的欣喜和祈盼——“思乡病”的药就是速度的力量。
但这不是一句简单的陈词,也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社会生存法则的最终渴望——即对于制止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危险举动的迫切需求,要高于锦上添花的激情滥觞。与其用一日千里豪华的速度摔个大跟头,还不如用最快的速度制止一场噩梦。社会的发展是千秋万代的大事,不能用饮鸩止渴来制造幻觉中的光影。
书柜里有一本书,是陈徒手写的《人有病天知否》,这人病了,天是否知道还不一定?要把药送来更是幻觉中的奢望。因此作者在这里的“人刚刚病,这药就送过来了”,也可以说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理想,但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梦想——在现实的状态下许多病是很难得到药的,甚至可以演变成讳疾忌医的精神闹剧。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没治了!
四
在作者的这篇散文里,诗意的情思常常从作者的文章中跳出——把外力从身体里剔除之后,完整的自己才是个正常的人,常态的人生才从容而安稳。我逆着水流的方向,徒步而行,可以说是一种逆向思维的缓慢过程。许多景物的描写其实是对大自然的爱恋,是对人类天堂生活的向往,那是一种万物和谐的伊甸园,每个生灵都是天使。然而此时的幻觉只是一种奢望,那绿野中的天使却远离人类的愚钝和嚣张……
由两棵柳树而想到庄重,喻为两座宫殿可谓神奇,然后又马上把这个比喻否定,很有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概念。这种哲学定律在这篇文章里反复出现,把人与物的同化,人与自身的异化;人与物的辩证关系,人与自己的辩证关系不断折返——可能越来越不像自己,也可能越来越像自己。
自己是“我”的集合概念。
宫殿可以代表社会形态,代表国家意志,代表人间理想状态。世上哪有这么自然的宫殿啊?是对理想世界畅想的否定,是对人间生活秩序发出的疑问。然而,树的理想应该是有关树的事情,但人的一切还是更重要的——树的命运有时就掌握在人的手里,但人有时就是不如一棵树,能在春天长一回叶子,来一次思想的新生……
春天确实有一种神圣的静谧,暮光中的天地万物静默如亘古之谜,有如等待与期待的神秘。等待是一种氛围,庄重而肃穆,莫名而感动,甚至还有些悲情,为此轻轻地叹息一声,也很好……许多莫名的感动,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与之魂魄相息的存在记忆就是滋生感动的本源。那些故土山野的情志舒展,其实是一种来自大地的精神抚慰,让在速度中惊恐的人们有了神性的抚摸,让“我”回归到大自然精神的怀抱。
在自由的花世界游荡是行走的最高境界,那山坡上闪闪烁烁的金光正是阳光的印痕。在春风里或许会有奇迹发生,那种祈盼的脚步也慌乱也激动。没有方向的游荡,是闲散里的纯粹,更像是时光倒流里的回忆。
生活中的哲学不限定于对哲学家的思想追踪,而是将生活当作哲学思考来体验,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智慧人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哲学的思维,都有目光里的哲学,人生其实就是这样,我们看到的世界都可以任意想象。想起了毕加索说的一句话:凡是你能想到的就是真的。
五
摆脱了外力的虚张和狂妄,自由的生命行走就是随意的迷失和惬意的回归。暮色中的黑掩藏着是万物的本色,而黑暗中的白或许是一种特别的路标,标识了前人思想游走的哲学痕迹。大自然生命力的顽强就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就是让人们静静地离开,不要去打扰自然状态下的生灵。对万物不生出非分之想是哲人的思维,也是对人类自救的现实教诲。
哲思最应该体现在对夜色的辨析上。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分辨不同层次的色调是一种色相识别的后期学习,能在黑暗里分辨出事物的本质则是一种源于恒古的先天精神教养。然而,将这种才能用好则是一种苦苦的道德修炼,人在自然天性中的善也是用进废退,在激情沸腾的迷失下,一些人只会感到太阳的炙热而竭力亢奋,在暗夜里就看不到天上星星,也看不到黑暗中生命的存在和意义。
作者是利用一切机会阐述自己的思考,山顶看星星和在家里的阳台上看星星是两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家里看星星是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偷窥受限的太空,犹如井底观天的青蛙。而山顶看星星,人则成了自然的一部分,是物我两忘的绝美境界,是放飞自由生长中人的纯粹,是人神共舞的集体愉悦。在与存在中的永恒交换丰盈与飞升的喜悦时,摆脱“家”的束缚,才能让“我”的自由无限融入时间的通道,忘记了夜色渐深……
经验告诉我们,对大自然的愧疚,就会让人如芒在背。追寻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就是对人性的根本探究。人性在特定的阶段会毫不犹豫地堕入暗夜,在恶不断驱赶善的夜里人们只能仓皇逃跑,唯有社会制度才可以制止人性中最自私邪恶的一面。个人的思想路途终究只是一场怯怯试声的价值游荡,是自然宫殿里注定短命的梦想“帝王”。
最后的逃窜或许是以自己的悲情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沉睡的灵魂——天使般的两只小羊,或许就是人们内心的沉默羔羊。这是一段特定情结中思想行走的祭奠,是世俗河流中物我相随的无奈对视,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家园记忆的永别。
六
作者在这篇唯美的诗意散文里,没有陷入毫无意义的桃花依旧笑春风般的伤感,与时代也没有进行情感记述里的纽带切割。他透过高悬在思想空间的多棱镜,用深邃而热情的哲思盯视着路途中的一切;用空灵之气和诗意之梦感染读者,希望用自己理解的价值方向和意识态度,在主流艺术的盛宴上摆设上自己的个体观念,让变幻的事物里能见到人在恶俗河流中的思考。作者在回家乡的路途中想到了各种复杂的价值关系,体味到山野里自然天成的简单情趣,也意识到自己在混沌事物猜想里的情感磅礴。苍白羸弱的书生意识在此时有所建树——在路途中扩展个体思想的视野,在家园迷恋的同时寻觅自己的价值判断。作者在此展示主题语境时,让一个诗意化的唯美情结,成为自己文字中的精神底色。
南山的文,我是每篇都读。我这人懒,不喜欢留言。呵呵
问好,夏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