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 那年丁香】张妈晚年(散文)
“张妈,刚才你不在家时,你大儿媳妇来了,让我告诉你,中午去她家吃饭。好有福气哟。”这个大嗓门是隔壁年近六十的陈婶,见到张妈,她好生羡慕。
“出去转半天有些累了,我不想去,过会儿,她该给俺送来了。”张妈满脸皱纹,笑起来深一道浅一道的,转身进屋歇着去了。
张妈今年八十挂零,满头银发,温和而又深邃的目光,阅尽人间酸甜苦辣,微胖的身材,衣着干净利索,虽然只有一米五六的身高,但是人们都不觉得她个矮,只是年纪大了,抬腿迈步不再有年轻人的风采。她自己住着三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在农村,老人有自己独立的住房,就没有家庭矛盾和婆媳妇关系的繁琐。每天想干什么不受约束,当然是种幸福。张妈说不上老态龙钟,但是常常忘事儿。
张妈有三个孩子,大儿子是婚后两年领养的,一直生活在农村,靠种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包括大儿子一家在内全村人都知道大儿子不是亲生的。二儿子是在领养大儿子四年以后才生的,如今在北京有房有车有高薪。女儿最小,今年刚四十出头,是北京一家私企的高管,收入不菲。儿女们稳定下来以后一直劝张妈到北京居住,张妈执拗,不肯离开家乡。
几年前的一天中午,张妈做饭忘记关火,差点酿成火灾,儿女们再也不允许她一个人居住了,但是张妈坚持自己独立生活。拗不过母亲,儿女们只得按照她的意愿生活。
说也奇怪,一直抱怨张妈偏心的大儿媳妇,竟然在那次未燃起的火灾之后,突然180度大转变,对张妈体贴周到,每天一日三餐,送吃送喝,偶尔还去帮助张妈收拾房间,洗衣服。这让张妈乐得合不扰嘴,电话里对儿女们说:“我大儿媳妇现在可好了,每天都给我送饭,还帮助我洗衣服收拾屋子,我老太婆没去北京算是对喽。”
儿女们听到妈妈的夸赞,也很高兴:“妈,大嫂的好,我们都会记住,能把您当亲妈对待,我们在外也放心。妈,您也要知足,到哪里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儿媳妇。”
张妈嘴里答应着,心里却乐开了花。想想这么多年,大儿媳妇一直抱怨自己没能将大儿子培养成才,天天窝在农村,靠苦力生存,自己心里就不痛快,不是不培养,实在是大儿子小时候不知道上进,初中毕业就辍学,恢复高考,自己也劝大儿子拿起书本,去参加高考,可是大儿子就是不愿意,自己也没有办法。看到亲生儿女在北京都有很高的收入,大儿子却在农村,张妈心里也不落忍,总是劝儿女们帮趁着大儿子点儿。帮的多了,大儿媳妇心里更不平衡了,久而久之,在张妈面前,大儿媳妇就成了怨妇,婆媳关系越来越紧张。虽然和大儿媳妇关系不怎么和谐,但是张妈心中仍有定力,坚持不给任何儿女添负担。
可是身体却不做主,记性也越来越差,总是记得儿女们小时候的事,可是儿女们千交待万嘱咐的事,她总是想不起来。儿女们每次回家都塞给她三五百元钱,她总是把钱收起来,可是用的时候就不知道钱放在哪里了。
自从大儿媳妇给她送饭,她就更用不上钱了,常常念叨,自己要钱也没有用,还不如给大媳妇买菜。大儿媳妇倒想得开:“妈,钱放在您手里,急用的时候方便,我们有钱用,不用您的钱。如果您的钱不够用,给我说,我再给您,够用的话,我就不给您了。”
大儿媳妇这话,比儿女给多少钱都让她踏实,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老了还指望人家养老,从心里上也说不过去。可是看到大儿媳妇心甘情愿地照顾自己,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
虽然大儿媳妇送吃送喝,但是张妈从来没有真正地接受大儿媳妇,真正改变张妈对大儿媳妇的看法,还是去年张妈生病的事。张妈觉得浑身没劲儿,就给女儿打电话,女儿问清楚情况之后,告诉张妈,没事,就是流感,输点液就好了。张妈本以为女儿会回家照顾她,没有想到女儿的心如此大,竟然一句没事儿,就不再管自己了。挂了电话张妈在家生闷气,亲生女儿,怎么样,还不是不管不顾?
就在张妈生气的时候,大儿媳妇满头大汗地跑了过来,张妈问她怎么了,她说:“刚才突然心里不踏实起来,想想最近流感厉害,怕您老传染上了,就赶紧跑过来看看。”
张妈感动得泪花点点:“我就是感冒了,刚才给你妹妹打电话,她说我是流感,让我去输液。唉,你说这亲生的女儿,怎么连你一半都不如呢?”
大儿媳妇说:“妈,小妹离得远,够不着,也没有办法,我在您身边,照顾您是应该的。”
张妈感冒好了,对大儿媳妇更好了,婆媳关系更融洽了,有时候儿女们给她的钱,她也交给大媳妇保管。
就这样过了几年,就连大儿子心里也纳闷,妈年轻时能干,自己都没能改变媳妇的想法和做法,反而是老了,什么都不能干了,媳妇怎么承担起照顾妈的责任了呢?还有自己的弟弟妹妹以前对妈是言听计从,生怕妈受一点儿委屈,最近几年好像也不那么上心了,但对他这个不亲的大哥依然是关心有加。
2019年5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