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黄姚古镇游记(散文)
端午,各家各户都在包粽子;学校放假三天,我没有回家,和朋友去了我心心念念了三年的黄姚古镇。因为没去过,坐了绕远路的公共汽车,两个多小时才到那里。
刚走进去就感受到了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风古色的建筑在山水的映衬中显得颇有年代气息。穿过一条曲折的小巷,我们来到客栈小憩,是我喜欢的风格,低调、文艺、古香古色。阁楼围绕着中间的小院,一条小河在院子里缓缓流过,有几只欢快的小鱼在嬉戏,旁边不知名的花儿在低头细语,似乎对我这样的陌生人不是很在意。
吃了晚饭,从饭店出来已是傍晚,大排档也开始摆起来了,诱人的香味让馋虫都兴奋了。服务员很热情地招呼游人就餐,热闹非凡的街道一时变得很拥挤,我们沿着大道走到了黄姚入口处。一入眼帘的是那棵龙爪榕,我看到它的那一刻,震撼之感油然而生,它就像个将士一般俨然屹立,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张牙舞爪地守护着这个镇子,一守便是八百年。旁边的石跳桥在溪水中微微冒出头,游人光着脚丫走过,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我喜欢阁楼在上,溪水在下,古亭在中的景致,别有一番风情。天开始变暗,红灯笼登场了。不管是在屋檐下,还是在树上,它的存在总是很和谐,就像才子配佳人,古镇因红灯笼而更迷人。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石板街,踩着青石板,摸着砖墙,在观赏着各具特色的店铺。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的古代街道,我或许是一个懵懂的小丫头,因为贪玩偷溜出了门,在街上迷失了回家的路一般摸索着前进。我发现这里有很多的古装服饰出售,汉服改良旗袍数不胜数;还有身穿汉服的小姐姐们在灯光下楚楚动人,成了一道独特的古镇风景。黄姚特色酱香味在空气中飘散,似乎想仿照古希腊神话里美人鱼的歌声,让人不敢挪步。不过这里因时代的变迁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古风色的酒吧让远道而来的游人眼前一亮,卖药材的老人放着动感的音乐,舞动着矫健的身躯,吸引来了众多游人的围观。贺州人喜欢做酿,豆腐酿,茄子酿,苦瓜酿等都非常美味,用艾叶做的糍粑绿油油的十分可爱,牛肠酸让人越吃越上瘾,油茶也很受他们的喜爱。因为油茶苦中带甜,可驱寒保健,贺州老人喜欢在清晨时到油茶铺喝上一碗油茶,再配一根油条,生活过得十分惬意。不过我更喜欢黄姚的酱,特别是五仁瓜子酱,辣中带甜,瓜子和花生的碰撞产生了美妙的味觉体验,可以干吃也可以伴白粥吃,在这样炎热的夏日,大鱼大肉是吃不下的,酱的作用就发挥得淋漓尽致。木瓜丝有甜辣有咸辣,多吃容易上火。不吃辣也有酸,广西人真的很喜欢吃酸嘢,用各种水果蔬菜做的酸嘢和夏日是最佳搭档,一般在贺州街上才常见。糖人、糕点、米粉、还有粽子,想想就很激动。巷子的拐角处,有人在炸泥鳅,那鱼香味让旁边的小狗等得心急,尾巴一摇一摆,口水直流地盯着主人的手,眼神里充满了期待。我轻声笑了笑,那馋嘴的小狗怎么那么似曾相识呢。
兜兜转转,像在迷宫一般,可心情却是惬意的,真想一辈子赖在这里。站在带龙桥上,看着灯光闪烁的屋檐,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再看看摆摊的老人。屋檐不语,老人静坐,时光停在了那里,而我们只是漂泊的树叶,走走停停,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老人旁边有一块形象石,像一个蛇头,当地人称之为“南蛇出洞”,它与江对面往上爬的“仙龟”遥相对望,形成了奇特景观。当地人对它们很是敬重,据说摸摸南蛇的下巴可以拥有好运气呢。
穿过竹影游曳下的守望楼,走在幽静的竹林小道,鼻腔里都是新鲜的空气。在司马第古民居前伫立,眺望着笼罩在黑夜里的山水,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纸醉金迷,没有凡尘俗世困扰,一颗不安分的心也冷静了下来。我不像一个游客拍拍照片感叹一番就好,却像是这里的老朋友,一个多年未见仍感到亲切的老朋友,明明可以自由倾诉却选择了沉默。
走了很久,我们走到了湖边的长廊。摄影师在拍湖面,游人在闲谈,我坐着,倚靠栏杆,给头顶的红灯笼拍了一张照。它红通通的脸上沾了灰尘,却不失风采;让我想起,曾经这里也经历过战乱,那个年代似乎很久远了,人们也渐渐淡忘了,可是这里的山水却依然记得。我看到了它热闹的一面,也看到了它孤寂的一面。回去,归来,它等的人来过吗?
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栋楼,每一座桥,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泉水,都在时代的风雨中默默守候;即使当年的人已不在,它们仍用自己时光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它们是这里的灵魂,而我们只是拖着疲惫的身躯来这里寻找自己的灵魂;我不知道自己找到了什么,或许,什么也没找到。游记,游的是人生,记的是时光;我已经在这里,你们还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