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篮球(随笔)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无数热火朝天的画面,对喜欢运动的人来说,篮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讨论的焦点。而写一篇有关篮球的文章,也是众多球友的期盼。
一
我真正开始打篮球,应该是从大学开始的。
高中时期也经常从篮球场上经过,看到一众高个的同学在腾跃,也很有几分羡慕。但一直没有参与,一是以前从没打过,技术不行;二则身高偏矮,不好意思参与这项高个子的运动。到了大学之后,由于我有一定的运动天赋和特长,入学体能测试,除了1500米表现一般,5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铅球都是满分,很自然的,班级里几个爱好打篮球的同学,邀请我一起去打球。
刚开始一点都不会打,和同学们在一起投投篮还可以,一分拨打比赛就蒙圈,没有一点篮球意识。也算知耻而后勇,在经历过几次难堪的参与之后,我经常学习、揣摩其他同学的动作,也借了本篮球专业书籍研读,由于身体素质、协调性比较好,学的还比较快,篮球技艺开始提升。那时候一个同学叫王春东,身高不到一米七,技术非常好,动作飘逸,投篮也很准,是我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春东曾对我开玩笑说,你这样学到毕业,也达不到我的水平。我一撇嘴说,何须四年,一年都用不了。
篮球是需要天分的,一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没有达到王春东刚入学的水平。
我个子矮,但并不太擅长运球和突破,擅长的却是跳投、补篮、快攻和抢篮板时的摘帽,我的优势是速度和弹跳。最初篮球技术很粗糙,但跑的快,有机会下快攻时,只要前面没有人,我运球冲起来,后面的不可能追得上。一个常见的情景是,我方队友抓到了篮板球,往前面一扔,我飞速跟上,后面是几个对方高大的身形,我全然不管,一路飞奔,几秒到了篮下,然后矮小的身形高高弹起,以战斧式把球正面砸向篮板,“哐当”一声,通过篮板反弹进框。
那时我篮球技术不好,还不会低手柔和的挑篮,只会从各个角度,利用超出常人的弹跳,把球砸向篮板反弹进框。对于身高1.65的我来说,抓框轻而易举,可以拿乒乓球或捏着没气的排球扣篮。
身高泯然众人,其实还低于平均,所以对手对我多有轻视,尤其是抢篮板时。以前的半场规则,无论是哪方投篮,都可以抢到篮板后直接上篮。常见的几种情形是,我身前站着一个高大对手,卡好了位,再等着抓篮板球。等双方起跳之后,我在其身后,双手从对方的指尖上方取下篮板球;或是利用弹跳后的滞空,单手或双手触及篮球后,再点进篮圈。记得一次三对三的比赛,我连续补进了六七个球,对方望球兴叹,直说你怎么就会补篮。我笑着回答,没办法,跳得高了一点。
经常打球的人都知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从开始打球时的十六七岁,到现在年近五十,我结识了无数篮球爱好者,很多叫不上名字,只是在球场上认识。高中时我班里有个姓高的同学,球技非常好,经常是一个人运球突破四五个人,如入无人之境。偶尔回忆高中时光的时候,我脑海里经常浮现高同学纵横球场的身形。前段时间有个机会,我穿着长裤、皮鞋,陪着高同学和若干球友打了一会球,了却了多年的夙愿。也赫然发现虽然偶尔可以看到同学过去的影子,但年龄摆在那里,身体移动缓慢了很多,明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不觉感慨,年轻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我们可以再相约打场球,但和想象中的已经截然不同。和老同学一起打球,也变成了怀旧的一种方式。
二
说到篮球,便不能不说看球,说到看球,自然会说到乔丹和NBA。
我开始关注NBA,大约是始于1991年,那时候常听球友说,有一个叫乔丹的家伙,如何如何厉害。那时电视上NBA的转播还很少,大学里一般也没条件看电视。我一直把乔丹想象成一个长发飘飘、英俊潇洒的形象,等到某一日在一本篮球杂志上看到乔丹的封面,那时公牛刚战胜湖人,拿了第一个总冠军,乔丹吐着舌头的秃头形象,和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1993年我大学毕业,终于有条件看电视转播的NBA了,却遗憾地发现,乔丹宣布退役了,当时感到十分的失望。经常看篮球比赛的,应该有个大致相同的原因,喜欢某个球队,或喜欢某个球星,爱屋及乌,所以才看的NBA。我和很多喜欢的NBA的球友一样,是因为乔丹,才喜欢上了NBA。
当时NBA转播的还很少,应该是每周录播两场,我基本上每场必看,虽无乔丹,也看得津津有味。1995年,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发生了,乔丹又回来了!我感到非常庆幸,终于可以再看几年乔丹的比赛了。
随着乔丹的“Iamback。”我对NBA的关注度猛然提升,几乎电视上转播的每场比赛,有条件看的时候必看。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发现晚上零时以后,山东卫视会转播ESPN的NBA比赛。发现这个规律后,我如获至宝,经常在夜里一两点钟起来,悄悄来到客厅,打开电视,赶紧把音量调低,屏住呼吸,看到电视里出现秃头吐舌头的乔丹,禁不住心跳加快,电视也转动一下位置,防止光线传到卧室。这样看了几次之后,尽管小心再小心,还是让老婆发现了。于是这种半夜机叫的行为也戛然而止。
还有一次,还是在单位上班的时间,我惦记着有乔丹的NBA总决赛,趁业务不忙,大家都在闲聊的时候,拿着库房的钥匙,急匆匆地赶过去,打开库房的房门,从里面锁好,赶紧打开了电视,把声音调到最低,比赛正激烈地进行着,我既紧张、又兴奋地盯着屏幕,忽然听到楼梯上传来了脚步声,从里面的窗户缝里一看,坏了,行长从楼梯正走下来。我急忙贴着窗边的墙角。行长从窗外瞄了一下,注意到库房的电视开着,就走到库房门口推门。我屏住呼吸,大气也不敢出。行长看无人开门,嘟哝了一句,转身走了。我等了好一会,才关好电视,慢慢打开一条门缝,见四下无人,赶紧关好了库房门,回去上班了。
我接触电脑和网络比较早,从最早的286就开始了,能上网的时候,那时的网速还非常慢,用的猫是14.4K的,还需要通过电话线做拨号连接,经常是一阵“吱吱吱”声过后,才可能连接上网。我上的第一个网址,就是www.nba.com,美国的NBA官网,当时看着NBA的网页一点点地从上往下延伸,渐渐铺满屏幕,点击进去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很多信息,心情激动到不能自抑。
由于经常看NBA的官网,我的英语水平一直保持并有显著的提升,对当时的29支球队,每个球队的先发五虎,也熟悉到如数家珍的地步。和球友闲聊时,我也经常讲一些从网站看的球员的趣闻轶事,好多球友都羡慕得紧。
以前我上网的习惯,是在NBA比赛开始后,打开官网看多个球队的比分直播,手头有事的时候先忙一下,时不时地点开看看,除了比赛结果,常看的就是球员的技术统计,得了多少分,抓了多少篮板,送出多少助攻。最关注的自然是乔丹,后来乔丹退役了,又开始关注艾弗森、邓肯、詹姆斯,以及其他人气较高的球星。
比赛看多了,很多经典的,比如乔丹第二次退役前的最后进球,艾弗森打进总决赛时的大杀四方,麦迪的35秒13分,姚明的姚鲨对决,即便没有影像资料,也已深刻脑海,成为永久的记忆。
三
现在我已很少看NBA了,对现在的球员也不再那么熟悉,喜欢的都是些已退役的球星。关于篮球的话题,和现在的小孩也聊不到一起去,就像在篮球场上一样,我还经常和比我小二三十岁的小孩打球,但无论是身体、还是技术,明显都不是一个档次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打球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飞天遁地,慢慢变成了现在的地板流,篮板球基本不抢了,从之前的全是拔起很高的跳投,演变成现在的颠投和站着投篮。上篮早就做不到正面砸进篮圈,而是脚跟几乎不怎么离地的挑篮。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独往独来,更多的是合理分享球权,防守更是出工不出力,很多时候用眼神防守,或是跟不上时喊上一声。篮球现在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交友、健身和娱乐,以及调节心情的方式,竞技倒在其次了。
篮球是五个人的运动,球打的多了,慢慢也明白很多道理。一个球队要想赢球,需要根据每个人的技术特点,做合理的角色分工,水平差一点的要甘当绿叶,不能争夺过多的球权;能力强的,需要主动承担责任,关键时刻不能推诿。最重要的是相互的默契配合,充分信任,只有各尽其职,人尽其能,才能赢下该赢下的比赛。
我家的角落里,还放着一只篮球,瘪瘪的,好久没有人碰过,已经布满了灰尘,我准备把篮球打足气,再和球友约场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