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改变(随笔 二题)

编辑推荐 【家园】改变(随笔 二题)


作者:陕西西安张昆 童生,68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42发表时间:2019-06-16 17:00:46


   改变
  
   8月初,有同学从南方回家探亲,路过西安。于是,在西安的同学,热情洋溢地招呼起曾在初中一起念过书的同窗好友聚会。饭吃的相当简单,于一农家院落品农家小菜。话题相当零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类似邻里之间那种漫无目的的闲谝。但在杂乱无章的话题中,仍然留下了一些隐约能够使人警醒的话题。
   在闲谈中得知,回乡看望父母的同学,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曾于去年在县上购买了一套住房,供父母在秋冬农闲时居住,今年房子已经交付,所以回家看看……于是,我就想起了大家念兹在兹的“孝顺”二字。我从来不认为物质上的付出是孝的衡量标准,但我仍然打心眼里对同学此举心生仰慕。毕竟没有物力给予的孝,如何使年迈的至亲老有所养?
   何以为孝?孔子说:“色难”。其实就是孝顺的顺,和颜悦色为顺,顺则孝,不顺则不孝。但今天和孔子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孔子的那个时代崇尚的是“父母在,不远游。”今天,则是一个人类不断迁徙的时代,远游已是司空见惯的了,漂洋过海也不新鲜。远游之后,数载回乡,探望父母,孔子说的“色难”已经不难了,因为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日子少了,少到屈指可数,少的亲人相见亦相敬如宾,哪里还有面色可看。那么今天何以为孝?记得有人说秦岭山上有座寺庙,庙门有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百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论心不论迹”,强调的不是物质的给予,而是怀着怎样的心面对父母,是毕恭毕敬还是敷衍塞责,是逼迫无奈还是内心关怀,是感同深受还是无病呻吟,是全力以赴还是点到为止?
   必须承认是那句“论心不论迹”常常使我惶恐,我也察觉到了自己悄然变化的内心。初中那阵子,是我认为自己最有孝心的时候。那时候父亲在煤矿上班,我一想到父亲那从头到脚的煤灰,心就隐隐作痛,所以生活异常节俭。母亲在家经营十来亩地,也特别辛苦,所以从学校回家的时候就把作业早早写完,然后一整天在地里帮母亲忙农活,走的时候是掐着点走,每每总是母亲催促着,但不管怎么催,三公里的路程我只留十五分钟时间,然后从地里飞奔而去……
   再后来,外出上学,外出工作,人长大了,心就野了。只是不经意间,在别人的谈话中,我仍然无法释怀自己悄无声息的变化。免不了总是叮嘱自己,有些事要牢记,有些事要用心做。
  
  
   古“孝”随谈
  
   谈及亲情,人们往往会说到诸如“天伦之乐”、“血浓于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之类的俗语,以示亲情的难能可贵,而中华民族也素有“尊老爱幼”、“父慈子孝”的优良传统,其实这也显示了亲情当中的温馨一面。概而言之,亲情既是可贵的,也是温馨的,孝则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正所谓“百善孝为先”。
   作为我们民族传统伦理文化中的精华,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洗礼之后,“孝”在今天仍然是具有普通意义的优良传统。古代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常常奉行“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以期“移孝作忠”,并“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最为典型者莫若于汉代将其作为选拔国家官员的标准之一,即所谓的“举孝廉”。对于孝子,后来各个朝代的皇帝往往也会给予隆重旌表,以示高度认可和大力提倡,可见“孝”地位的不一般。然而什么是“孝”?对此,孔子在和弟子探讨这一问题时有过专门解释,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概言之,无论生死,对父母都以礼相待。那“礼”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礼者,敬人也”,正如孔子在对“孝”作的另外解释时所谈,“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孝”当以敬为本,不敬的话不足为孝,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养”,与饲养牲畜并无异样。
   当今社会正处迅速转型过程之中,人们物质层面的生活获得了极大满足,但也有不少人发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哀叹,而这也并非杞人忧天之举。尽管古人以孝作为普遍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和他人,但在权力、利益等诱惑的驱使下,父子之间的反目成仇并不鲜见。在当前传统社会道德日渐淡化,社会变革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几千年来为大多数人所信守的孝道所受到的冲击也将会更加强烈。生活中多次所见闻到的“怪”事竟是子女为了奇货可居的房产而与生养自己几十年的父母闹得不可开交,以至对薄公堂,更有甚者大打出手,也有心如铁石者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地抛弃视为累赘的老爹娘,诸如此类的情况,只怕连孔子所不以为然的“养”都够不上,那“孝”更是无从谈起。所幸的是,当前社会中也不乏一些几十年恪守孝道如一日的模范人物,而这一类的人物和事件被批露后,往往是作为热点新闻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对此种热点的聚焦其实正从侧面衬托出我们生活中“孝”的缺失,恰如因为不和谐,所以想和谐。
   若要追溯这种“转型”的根源,孝道缺失这种“礼崩”局面的造成还得归之于孔子所强调之“敬”的缺失。“孝”其实是一种表面的形式,而“敬”则是实际的内容,当“敬”消失时,“孝”也只能成为一空壳,就算是有,那也只是没有实际内容的伪孝。所以当子女对父母那种原本应有的敬意已经极为淡薄,甚至完全消失时,“孝”将无从说起了。当这一家庭层面的维系纽带断裂之后,接下会发生什么,应该是不难想象的……
   何谓“孝”?若以一字蔽之,实则“敬”也。有敬而后有礼,有礼而后有情,有情而后有安,大抵古今皆如此罢。
  
  
  
  
  
  
  
  

共 21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随笔两章,灵动的思绪,从身边事引出深刻的感悟,都与孝有关,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改变》,说的是人生有许多变化,但尽孝之心不能变。《古“孝”随谈》,作者谈古论今,阐述孝是亲情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又进一步阐述了“孝”其实是一种表面的形式,而“敬”则是实际的内容。厚重的文字,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9-06-16 17:01:39
  随笔两章,灵动的思绪,厚重的内涵,从身边事引出深刻的感悟,都与孝有关,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感谢赐稿支持,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陕西西安张昆        2019-06-16 22:17:45
  感谢作家编辑秋觅老师周末休息时间编发本文,问好夏安!
2 楼        文友:陕西西安张昆        2019-06-16 22:17:56
  感谢作家编辑秋觅老师周末休息时间编发本文,问好夏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