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解读圆满的人生(柳岸) ——赏怀才抱器精品散文《半月地》
《半月地》是江山文学网柳岸社团怀才抱器的一篇精美散文。作者通过描写父亲和一块土地不同寻常的感情,抒发了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令读者阅读后耳目一新,感同身受,得到人生的启迪。
《半月地》,一个很有吸引力且隐含着神秘色彩和优美韵味的标题让我眼前一亮,怦然心动。文章首先吸引我眼球的不是父亲,而是这个标题。生性浪漫多情的我本就对月亮情有独钟,这个标题,仿佛让我看见了一弯如勾的月儿,孤寂地坐落在荒芜贫瘠的土地上,吸引我的神志,激发我丰富的想象力。自认为还算犀利的文笔,肆无忌惮地穿梭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深入浅出,戳入文章的筋脉中,钻入故事的底部,解剖表里,分析血骨。经过几天几夜的揣摩和挖掘,终于,水落石出,发掘出《半月地》里蕴藏的真相与精髓,用文字的形式迫不及待地表达出来。在我看来,标题的成功命题,符合散文准、新、实的要求,是文章的第一个亮点。
一、通过描写父亲对半月地的理解让读者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
(一)半月地让读者认识了一位平凡而又了不起的父亲
《半月地》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直入主题,讲述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种地的传奇故事。文章在介绍父亲之前,首先告诉了读者“半月地”指的是什么?这就让半月地起到了抛砖引玉、开渠引水之作用,之后的叙述都将始终围绕着这块特殊的土地而抒发和渲染。
原来,“半月地”是文中父亲给自家自留地起的一个浪漫而富有情趣的名字。因为半月地本是块没人要的地,位于很不起眼的北山背阴处的山岚边,形状如半个弦月,山体底部呈圆弧状,整个状态孤寂清凉,不美观也不体面。在队上分配土地的时候,无人问津。别人看不上,父亲却不掺杂任何杂念地欣赏这块地,分到手后,如获珍宝,爱不释手,并以他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给这块地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美丽名字——半月地。
而父亲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作者在介绍完半月地后,用素描的手笔,饱沾亲情血脉的浓墨,第一时间让有点跛脚,形象并不伟岸的父亲站在这块洒满弯月之光的土地上亮相。让读者尽快了解到了父母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从朝鲜的新义州仓皇返乡的普通农民,点点滴滴,林林总总的表述,像有一个微妙神奇的镜头,在父亲与半月地之间来回拍摄,反转自如,真实地拍摄出了父亲带领全家人与这块地相依为命,不离不弃的生活画面,令读者感动和嘘唏,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文章从开始的第一小段就单刀直入,说道“半月地是我家的小粮仓,也是父亲的精神家园。”引出了故事的主角---父亲,以及父亲的精神需求。主题鲜明,触及灵魂,意境开阔,画龙点睛,并且,隐含着非凡的意义,给后面的文脉做了很好的铺垫,是文章的核心。
带着一颗禅心,虔诚地拜读了整篇文字,心,随着一段段情节的细致描写,被一位父亲的心态和胸怀湿润了。情,被一块低颜值但温暖可人的土地浸透了。对作品的内容反复品尝咀嚼后,认为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写半月地的本意是为了写父母,特别是可敬可爱、令他心疼不已的父亲。
作者用老道质朴的笔触,落笔于半月地,再用满腔的爱,把父亲描写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令每一位阅读了此文章的人,一声唏嘘,一声赞叹,肃然起敬中脱口而出:这位父亲真的太普通,但也确实太伟大,值得人们尊重。
(二)通过父亲的意念让读者在不圆满的土地上搜寻完美的感觉
《圣经》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想想看,舞台上的千手观音很美,却蕴含着聋哑人的缺陷,维纳斯很酷,却酷在无法弥补的残缺中。朴实厚道的父亲自然没有读过《圣经》,或许还没有观看过千手观音的表演,也没有研究过断臂维纳斯的内涵,但他以自己最本质、最本真、最实在的说法告诉了作者,也告诉了读者,那类似《圣经》一样的人生哲理,在我看来,具有对等的深刻,可以相提并论的广度,对后人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那就是:世上没有真正的圆满,所谓的完美都蕴含在残缺中。
文章以父亲的命根子“半月地”为切入口,敏锐的笔尖,,挖掘了这块父母眼里的宝地带给人们的触动。作者思念父母自然想到了半月地,因为半月地与父母的生活情感早已融为一体,息息相关了。父亲钟情这块地的形状,让年少时的作者感到很心酸,因为这块地是别人家挑着剩下的,不论形象、地理位置,都是不好的一小块地,他是不服气的,不看好这块地的。但,父亲说半月地是山的背阴新开垦出来的,好像只要是新的东西就有意料不到的惊喜一样,没有人要好像是父亲的荣幸,分到了这块地,父亲高兴了整整一个晚上,充满信心的口气说,这才真正是自己家的东西,别人家很肥的土地长出来的粮食,肯定没有自己的半月地长出来的粮食好吃。文中特别提到父亲说半月地就像人们的生活,日子哪有圆满的?那不缺的一半月被云遮挡也就圆满了。在父亲对“月缺月圆”别出心裁的理解和憧憬中,让一个贫困的家有了遐想中的祈盼和前进的动力。
确实如此,父亲带着这种乐观意念种地,精气神得到了充盈,有了一种寄托,一种顽强拼搏的力量,让不圆满的土地在意念里圆满了,不如意的生活在积极的心态下如意了。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辛勤耕种,无怨无悔。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与品格,不得不让作者敬佩,也令读者仰慕。不圆满,让父亲有了向圆满奋斗的动力,有了一种追求的理由。这样,尽管日子艰难,但父亲以隐忍、深沉的品格,挑起了一家人生活的大梁,把苦日子当做甜日子过,带领全家,向好日子一步步迈进,这是多么难得啊!在父亲美好憧憬和阳光意念的牵引下,全家人就像有了一种信仰在心头支撑,在艰难岁月里有了奔头。后来的事实证明,父亲种的粮食、水果品种都比别人家的多,收成也比别人家的好。依靠半月地长出来的粮食水果养活了一家人,培养出了大学生。这也许是吉人自有天相,心想事成,金石为开的结果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代诗人苏轼一语中的,道出了人生常态下的众多无奈。文章通过父亲的自圆自满理论,将这个无奈给于了升华和改造,让读者感悟到:是呀,生活哪有圆满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怎样对待不圆满才是至关重要的。父亲的“自圆”说法在任何年代都是行得通的,贫困年代需要这种理念战胜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现代社会同样需要这样的理念引导人们的生活趋向。所以说,文章多次强调父亲“圆缺”的人生理念,提醒读者故事的思想内涵,就是通过父亲在不圆满的土地上寻找圆满人生,让读者认识到,完美是没有余地和空间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而缺憾却留有余地和空白激发人们继续努力。
(三)父亲与半月地的契机让读者懂得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作者眼里,这块地终究是有缺憾的,没有人家的地肥厚、丰盈、有前途。记忆中的他曾强烈要求已经做了生产队长的叔叔重新分配自留地,但父亲知道后把他痛骂了一顿,说什么人要配什么地。因为,腿有残疾的父亲老觉得自己的半月地是最好的,好像人家为了照顾他的特殊困难,专门把这块不起眼的地给了他一样。因为腿有疾,每天去半月地时,绕山脚的路还是很平坦的,有利于父亲行走,父亲拄着木棍,挑着少量的家禽肥料,颠颠抖抖中,用个把小时就到了半月地,而其它一眼看到的很醒目的肥美好地,必须要到山顶或山腰去耕种,依父亲的自身状况是做不到的。也许,这也是半月地让不张扬的父亲当宝贝的最实惠的原因吧。所以我说,文章让读者从中认识到了一个生活理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因为文学是人学,在描写人物内心的时候,作者考虑到了主人公父亲的心理需求,父亲的啥人配啥地的“匹配”理论,其实就是道出了一个道理:人,潜意识里都在寻找那个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就像买鞋,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一桩婚姻中夫妻相配不相配、幸福不幸福只有夫妻自己知道。因为,最舒服的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也就是最安全的。由此推理,文章渗透出了一种意蕴:半月地好不好只有种地的父亲母亲知道,别人是没有资格说三道四的。
这是文章的又一大亮点。
二、精炼优美的文字在平淡无奇的故事里营造出了诗情画意的效果
(一)跛脚父亲的形象不美,却浑身上下自带着阳光般的诗意
文章构思精妙,措辞考究,细腻的笔墨在真挚的乡情乡谊感召下,追忆往事,借景抒情,讲述了悠悠岁月里以父亲为主心骨的普通农村家庭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波澜壮阔的画面,更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无风无浪的款款叙述中却弹奏出了一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亲情之歌,让阅读此文的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赞叹不已。
半月地,在辛勤劳作的父母眼里有着很美很亲切的模样,也有着崇高的位置。你看父亲注视这块贫瘠土地时,满眼都是按奈不住的柔情,捧一把半月地的土于手心,像在端详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一样慈祥。他能给这块地起一个这么浪漫美妙,诗情画意的名字,还有他说的那些寓意深刻,与月亮阴晴圆缺、人生圆满缺憾有关联的话语,足以说明,这位父亲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也许文化程度不高,但心智很健康,情商比较高,身上从里到外散发着一种有光泽的东西,那就是诗意,阳光般的诗意,如泉水样清澈静流的诗意。
在我看来,作者用纯朴飘逸的神笔,不但描绘出了父亲的诗情,还“近水楼台先得月”,借助父亲的行为动作,唤醒了沉睡中的半月地,激活了这块原本木讷实在,缺乏韵味的土地,让她与父亲的心一起跳动,一起行走,荣辱共进,同享苦乐,在彼此的灵魂深处,相互依存,交相呼应,形成了人与物的共识,达成一致,营造出了几十年其乐融融的温馨故事,这个故事,像一团火苗,不但点燃了作者的心,成就了作者不可阻挡的写作欲望,也深深地感染和震撼了读者的心。
(二)半月地不是带月的画,但有一弯钩月始终萦绕在每一位读者心头
人们常说,这个世界的模样,不在于它本身是什么样,而在于你用什么眼光去看她。一块如弯月的土地,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土地,你用凡人的眼光去看待她,她什么风采也没有。你如果用一颗慈悲的禅心,像文中父亲那样去拥抱她,她就被激活了生命,赋予了血骨,开始与你互动,变成了你心中圆满可心的宝贝,就像作者的父亲与这块原本冷冰冰,没有感情色彩的土地,通过最初的一见钟情,和许多年的磨合互动,最后达到的结果就是让半月地成为父亲生命中的一部分。
视觉的效果是强大的,作者从父亲对半月地的独特理解和另眼看待里,了解了上一辈人的艰辛,用充盈着美感、感染力的犀利笔刀,横扫这块土地,从场景细节里烘托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促使一块残缺如月的土地,在读者阅读文章的第一瞬间,就被颇有震慑力的内涵深深吸引住了。作品从父亲的角度赋予了这块土地以生命,匠心独到的写作手法不但把父亲写得活灵活现,也让这块地在文字堆里炫动了起来,产生出强大的感染力感染了读者的心,情不自禁地打开了一弯如画的月色,透过父亲的身影观望,月下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人劳作,任凭想象力驰骋,仿佛看到了一幅画卷:画面上有山、有月、有水、有地,有老人。天上弯弯的月亮与脚下弯弯的土地相拥,交相辉映,汇就了一个圆如银盘的大月亮,正照在辛勤耕耘的父母身上。
“池小可容天上月。”作者用这句诗话来形容自己对半月地的微妙感觉,没有虚伪,没有假意,只有自然抒发中的真情流露。的确,此文从头到尾都在文字的上空萦绕着一弯“月”,虽然,事实真相里没有荷塘,也没有月色,并且此月并非彼月,是形如月,瘦如弓的一块小小的土地。尽管如此,却在读者的思绪里灌满了荷塘月色般的妙曼诗情画意。
可以肯定,这是文章的第三大亮点。
三、细腻灵透的文笔通过对父亲的描写传递了人间正能量
(一)从父母对半月地的情感里挖掘出贫困生活里的幸福感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在那个精神生活与物质同样枯燥贫乏的年代里,分配到这样一块别人眼里不如意的地,父亲没有怨言,没有气馁,而是面对现实,不管别人分给他这块地是处于真情还是假意,摊开双手,怀藏坚韧,没有忧愁,没有伤感,而是像别人家一样,热情地接纳了这块上天赐予自己的、一点也不逊色于别人家沃土良田的地,稀罕她,精心打理她,按自己的意愿和生活方式规划她,让她变成自己像要的模样。半月地,一个浪漫多情的名字,从父亲口中像清流一样流淌出来时,父亲一定是在温和地微笑,那是一种满意而温馨的笑,饱含着心酸日子里带泪的幸福感。父亲把如弯月的土地当成了宝贝疙瘩,半月地也把土地的主人,父亲的心给彻彻底底填满了,继而让父亲有付出就有收获了,这是一种自然的因果关系。
半月地,在我的感觉里是一剂良药、一抹霞光、一湾清泉,收藏着作者父母最美最真最纯的感情故事。文章呈现出的幸福感,来源于以父亲为首的一家人,不论生活多么艰难,父母都想着法子去改变,淳朴细腻的文字表达了父母对半月地倾注的心血,营造出的家庭亲情画面温馨感人,富有苦涩中甜甜的韵味,在不圆满的地里打造着圆满的生活,令读者动容动心,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