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承德棒槌峰(散文)
承德棒槌峰
登上避暑山庄西岭,从“锤峰落照”亭东望,可见逶迤群山之上,有一根耸立的石柱,如一枚巨型手指指向天宇。在外八庙的普宁寺,则见它似一把凌空高举的菜刀,锋芒所向,直逼苍穹。那便是棒槌峰了。
出避暑山庄,沿山庄东路,跨武烈河松鹤桥,经普乐路,不久即抵达一个叫“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所在。原来这“棒槌峰”是俗名,康熙皇帝因它像和尚击磬的磬锤,赐名“磬锤峰”,老百姓却习惯称“棒槌峰”。从峰下望去,柱状孤峰足有20多层楼高,峰体上粗下细,最粗处大约有十五六米的直径,挺拔突兀,直顶天庭。有诗说它:“此乃东瀛物,龙王定海针。”
棒槌峰何以能一峰凸立?据说此峰的山体原是一堵高耸的石梁,经大自然长期风化,石梁逐段崩塌而末化。唯有这块坚硬的砾石,经受住了风雨雷电、日晒冰冻的剥蚀,挺立至今。这似乎与张家界那峰林奇观的形成原理相似,也叫适者生存吧。只不过张家界那是群峰,而棒槌峰则是孤峰罢了。
爬上棒槌峰背后的山梁,沿一条石梁路,直抵峰柱跟前。峰柱根部有一平台,临台西眺,掩映在山峦间的承德市高楼林立,街巷纵横;避暑山庄的宫墙、湖泊、楼宇、亭塔隐隐绰绰;外八庙倚山而列,金碧辉煌。从平台东望,苍山如浪,起伏逶迤,绵延千里。而棒槌峰就在头顶,撑着青天,脚抵大地,那种坚实硬朗,给人以千钧的力量。
在人不可及的峰柱半腰石缝中,斜生出一株桑树,此桑高约3米余,虽不算是枝繁叶茂,却也颇有生机。它在雨水稀少的塞外,在无尺寸之土的石壁,居然能存活300余年,不能不说是自然界的奇迹。其顽强、坚韧的生命力,令人惊叹。
如绝大多数风景名胜一样,棒槌山也有许多传说。有“定海神针”说,有“元阳石”说,还为它附会出爱情的故事。人们总是将喜爱的自然奇观加以美化、神化,让它更具神秘感、更人性化,以寄托自己的愿望。由此也引来一些善妇信女,怀揣各异的梦想,不辞辛苦而来,登上石峰,各自做着膜拜的动作。看客虽不免觉得滑稽,却也是一道景观。
我突然寻思起一个问题,棒槌峰还能挺立多久?我答不上来,也许几个世纪,也许数千年。有人或以为我怀杞人之忧,诚然,那位杞人有些神经质,天是不会掉的。但从棒槌峰那上粗下细的结构及风化的情形看,它注定会崩塌,或许是一次地震,或许是一场雷击。现在的人能看到它,是我们的缘分,也是幸运。也许有人以为我是庸人自扰,太晦气,然而,自然法则不可抗拒,这才是唯物论。
回到承德市区,已是夕阳西下,心中还是放不下棒槌峰。站在高楼的阳台,又向东方凝望,见莽莽群山,苍然失色,晚照的霞光,映射在矗然倚天的棒槌峰上,金色流韵,璀璨生辉。于是诵起康熙的《锤峰落照》诗来:“纵目湖山千载留,白云枕涧报深秋。巉岩自有争佳处,未若此峰景最幽。”
康熙这诗,是在避暑山庄的西岭欣赏棒槌峰所吟,皇家园林,远离市井,自然有“最幽”的感觉。我是不仅远看,而且近观,所见是熙来攘往的喧嚣,未曾领略到它“幽”的境界。倒是那挺拔、刚毅的风骨,那雄峙九霄的气势,深深地刻入了我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