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有些事情的处理需要恰当时机(赏析) ——法国电影《父亲的遗赠》观后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总会有一些重要事情要处理,但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马上实施,需要等待一个契机,或者是一个窗口期的出现。
什么时候才是恰当的窗口期呢?
法国电影《父亲的遗赠》,讲了这样一个等待时机的故事。
马蒂厄是巴黎某饲料公司的销售员,有一天他接到一个来自加拿大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他父亲的好友皮埃尔医生,说他父亲在湖中钓鱼时不幸落水身亡,生前曾嘱咐寄一幅画给他,需要马蒂厄提供邮寄地址。马蒂厄问了葬礼的时间,提前两天飞到加拿大蒙特利尔。
马蒂厄从小就没见过父亲,到14岁时母亲才告诉他,他的父亲是个遥远的陌生人。8年前,他母亲已经去世。
皮埃尔医生在机场接到马蒂厄后,将那幅画给了他,并告诉他,他父亲落水后一直没有找到遗体,葬礼只是一个形式。马蒂厄在医生家中看了父亲与皮埃尔在巴黎的照片,听说了母亲与父亲相识的经过,提出自己还想见见那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皮埃尔劝他不要单独去见,因为那两兄弟并不知道在巴黎还有这么一个兄弟的存在。
马蒂厄还是去找了开摩托车行的一个兄弟,佯装顾客看看。皮埃尔医生跟了过去,称马蒂厄是自己朋友的儿子。得知第二天他们还要到那个湖里去寻找父亲的遗体,马蒂厄说他也参加。
在整个寻找过程中,马蒂厄发现那两兄弟不和,为寻找尸体和遗产申报的事争吵不休,甚至还动了手。马蒂厄非常失望,决定提前返回巴黎,那个形式上的葬礼他也不参加了。
临行的前夜,马蒂厄在皮埃尔医生家又一次看了父亲的照片,并征求同意后留下一张作纪念。在与皮的女儿交谈后得知那幅画很值钱,又从皮的妻子口中得知她丈夫得了前列腺癌,且不愿治疗。
直到这时,马蒂厄突然明白过来:皮埃尔才是他真正的父亲!
他的感觉得到了证实。他问皮埃尔为何现在才联系他?皮缓缓地回答说“时间正好”。
“时间正好”,仅仅只有4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周密的思考。
年轻时的皮埃尔和同行一起到巴黎,认识了一位美丽聪慧的法国姑娘,双方留下难忘的印象。回国以后才知道,他们有了一个儿子,那姑娘独自一人将儿子养大。
作为父亲他能为儿子做点什么呢?一个在法国,一个在加拿大,远隔重洋,去一趟都不容易,他无法尽到自己的责任。后来他有了自己的家,贤淑的妻子,可爱的女儿。法国儿子的事,没法与自己的家庭重叠,只能长久地藏在他心底。
他还是想为儿子做点什么。他看中了一幅画。那是一幅男孩子的肖像画,出自名家之手,价格高昂,他悄悄地买了下来。以什么样的理由、在什么时候送给儿子,他并没有想好。
时间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女儿结婚了,女儿的女儿、一对双胞胎姐妹都开始学钢琴了,他还没有找到馈赠那幅画的机会。
人到老年,病也来了。他查出了前列腺癌。他是医生,他心里有数。即使是治疗有效,他的生命也不会长久了。那件事怎么办?时间给他的机会不多了!
正在这个时候,那位当年与他一起到巴黎的同行,在他们经常一起钓鱼的湖里失踪了。那位同行有冠心病,已经发作过一次。这次失踪,合理的推断是病发落水,之所以找不到遗体,是因为他钓鱼时身穿防水长裤,可能已沉入湖底。
好友去世,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对于皮埃尔医生来说,“时间正好”。在大家都去关注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以好友生前委托的名义,将那幅画寄给儿子,既合情合理,又了却心愿,还悄无声息。家人不知道内情,不会影响她们的生活。儿子得到了一笔财富,理由也说得过去。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不会留下什么遗憾了。
看来机会还是有的。只要有心、有准备,机会的窗口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打开了。需要的是:事前做好准备,耐心等待,机会一旦出现,抓紧办理。
当然,这种机会也是难得的。既要符合情理、便于他人接受、完成自己的心愿,又不能伤害他人、引起新的矛盾和留下后患。这里面的硬核是:恰到好处。
恰好的时机非常珍贵。提前一点,机时尚未成熟;延后一些,机会稍纵即逝。就像卫星发射一样,云层之间的缝隙,就是火箭腾空而起的窗口。
该片的情节处理也是这样。前面一直在铺垫,指向另外一个人。直到临别前夜才揭开谜底,让人感到意外的同时,也将这种特殊的亲情演绎得格外动人。
影片的结尾也留下一个窗口给了皮埃尔的妻子。全家人送马蒂厄到机场时,皮的妻子也发现了他俩就是父子,皮的妻子托马蒂厄劝说丈夫接受治疗,马蒂厄在登机前的最后一刻,说动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