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老支书的情怀(散文)
五月三十日,我与李青林先生在万北村“邯郸正大饲料有限公司”与老支书董可志见面了。
因为比预约的时间晚了一个小时,便带着忐忑的心情走进这名扬于世的万北新村。在公司的大门口,我们推了推那活动拉门,怎么也推不动,我道:“完了,老支书可能走了,不等我们了!”但还是不甘心,又喊了老支书几声,谁知从办公室内走出一位老者,风度翩翩,气度不凡,滿面悦色,步履矫健。青林道:“这就是老支书”我惊讶了:难道这就是人们常常提起的农民企业家、改革开放的拓荒者,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领路人?我急忙走过去与老支书握手,並带有几分歉意地说道:“我们迟到了……”
老支书摆了摆手:“没事,没事!我一直在等着你们,知道你们会来的。”我们内疚的心,稍微平息了些,老人家的诚信、诚实、宽容、大度己让我心悦诚服。初次见面就在这氛围中悦动起来。
自我介绍后的一席话,让我们的距离拉近了。我道:“我是大名营镇人。一百多年前,先祖携老扶幼逃荒关外,从此再未回乡。我是在父母的遗书中得知自己的家事,原来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我,是大名的祖籍,这毋庸置疑的结果,己让我心知肚明。从此我便开始了寻根问祖的行程”。
我的一番话,让老支书颇为感动,他说:“原来是娘家人”。从那会儿开始,我们的聊天更加贴近主题,我完美地、彻底地知道了老支书的身世与在世之举,支书长我三岁,应该视为老哥了。从那会儿起我们便以兄妹相称,互为敬意。
老支书胸中那诉说不尽的人生经历,也是我国解放以后乃至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缩影。一个不朽的人生,一个辉煌的年代,造就了无数的英雄、伟事,老支书的履历生动地展示了这伟大的时代变革!
离大名府约十公里的万堤镇万北村,是河北省大包干第一村,时年三十三岁的董可志,年轻,气盛。看到乡亲们的贫苦现象,心如刀鉸,他暗下决心,一定让乡亲们富起来,过上好日子。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和土地要钱、要口粮,这才是唯一出路。人民公社大锅饭,己让人们吃尽了苦头,个人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发挥,压抑了人们的心劲儿。只有把土地分开,各自发挥潜能,种好自家的庄稼,才是唯一的出路。从土地里刨食、从庄稼里获益,人们从包产到户中得到了甜头,有饭吃、有钱花的农民,开始了更大的前进步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敲响了时代的宏钟,人们从党的政策中悟出了:只有改革开放,大干快上才是更大的出路,改革的春风带着一股股、习习的暖意,吹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也给万北村带来了更大的催化剂。人民从土地转向经商,边种地、边经商,腰包里有钱了,农民可以去旧重新,新的高间大瓦房盖起来了。四合院又现春风,老树发新芽、牛羊遍草滩,村村铺新路,路路八方达。
老支书带领着村民,一步一个台阶地攀爬着,他把毕生精力交与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交与那同根同族的亲人们。如今他已经七十有五,真是:风骨神奕为蒼生、热血滴落献忠心!
九五年大上项目,他又带领乡亲们用手头赞下的钱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了“邯郸正大饲料有限公司”。老支书任董事长並为二个企业支部一个村的支部的总支书,担子重了,肩膀却更加硬实。他的理念便是:循环农业。让土地更大度地施展本事,粮食、秸秆、深加工、畜牧业、饲料层层套扣,环环生机,形成一个高品质的产业链。这条路至今已走过二十五个年头。
习近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振兴农村、精准扶贫、发展集体经济已让这个村又在构画蓝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派吳平到大名挂职上任,即任大名县委常委,副县长,並在万北村引领村民发展农村新模式。农民有了政策,老支书有了尚方宝剑,贴心的村民暖意,这个河北第一包干村,一定会跨上战马,身披彩霞,在春风细雨和骇浪潮中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