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大山说汉语(杂文随笔)
最近无意中在央视的一档综艺节目里又看到笑星大山露面了,大山还是那么风趣幽默、高大英俊,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是北京腔。大山是加拿大人,作为交流学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汉语言文化,后来拜在姜昆门下学说相声,可以说是一个中国通。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一个加拿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此,毛主席还写了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他就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白求恩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服务于中国的抗战事业,必将永留史册,而大山用他幽默的语言艺术感染了几代中国人,让中国大众记住了他。
说起来也许你会笑,我原来的梦想是做一个电台主持人,为此还专门自学过普通话。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也就有了很多的地域方言,而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有什么儿化音、翘舌平舌音、声母韵母。做为一个说惯了家乡方言的南方人,要掌握这些复杂的发音真的有很大难度。我也曾想投机取巧,试图找到这些发音的规律,可是最后发现都是徒劳,根本无规律可循,要全凭记忆,还要摆脱方言发音的干扰,要想学得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当地方言的发音是没有什么翘舌平舌、声母韵母之分的,但是一些字词读音字典里是查不到的,根本不知怎么写。我想,在中国很多地方的方言中都存在一些这样的词汇,这些方言词汇只有当地人才能听懂。这些字典上查不到的词汇都是老一辈人和下一代人之间口耳相传。随着教育的普及,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说普通话,这些字典上查不到的方言词汇也在慢慢消失。说了这些,足以可见汉语的复杂,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大山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表演,做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真的感到脸红,大山的普通话肯定比我好。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淘金,寻找工作的机会,汉语在世界上吃香起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在中国广州就生活着很多非洲黑人,这些黑人大都做中非跨国贸易,很多人都富裕了起来。这些富裕起来的黑人大都不愿离开中国,有些还和中国姑娘结了婚,这真的是让那些中国的单身汉们恨得咬牙切齿。到中国挣钱也就罢了,还来抢我们中国姑娘,真的让人嫉妒。可偏偏就有中国姑娘愿意嫁给这些黑人,有些还随黑人丈夫到遥远的非洲生活,一定有他的原因。你想,这些非洲黑人能够在中国立足发展,他们大都是非洲黑人中的佼佼者,而他们的身上也有一些中国男人不具备的优良品质,对中国姑娘也有一定吸引力。现在在央视的一些综艺节目上也常常能看到非洲黑人的身影,他们大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才艺,有的甚至还能说某地的方言,真的让人佩服。
在一些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剧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节:八路军特工人员化妆成日本鬼子,过鬼子的关卡或者打入到敌人内部获取情报等,这些特工人员大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能听懂日本话。如果不懂日语,日本鬼子一盘问就露馅了,就会丢命。日语借鉴了我国古汉语,有很多字和汉字都是一样的,和汉语一样语法复杂、严谨,都是属于难学的语种。我想,在当年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那些八路军的特工人员一定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学习,因为你学不好,就没法完成任务,就会丢命。
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名篇,小说描写了在家乡沦陷后学校被迫禁教法语的悲愤心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小说主人公小弗朗士平时旷课贪玩,不好好学习,这时才感到后悔了。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法语老师韩麦尔先生也为自己平时的不认真教学而感到自责。
文章写到这儿,不由得让人生出一些感想:我们现在处在太平盛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也没有人逼着或者不让我们学习写作和普通话,但做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一个民族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承者,我真的为我到现在连“的地得”的用法都还弄不清、用不好而感到脸红。做为炎黄子孙,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好、用好自己的母语汉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