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上海遇见(散文)
和同学老四相遇在练塘。老四是女同学对她的称呼,我们男同学暗地里也这样称呼。说是相遇,其实,是我来到练塘的当天就给她发了信息:“我来上海了。”她说:“发个定位。”看到定位后,她说:“练塘呀,我知道的,陈云故居,开车需要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会来看望你的。请把你的‘培训日程表’发过来。”大约十分钟后,她回复道:“那天下午,你们是自由活动,我来练塘;那天,你们要住进上海明珠大饭店,下午没课,我们去外滩;还有那天你们要去嘉定南翔古镇,那里距离我家十几分钟的路程……”看到她的回复,万万没有想到老四的心真细,细到如此地步。
她开车来了,隔着马路,远远望见,昔日的影子还在。她老远地向我挥手,走近了,见她大包小包地拎着,我接过来,迎她走进住所。她说:“还认得,有些从前的模样。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上学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和你说过一句话?不过,我和一个男生吵过嘴,为这事,我一直很懊悔……”
我笑道:“为什么不和我打一架呢?”她笑而不语。我知道,我们都为昔日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交流过,或者说,没有一点点交叉的存在,感到懊悔。其实,同学一场,时隔30年能在异地他乡相遇,全因呼吸过同一教室的青春气息所为,这已经足够了。
我们漫步在练塘古镇的街道上,不知不觉踏上顺德桥,居高临下,一边注视着古镇,一边努力地回忆起每一位同学来,先从名字提起,再到相貌,还有学习状况,知道近况的,便说得多一些。不清楚近况的,只是说说他(她)的过去。我们互相补充着,想把一个个同学都能立体地回忆起来,终究,被过往的时空磨灭了。对于老师的回忆,我们是不约而同地。每一位代课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口头禅,也有自己的独有情态。我们提起语文老师陈万恭,他讲课时喜欢把一只脚伸进讲桌的桌框,一条腿单独地支撑着整个身子。他正讲的津津有味的时候,前排,靠近讲桌下,一位不喜欢语文的同学打起了呼噜。老师四处寻找,最后发现,打呼噜的人就在他的眼皮底下。他没有发火,只是大声说:“哎!哎!台风的中心是最安全的!”格言。惹得同学哄堂大笑,打呼噜的也被惊醒,脸红到了耳根……说这些的时候,我们都笑,笑得古桥似乎在颤抖。
临别,我只留下茶叶,水果让她带回家去。我说:“新疆的水果很多!”她问:“那杨梅呢?”我没有作答。她说:“留下杨梅,给你的文友们尝尝!代我向他们问好!”望着她远去的背影,已不是少年的我们!
送走老四,我独自站立桥头,抚摸着桥栏,一丝风吹过,仿佛把古老的影子刻进桥石里,未曾谋面的古人呢?可乘风而来,邀我在你的古镇练塘喝杯龙井茶可否?
是夜,我发烧不止,梦里全是一些不认识的人。他们说着我根本听不懂的言语,至于龙井茶呢?喝了,还是没喝?一点印象都没有。发烧,拉肚子,折腾了一夜。天亮,徐大隆老师提来一袋子的西药,让我服用,仍不见效。他和班长邓汉民一起开车送我去练塘镇卫生院,医生开了几样简单的药,连吡哌酸也轻易不让服用。好在,我从新疆带了几粒吡哌酸,配合医院的药一起服用了。每顿开饭,望着餐桌上丰盛的各类海鲜,我只有看的份儿。
那几天,我只能吃牛肉面了。其实,练塘的米饭特别好吃,青褐色的米粒看起来并不光鲜,但咀嚼起来筋道伴有微黏感。嫩嫩的茭白,吃上一口,还想一口。至于熏拉丝,我曾闭上眼睛吃过一只,睁开眼,想起癞蛤蟆的模样,再不敢动筷子了。胃不舒服只能去街道的拐角处,有一家青海的回族开的兰州牛肉面馆,老板听说我的祖籍是甘肃,他说,是半个老乡,还特意招呼后堂给我的拉面加大一些。
因身体脱水,有些虚弱,让文友们担心了好久。而我为自己缺席了陈鸣教授的两节讲座,深感惋惜。徐大隆老师帮我弄到陈鸣教授讲座的科键,我才安心了许多。
直到我的身体恢复健康,文友们调侃说,是女同学看望了一回,得了相思病。而我深知,是自己曾在古桥上口出狂言的结果。于是,在朋友圈里如此警告道,在古镇不要随意口出狂言,任墙上掉落的一块泥巴,都会磕掉你的牙齿!这是对自己的警告,也是对后来者的警告。古镇的一切,需要敬畏!
老四一直记得我的行程,刚到明珠大饭店。她就发来信息:“今天下午去外滩,再去御园。我坐地铁过来,咱们外滩见。”我回复道:“好!外滩见。”还约定了时间。同行的文友去南京路采购上海特产,准备打包邮寄回新疆。
约定见面的时间过了,老四让我再发定位。她找到我们,一直等着我们邮寄完东西。她说:“该吃饭了,让我尽一回地主之谊!”菜是她点的,听说我的胃不好,特意点了一份面。饭后,文友孙昌民低声说:“这菜点得好精致,她是用了心的,在招待我们!”当时,我便产生回赠礼物的念想,但不知道她会喜欢什么?每路过一个店面,我都要逗留。她觉察到了,对我说:“我已经收到你的散文集《我的阿克苏》,这是最好的礼物。希望还能见到你的书……”听她这么说,我便打消回敬礼物的念头,便心安理得地享用着她的“地主之谊”。在外滩,文友帮我们拍了合影照。临别,她再三叮咛,照片一定发给她!
返回新疆的前一天,我们按行程刚到嘉定南翔古镇。老四象掐好了时间似的,我们刚刚下车,她就发来信息:“到了吧,估计你们的午饭要在南翔吃了,到时候,我去看你!别忘了给我发定位!”她的预言是准确的,就在我们就餐的地方,老四开车过来,因不能长时停车,她把烟和茶叶递出车窗。我接礼物的同时,和她握手告别。这一握,让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力量——我的同学——来自陇东的儿女,在这一平米房价15万元的大上海工作、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这力量给予我自豪和骄傲!同时,也为上海能够容纳新生力量感到欣慰!
老上海人、上海人、和新生的上海人共同为上海的繁荣努力着,奋斗着……上海就是上海,终会成为祖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回到新疆,朋友问道:“这次上海之行,一定收获不少!”我说:“不敢写了!”话虽这么说,但心里一直痒酥酥的,便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写了以上的文字,送给上海,也送给上海遇到的友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