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大秦之腔(散文)

精品 【家园】大秦之腔(散文)


作者:陕西西安张昆 童生,68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92发表时间:2019-06-28 15:51:38

落日的余晖飘散在无际的西天里,映衬得西坠斜阳如同一块温润的红玉,纯净得让人心疼,它缓缓地滑落在远处的西峰里。天空暗了下来,但却很明净;飒飒的秋风送来几片枝头上的黄叶,偶尔掠过地里农夫眼睛的乌团,大概是忙着晚归的鸟儿吧?天似乎暗了,一句粗重的“得起”喉音抛了出来,一头“呼哧、呼哧”喘气的老牛步子好像迈快几步,扶犁的汉子眼皮抬了抬,朝前望了望,就剩下了一两犁了,急也没有用。这么大一片地,似乎要犁多少犁,他心里早有谱,越是最后这几犁,越应细密,有道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哪。”天黑了,东边的月亮慢慢地爬了上来,但还没有朗照。牛拴在了地边的树上,犁、磨、耙在咣铛咣铛的响声中,都挪上了那辆如今一年到头极少用的槐木架子车。远处,时不时传来叫喊声“黑了,走,回吧”,还好象夹杂着一两句似有似无的叫板声(秦腔的一种唱法)。当然,喊叫声肯定远,要不然会听得一清二楚。关中人心里都知道,叫板毕竟要有真嗓子真本事,这家伙可是应着那句“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技艺。
   牛、架子车、汉子、屋里人(陕西人对媳妇的一称谓),一线排开,头顶着秋日里的朗月,脚踩着浮在地面上的雾气,天空中或高或低盘旋着一些鸟,大概是夜蝙蝠吧!汉子干咳了几声,清了清嗓音。随而厚厚的一个“王”字从喉管中爆发出来,腹中气已用了一半,但还拖着、压着;接着一个“朝”字返将上来,缓缓地吐出;紧接着一个鹞子翻身向上窜处一截,和前面那“朝”形成一个“更上层楼”的态势,尾随两个辅音字“传来”,形成拖腔。仅“王朝”二字就有一分钟多,心中的血液就在两个字的刺激下,一下子加快了流淌,全身上下三万六千毛孔,似乎都得以舒展,积压在身上的困乏就在那瞬间得到了完全地释放,透过骨、穿过髓,“轻爽”之感游离于每一个神经细胞。足够的“神”和“气”用在了下面的戏份中,在“王朝”音域上扬后,接下来“马汉”二字一同开腔向下俯冲,一合一分、一高一低、一舒一紧,对比鲜明,仅这四个字便可见秦腔大开大合的雄浑气势。“文似看山不喜平”,戏文在打戏时如此,唱时也应符合这一标准。前面“马汉”二字低缓,自应后面“高俏”。这句戏文最后一个“禀”字那才叫绝,你听:长长的拖音裹着一个禀字如同游龙飞天,直冲霄汉,没有半点曲弯,直直的仿若悟空的金箍棒,冲破东海碧波,直奔玉宇苍穹,俏丽的仿若一根钢丝在压至极限后,猛然得以释放时的那一刻中的美妙。禀字还没有刹尾,远远近近不时传来叫好声,“美”“好唱家”“好黑头”。朗照的月夜,纯粹的“干唱”(没有乐器伴奏),掺不得半点假音虚声,真真切切,一字一板,一腔一调,一韵一辙,天地为台,万籁为音,无声为听,演艺着最美的大秦之腔。秦人呀!好就好这个。
   秦腔,它以独特的魅力盘桓在这片贫瘠的黄土高坡之上,穿越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星空,经历劳动人民一代又一代的精心锤炼打磨,终于被冠以“戏曲之祖”的美誉,传承于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他们可能斗大的字不识几笸篮,但他们却能以超人的智慧记下这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且把它们谱成曲、传成文、画成妆、留下根,扎在他们子孙的“心神”之中,使其永远记住这些先人们“创业”时所走过的道途;并以他们经历过大苦大难后练就出的那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与那种钢筋铁骨而汇集成的气息,使五脏六腑都为之汇神而吼出的秦地之音。秦腔吼出了他们的精神,吼出了他们的底韵,吼出了他们在耕种作息之外的“需”与“求”。秦腔来源于劳苦大众,自然也就根植大众,当那四四方方的大戏台搭建在空旷的辽野地时,一切都沉浸在“看戏”的热闹与沸腾之中。
   当“屋里人”最后一把种子撒到那浑黄的脚下时,一年之中的大劳动也就算完了,庄稼人终于可以歇歇脚,缓缓气了。这时节戏台子搭起来了,“把式”也请到了,于是,经种冬小麦而起了炕,陡了台的乡间小道也就被那远远近近的看戏人踩平了。乡人们提着板凳,扛着大椅,叼着旱烟,披上夹袄,背着夕阳,顶着微凉的秋风,喊三吆五,揣摸着今晚是啥戏,谁是台柱子,评论着唱戏的台架谁的功好,谁的唱绝……
   夜幕终于大落,月亮高照,地上显得很白静,台子上几百瓦的大灯泡把台上照的得比白昼还白昼,一丝一毫都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戏台两边的文武场面(对戏曲伴奏的称谓)正忙得不亦乐乎,板胡、二胡忙着磨松香、调弦。“九龙口”上打座的司鼓大师傅手里拿着两只鼓锤,一下一下地试敲着,耳朵扎得直直的,唯恐哪一锤音不准。那只破了洞的大勾锣已经稳稳妥妥地挂好了,秦腔这大锣非同小可,一点都马虎不得,听起来要是“咣咣”之音,诸如“嗡嗡”“通通”,那可是大煞风景了。时而还有“打好脸子”的演员从后台上来和那位“九龙口”上的那位大师傅比划着什么……台上是忙而不乱;台下是又忙又乱,热闹的情景你就没得说,不用看那场面,闭上眼听一下声:老子喊小子的,娘叫女的,婆娘们永远说不完家常话的,汉子们抽着烟谝着今年收成的,生意人忙前转后叫卖声的,老婆老汉喊叫孙子的,来的早的打着呼哨示意来的晚的,后边拖拉机拉着本村迟来的,时不时还有哪个碎崽娃捡来的炮炸响的声音……哎呀!那人多的情状简直就像蝼蚁巢蜂,一个挤着一个,密密匝匝;再望远方高处,那墙上骑的,屋顶上坐的,树上攀的,麦秆垛子爬的……此时人们都巴望着早点开戏了。
   凭直觉,开戏的时间大概到了。“梆梆”两声清脆的鼓音从那舞台上“滚”落下来,就在那一刹那间,台下骤然静了,似乎掉一支鸡毛都能听见声响,一双双眼睛直愣愣地盯着那戏台子。接着,锣、铙、钹、鼓“合奏各鸣”,“二帘子”(戏台后的最后一道幕)后将要出场的演员一个个都神情专注,屏着呼吸,侧耳细听着台子边的“司鼓声”;台子上两边各操乐器的,眨巴着眼睛细看那两只鼓锤的上下摆动;台下,透过人缝去看那些逶迤在墙边“正二八经”的听家们,眯逢着两只眼睛,两食指合着台上的锤音在膝盖上一下一下比划着……台上、台下、台前、幕后、近处、远处,只要今晚能闻其声的,就形成一条无行的链,拴住每一个人的心,捏着一把汉,竖着耳朵,睁大眼睛,聚着神,绷着气应和着“九龙口”那位大师傅手中的鼓锤音。这一条链所凝成的力,团起的劲,任你刀劈斧剁,都不能伤其一丝半毫,不要说一座“中条山”,即便是百座“中条山”,也围它个铁桶一般!信不,陕西人就有这个劲。“开场子”(开戏前的一大段打击乐)过后,戏也就算正式开唱了:台上的演员尽力地寻找戏中的“情”,台下看戏的也尽力体会戏中的“味”,因而多少泪眼婆娑,多少眉宇紧凝,多少冷眉倒竖,多少酣畅欢笑……在一声声的叫好声中送给了演员,埋藏在自己那颗难起波澜的疲心中。月亮已经升得老高,弦音、鼓声、戏声,如同潭中的黄钟大吕之音,随着水波推开了去。戏还在演着……演着三秦人民的昨日、今朝与明天。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清辉新长安。斗转星移,历经了沧桑,走过了周秦汉唐,秦人正在拔着嗓子,鼓声、风声、吼声,正唱着历史的新纪元。

共 27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文笔生动,内容厚重,叙述陕西家乡的地方戏种“秦腔”,这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品类,是土生土长于陕西地区的地方特色戏曲样式。作者“大秦之腔”为题,为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作贡献,也是为民间地方戏曲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鼓与呼。文章开头不紧不慢地描绘了陕北汉子犁田的情景,以及暮色之下收工返家的画卷,这是引人入胜的写作技法,为下文展现“秦腔”的民族地域特色打下坚实的铺垫之笔,感受到了浓郁的陕北地区特色。优美厚重的散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702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9-06-28 15:53:24
  优美的散文,文笔生动,内容厚重,叙述地方戏种“秦腔”,这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品类,是土生土长于陕西地区的地方特色戏曲样式。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陕西西安张昆        2019-06-28 16:41:51
  感谢资深作家编辑秋觅老师正常工作日周五下午时间编发本文,问好夏安!
2 楼        文友:陕西西安张昆        2019-06-28 16:42:03
  感谢资深作家编辑秋觅老师正常工作日周五下午时间编发本文,问好夏安!
3 楼        文友:秋觅        2019-07-02 20:26:41
  祝贺精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3 楼        文友:陕西西安张昆        2019-07-03 23:38:30
  感谢编辑秋觅老师给予我本人厚爱支持和莫大鞭策鼓励,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创作更好文学精品文章努力,奉献和回报喜爱我文学广大读者朋友们阅读!
4 楼        文友:陕西西安张昆        2019-07-03 23:38:44
  感谢编辑秋觅老师给予我本人厚爱支持和莫大鞭策鼓励,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创作更好文学精品文章努力,奉献和回报喜爱我文学广大读者朋友们阅读!
5 楼        文友:铁笔浪人        2019-07-04 11:46:17
  写的传神。攒劲。
最好把写作当做卡拉OK,要的是自信。经常练习,也就慢慢有感觉和乐趣了。
回复5 楼        文友:陕西西安张昆        2019-07-06 00:18:37
  谢谢文友的关注和支持、欣赏!
6 楼        文友:陕西西安张昆        2019-07-06 00:19:04
  谢谢文友的关注和支持、欣赏!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