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车前草的传说与《诗经.芣苢》随谈(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车前草的传说与《诗经.芣苢》随谈(随笔)


作者:千秋万里 秀才,154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74发表时间:2019-06-29 13:31:03
摘要:车前草的“车”说的是战车,车前草和征战的将士连在一起了。每当看到车前草或读到这个显赫的名字时,总会撩起 一种历史的悠远感来。车前草,马前卒,我们还真能嗅出当年“车辚辚马萧萧”的氛围来。后来读到了《诗经.芣苢》,才知道车前草还有更多的文化意蕴。

家乡田头沟垄随处可见的一种野草,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说是车前草,乡音里说的到底是哪三字,当时并不清楚,后来才知道这是个赫赫有名的名字。
   相传西汉名将霍去病带兵抗击匈奴,被困沙漠。天旱无雨,盛暑无露,官兵一个个出现尿赤尿痛,且患面部水肿。部下见战马无恙,细察,马食一草霍去病知道后,让部下皆煎饮而病去。霍去病顺手摘取长在车前的一株,仰天长叹:“好一个车前草,真是天助我也。”车前草故而得名。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东汉名将马武带领军队出征,被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逢天旱无雨,将士和战马都得了“尿血症”,一个名叫张勇的马夫偶然发现有三匹马无恙,他仔细观察,发现地面上像牛耳形的野草被马吃光。便自己试服此草,果然见效,于是报告马武,马武问草生何处,张勇用手一指:“就在大车前面”,马武曰:“好个车前草!”
   霍去病也好,马武也罢,虽说法不一,但都跟战争有关。车前草的“车”说的是战车,车前草和征战的将士连在一起了。每当看到车前草或读到这个显赫的名字时,总会撩起一种历史的悠远感来。车前草,马前卒,我们还真能嗅出当年“车辚辚马萧萧”的氛围来。
   后来读到了《诗经.芣苢》,“芣苢”[fúyǐ]即“车前草”,才知道车前草还有更多的文化意蕴,更是刮目相看。《芣苢》恐怕是有关车前草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原文是这样的:
   《国风·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标题前面为什么要冠上“国风.周南”字样呢?《诗经》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芣苢》属于“国风”里面所收集的一些民间歌谣,“周南”意为周之南,是指这些歌谣采自的地域。《诗经》编纂于东周的春秋时期,但“周南”并不是东周的洛邑(今洛阳)之南,而是指周的旧都即西周都城丰镐(今西安)以南地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周南”与古楚国地域重叠,“楚”是当时周成王时的分封地。同时“南”又是方位之称,周代习惯将江(长江)汉(汉江)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为“周南”或“南土”,《诗经》正是将采自这些地域的歌谣命名为“周南”。所谓“采采芣苢”,正说明它是发生在包括了江汉一带在内的地域的。遥远的《诗经.芣苢》,当年的采集情景,说不定就有我湖北家乡的事儿呢。
   其实,车前草远不止生长在古代的“周南”一带,它在我国分布很广。十年前我因公在张家口怀来小住,有名的官厅水库就在长城北麓。有一天在水库边的树林散步,忽见满地的车前草,很是惊讶:我以为只有我们南方平原有车前草,殊不知远在北方的怀来同样有车前草!出居庸关一路往西,古老的长城蜿蜒起伏,延绵不断。站在水库南岸,举头南望,清晰可见散落在山峦上的一些完好的夯土烽火台,山顶上横卧着逶迤的长城城墙,这是少有的较完好的明长城。自秦至明,长城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不知道有过多少次战争,脚下这块土地,说不定就是曾经的战场,当年的将士们及战马有没有得过尿血症,吃没吃过这车前草不得而知,但是眼前的这一大片,却把我带向了那遥远弥漫的战争之中,我的耳边犹响起了万马嘶吼。
   车前草的传说总是让人和战争产生联想,《芣苢》诗则完全不同了。《毛诗序》是这样解释《芣苢》的:“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来的《<毛诗传>笺》也说:“天下和,政教平也”。显然,他们都从《芣苢》里看到的是一幅和平美好的景象。清代学者郝懿行从《芣苢》反复的咏唱,不断重复的诗句里,感受到了劳动的欢快,并演绎得更生动更具体:“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
   我们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也能为《芣苢》诗所呈现的和平欢歌找到一定的依据。从《诗经》的采集的情况就可窥见当时社会的和谐之一斑。汉代学者认为在周代是有专门的太师这样的官来掌管采诗这样的事情的。《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国风》中的民歌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官府有目的的采诗活动,将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汇集到王廷中来,使王者足不出户而知天下,这反映出《芣苢》诗产生的时代正是个社会相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代。
   车前草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和《芣苢》产生了关联的呢?或者说什么时候明确地将“芣苢”认定为“车前草”的呢?我国中医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在它的“上品·草部·车前子”中是这样记载的:“《名医》曰:一名芣苢,一名虾蟆衣,一名牛遗……,案《说文》云:芣一曰芣苢,苢,芣苢……,郭璞云:今车前草,大叶长穗,好生道边,江东呼为虾蟆衣……,《毛诗》云采采芣苢,《传》云芣苢,马舄,马舄,车前也;陆玑云: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今药中车前子,是也,……”车前草具有药用价值是无疑的了,我们从中还可以读出更多的信息。这里列举了古代诸多的文献,其中《传》的这段话应引起注意,《传》即《毛诗故训传》,是现存最早的《诗经》的注本,成书于西汉初;较晚的是郭璞这段话,他是两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训诂学家。《本草经》的这段记载说明,从西汉到两晋这个时期,“芣苢”已经有“车前”这个叫法了。
   西汉初期,芣苢就有了车前草这个名字,这和传说中车前草名字的由来在时间上似乎对应上了,霍去病正是西汉初的名将。当然,这段关于车前草的传说是不能作为史实之凭的。传说的另一版本,因马武征战而得车前草之名,这就更加只能姑且听之了。马武是东汉的开国将领,和西汉时就有车前草的文字记载相悖,也就是说,早在马武以前,车前草的名字就已经存在了。
   民间传说把车前草赋予了战争的色彩;《芣苢》诗却演绎着和平的美景,车前草也成了芣苢的名称取代,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名字变迁。一首描写和平欢快的诗篇,它反复咏唱的主体又让人觉得句句都有战争的牵连。同一事物,有着战争与和平截然不同的意蕴。
   战争与和平,从来就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华夏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仅从古代诗歌里就能看到极为残酷悲惨的战争描写: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汉乐府)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南北朝民歌.木兰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唐.杜甫)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这些千古名句也好,诗中经典、民间传说也好,谁说又不是反映了人们心中对于和平的急切期盼和深深向往呢?但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并不能盼来和平。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如一位名人所言:“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
   今天,我们的生活已进入小康,在匆忙的生活节奏里人们不失几分闲暇,时不时地出去旅旅游散散心,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眼前的和平与闲暇的来之不易和拥有它的无比珍贵呢?我们,绝大部分人为争取闲暇而工作;还有的人,他们为了和平而时刻准备着战争。就此,我想录下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闲暇当然是一种幸福,因为,我们为了获得闲暇而工作,为了和平过日而战争”。
  

共 29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相信很多人,特别是农村人对车前草并不陌生,它在我国分布很广。只是想不到,这种普通的看似普通的草,原来竟然还有与西汉名将霍去病相关的传说,更能从《诗经.芣苢》中捕捉到车前草的文化底蕴。全文娓娓道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很细致地围绕车前草相关的趣闻轶事、文化典故进行了讲解,使我们对车前草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欣赏拜读精彩作品,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9-06-29 13:34:02
  欣赏拜读老师精彩作品。从中我们对车前草这种普通植物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感谢赐稿,期待更多好作品。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1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19-06-29 15:22:20
  谢谢编辑老师精彩点评。编辑老师辛苦,敬茶。
2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19-06-29 15:25:27
  谢谢编辑老师精彩点评!老师辛苦,敬茶。
3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19-09-09 17:43:22
  今回看这篇写于两个多月前的拙文,发现原文第六自然段中“清代学者郝懿行从《芣苢》反复的咏唱,不断重复的诗句里,感受到了劳动的欢快”这段话中,因本人笔误将“方玉润”写成了“郝懿行”,特此作迟到的更正,并向文友致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