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艺术的魅力,不屈的精神(赏析) ——重读著名诗人胡世宗长诗《延伸,我们的路》有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我重温拜读了著名诗人胡世宗先生的长诗力作《延伸,我们的路》,不禁再次被诗作容量的厚重深意、艺术的磅礴大气所吸引住了。诗人的这首诗最早发表在2016年8月31日的《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今日读来,依然会深深感受到其蓬勃奋进的力量和思想内涵的光辉。
胡世宗,著名诗人,军旅作家。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就经常在《辽宁日报》、《沈阳日报》、《芒种》等报刊杂志上拜读胡世宗先生的诗作。那时我还很年轻,对胡世宗先生作的有关军旅内容的诗作特别敬仰。他的诗有的或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气势飞鸿;有的如山间溪水,涓涓流淌,淙淙悦耳。读他的诗是一种心灵的陶冶,尤其是在劳累工作之余,捧起胡世宗先生的诗集,静静地品读,细细地揣摩,心底会油然生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壮志豪情。
今日再读胡世宗先生的诗作《延伸,我们的路》,感悟这首内涵容量厚重博大、艺术构思创新独运的鸿篇巨制,领略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诗作始终贯穿着一条思想方向上的主线,闪烁着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灿烂光芒,既洋溢着当年红军艰苦卓绝的伟大长征精神,又迸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意气风发。可以说,通篇诗作既回荡着历史长河的涛声,又奏响着现实奋进的号角。
历史长河的涛声,浮现出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奋斗画卷。
全诗以鲁迅先生的《故乡》中一段著名的论断作为开篇,形象地开启全诗的内容,诠释一个道理,我们党带领人民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艰难的开天辟地之路,是一条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康庄之路。全诗通过一系列小故事、小情节凝练出生动感人的“长征精神”,同时又用这些细小入微的件件小事烘托着伟大的“长征精神”,前后相得益彰,既突现了伟大长征的宏大主线,又展示了长征路上领袖人物和红军战士同甘苦共命运、共同迎战恶劣环境的坚定意志。
“毛泽东/踏出五大哨口的草径/曾经是朱德/和战士一起/挑粮走过的羊肠小路……”诗句读来亲切感人,表现出我军官兵一致、领袖深入连队与战士共同担当、相互关爱的平等互助思想。诗中提到《十送红军》这首流传甚广的民谣,以及壮怀坚定的《国际歌》,一方面凸显了人民群众对我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积极支持,另一方面表现了老战士老红军坚持跟党走的坚定决心。群众的支持,军队的忠诚,奠定了我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坚实基础。
长征路上,“漫长的万水千山/每三百米就有一个战士倒下/倒下的战士就成了路标/路标上写着:不后退!不服输!”看看,这是多么坚强的意志!这是多么英勇的精神!世界上有哪支军队的骨头这样坚硬?世界上有哪支军队饿着肚子、宁愿牺牲也不后退?只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因为这支军队是为人民的,人民的利益高于天,牺牲算不了什么!
诗中写道:“这是我最后的党费/我已无力走完这路/只希望党和红军踏上胜利之途……”这是多么震撼的壮语,这又是多么令人潸然泪下的悲壮场景啊!长征路上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啊!诗歌从中摘取了几个典型的事件,表现了我红军战士的“一不怕苦、二不怕事”的革命精神。如:在寒冷的雪原草地上,军需处长宁愿自己冻死,也要把仅有的棉衣发给战士。所有这些,凝聚成了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
诗作令人赞叹之处,在于在叙写长征后又融入了我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沿着“长征之路”继续“延伸”的战斗之路、奋进之路的内容,从而显得诗作的体量更加丰满,内容更加充实,使得通篇内容更完整,更富有表现力。如:解放战争的几大战役、渡江战役、海南收复,等等。紧接着话锋一转,呈献给读者的是建设祖国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场面以及祖国建设成就的展示,如:铁人王进喜,“有限生命”和“无限服务”的雷锋,富有拼搏精神的女排,“飞天英雄”杨利伟、王亚平,汶川抗震救灾,还有高铁“和谐号”,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这些内容,无不闪耀着时代精神,是“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诗作的深刻意义在于,不仅生动描写了当年我党领导了伟大的红军长征和解放全中国,而且重笔描述了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进画卷。诗作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句式,如:
“记住——
记住血染的湘江啊;
记住——
记住腊子口的雨雾;
记住——
记住娄山关的险峻;
记住——六盘山的严酷;
记住——
记住流散红军的艰辛;
更记住——
记住吴起镇胜利的腰鼓……
把历史与现实、昨天与今天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实现了思想内容上的一次崭新的飞跃。可以说,这篇诗作是一部史诗,也是一部编年史,更是两个“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思想的熠熠闪现,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理论价值。
诗作匠心独运的构思,形成了该部作品的突出艺术特色。
整部诗作以“路”为“诗眼”,巧妙布局。
诗的开篇以鲁迅笔下的“路”为题引,逐渐延伸,逐渐拓展,使得整篇诗作的“路”不断延长,内涵不断丰富。
首先写的是“路”的起步,“我们的路/起点在嘉兴南湖……收割的明镰/开路的利斧……我们的一切/都从这里起步”。通过富有形象的描写,把“路”确立为通篇的“眼”,然后用力开启,使整个诗篇的思想似喷涌的泉水,时而如波涛滚滚,时而如涓涓细流,不时翻卷出雄浑的涛浪,不时荡漾出绚丽的浪花,让人着实感受到了诗作的艺术魅力。
诗作从武昌城的“路”,延伸到井冈山的“羊肠小路”,又延伸到反围剿的坎坷的“路”。这几段描写言简意赅,既说明“星星之火”的伟大意义,又烘托出“可以燎原”的伟大壮志,同时也为诗作的后续章节内容展开做了很好的的铺垫。
诗作的长征之“路”是通篇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战士倒下”、“不后退!/不服输!”、“这是我最后的党费”以及牺牲的军需长等细节描写,全景式地勾画出长征路途之难是不可想象的,这里艺术再现的是读者脑海里“英雄群雕”的形象,诗人对长征路上艰难细微之处的刻画,就是对这座英雄丰碑精神的历史传承和艺术光大,既是写实,又是艺术提炼,闪耀着红军战士“群体雕塑”的艺术美。而这艺术美通过不断推进的“路”,延伸到解放战争硝烟弥漫的激烈战场,延向英雄人物的英勇场面,从而不仅延伸了“路”的长度,也拓展了“路”的宽度,使人感到党领导人民的前进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从结构上照应了长征路上“只希望党和红军踏上胜利之途”的设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作的最大亮点是通过“路”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奏响着现实奋进的号角,诠释出“不忘初心”与“牢记使命”的辩证关系和逻辑脉路。诗作的后半部分通过通过生动感人的事例,通过具体可见的事实,着力讴歌当今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既是对“路”的升华,也是对“路”的礼赞,使诗作的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胡世宗先生的诗作《延伸,我们的路》,在思想上实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脉相承,具有强大的传承精神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散发着独特的感染力。诗作充满着“中国气质”,对于爱国教育有着重大意义,这是多年以来难得的一篇艺术佳作,为中华大地奋进中的“复兴之路”奏响了一曲时代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