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夏日风情”征文】虞山畅想曲(散文)
桂林人都知道桂林有个虞山公园,因园中有座虞山而得名。前不久朋友游虞山公园写了一篇游记发到网上。看了朋友的游记我突发奇想,此“虞”与4000多年前五大始祖之一那个“虞”有无关联?上网搜索后得知,虞山就是因虞舜帝南巡经临桂林时登过此山而得名,又名舜山。
桂林东郊有座尧山,是否因虞舜的前任尧帝而得名?答案:非也。尧山是因秦时在山上建有尧帝庙而得名,与始祖有直接关联而得名的仅虞山也。
虞山的来历让我产生了再游虞山公园的念头,主要是想登爬普通而神秘的虞山。
虞山位于桂林北门漓江之滨,山不雄也不伟,突兀耸立,林木苍翠,倒有几分俊俏。山脚下有五福塔、韶音洞、虞帝庙、闻韶楼、千手观音石雕等景观,似有无处不生景、无景不胜名之状。
虞舜帝是上古华夏的始祖之一,他勤政亲民,还精通音律,所奏韶乐,孔子曾在《论语》中称赞不已,说他在齐国听到韶乐,竟三个月忘了何为肉味。韶乐于是成为千古绝唱。韶音洞亦是因韶乐得名,闻韶楼是为赞誉韶乐的精妙绝伦而所建。站在楼前,听着韶音洞那潺潺流水声,山林间那悦耳动听的轻吟声,仿佛那动听的韶乐随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这时我想起了毛主席的诗《七律.答友人》,上世纪60年代我就读过。诗的前四句是“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典故就出自虞舜帝的传说。他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湖南宁远的九嶷山。他的两个爱妻娥皇与女英得知丈夫因劳累不幸去世,悲痛欲绝,泪飞如雨,竹子因她们的泪珠化成了斑竹。动人的爱情故事感人肺府。10多年前我和“领导”到她宁远老家,专门去看过九嶷山的舜帝陵。公路边挂有“宏扬舜帝德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幅标语,我心里有些纳闷:没听说过舜帝与德文化有什么联系呀?后来我从舜帝的传说故事中得知,舜帝是一个大德大智之人,他走到哪里哪里的民风便变得淳朴、和睦。《史记》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可见虞舜帝的大德风范对推动华夏社会文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的史书把虞舜称为华夏德文化开创始者,桂林民间有很多崇德尚劳的故事,大概与虞舜在桂林的教化和崇德也有很大的关系吧。
虞山东侧闻韶楼左边,一条狭窄的石板路蜿蜒而上。路很徒峭,路边有石栏杆,攀登倒也不难。山顶有个仰尧亭,上有对联曰:“云开吐尧日,风起韵虞弦。”颂扬尧虞的伟大的历史功绩。亭子里立有一尊铜佛像,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纪念先祖的仰尧亭,缘何塞进了佛像?4000多年以前佛还未传入中国,尧、虞知佛为何物?这难道就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包容?不过虞舜崇德、佛祖崇善有他们相通之处吧。
站在虞山之顶,眺望自北向南奔流而下的漓江,环视高楼林立、繁华美丽的桂林市区。漓江上虞山桥西头高高耸立与虞山相望的石柱,有个身着古代服装的人物雕像站立在柱顶上,那就是虞舜帝了。他深情地默默地注视着他脚下桂林这块已经发生翻天复原地变化的土地,他应该欣慰了吧。虞舜帝南巡经桂林时向桂林人传授农耕、医疗技术,带来了崇德、友爱、尚智的民风。虞舜帝那个年代已经远去了,他的伟绩厚德已铭刻在桂林人心中,他的大德风范早固化为桂林人世世代代相传不变的民风中了。4000多年前的桂林,一个蛮荒的偏僻乡野,受到了虞舜帝的教化和恩惠,终成文明宝地,这是桂林之福、桂林之幸,更是桂林之荣!
桂林与虞舜帝有如此深厚的渊源,令我感慨万分。桂林人对虞舜帝的无限爱戴又岂是一个虞山承载得了的?如今的桂林已经发展成为天下闻名的文明旅游胜地,虞舜帝开创的德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桂林大地上,开出的灿烂的花朵常鲜不败。“桂林山水甲天下”,仅仅因为山美水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赞美桂林山水的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和谐的景象啊!“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美景,自然是“甲天下”了。国内外的游客争相来桂林,桂林山水美,桂林人更美,山水俏丽,文明成风,相得益彰,使桂林这颗明珠愈加闪耀了。想到此,我的内心油然升起了一种荣耀感。
我绕仰尧亭转了一圈又一圈,仿佛登上了又一座无形的高峰,那就是矗立在虞山顶上的另一座高峰,即高入云天的和谐、文明、大德的高峰,这才是桂林的最美的高峰。桂林的繁华、美好、荣耀无不源于这座高峰,这是虞舜帝留给桂林最宝贵的遗产,光耀永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