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生命的剧痛,诗性的承受(看点文学) ——赏析唐柳诗歌佳作《父亲行走在生命的刀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诗歌的发展方向变了。有的人以追求深奥和晦涩来显示水平,有的人用口水入诗来吸引人的眼球,还有的,堕落成了内心魔鬼的释放。可喜的是,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在坚持以灵魂入诗,读者可以通过他们的诗作来感知他们细胞的呼吸,感知他们热血的涌动,感知他们对世界的热爱和无奈。江山菊韵社团唐柳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诗歌作者。唐柳老师的诗歌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打着明显的唐柳标识,渗透着唐柳老师的疼痛和战栗,当然,还有热爱。《父亲行走在生命的刀尖》这组诗,给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疼痛,这种疼痛感伴随着诗句一点一点渗透到读者的内心,于是,作者和读者在疼痛中达到了心灵的契合、感情的交流。
现代诗歌评价好坏似乎没有固定标准,但是人们心中终归是有方向的,各种诗歌评价理论的共同点,无外乎诗歌的形式是美的、诗歌的内涵是动人的、诗歌的语言是耐人咀嚼的等等表达不同大意相同的说法。陈仲义老师的“四动说”相对来说是科学的。陈仲义针对目前诗歌尺度的失范局面,在传统好诗的“感动”标准之上,加入了精神层面的“撼动”、诗性思维层面的“挑动”、语言层面的“惊动”,共组了现代诗审美意义上的“四动”标准。今天我就采用这四个标准来赏析唐柳老师的这组诗歌。
一、触摸疼痛,“感动”之上的“撼动”
首先从诗歌的标题入手,“父亲行走在生命的刀尖”。这里有刀,这刀刺着父亲,意味着父亲走进生命的危局,刀尖划破父亲的肌肤,深陷、刺穿,短短几个字,读者就看到了一个老人在疼痛中辗转的身影;这里有刀,这刀刺着作者,眼睁睁看着父亲在刀尖上行走,为人子的,该是怎样的一种疼痛,这种疼痛最终化作湿漉漉的诗句,化作泪水涌动的泉;这里有刀,这刀刺向读者,何人无父?天下孝子的心是相通的,这短短一句,会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和联想?不得不说,这组诗的主标题直击心灵,把疼痛感放到了最大。
父亲,处于怎样的状态?
新年的热闹和繁华,与父亲无关,当我们在拜年路上的时候,他留守在家。“留守的父亲/应该在自家窗台/看落花”,老父,窗台,落花,一幅孤寂冷清的画。我们或许可以想象得到,老父对窗外的追寻,他的眼睛中闪烁着盼望和失落,他的身影仿佛坐成了一尊雕像。窗外,雪花飘落,打不湿老父的衣衫,却能寒透老父的心。
老父生病了,重症肌无力。他仰望天空,近乎谄媚的目光。
他为什么谄媚?因为他感知了疾病对他的侵袭,感知了不能控制自我的悲哀和无奈,他内心充满了无助感,而儿子,此时就是他的稻草,他怕被嫌弃,被抛弃。“谄媚”这个词,不仅仅刺痛了作者,也刺痛了读者。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本是人之长情,然而又有多少人不懂反哺?又或者,怎么会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当一个老人对儿子露出谄媚的目光,并不是说儿子做的不好,而是老人无法适应自己的转变,无法接受从健康到病倒的落差,巨大的精神打击,让老人充满了恐慌和惊惧。
这就是行走在刀尖上的父亲,他生病了,不仅仅是身体,还有精神。他无法支配自己的躯体,精神长城也轰然倒塌,这样的父亲是疼痛的,也让人疼,心疼到骨子里。
那么儿子呢?
拜年路上的惦记,新年气氛和内心忧伤的冲击,每到一处,都要面带笑容说着吉祥话和祝福语,而内心则牵挂着家里的老父,这是怎样一种煎熬和痛苦。
父亲的仰望和谄媚伤害了我,“爸爸望天的眼睛充满暮色/我的脚下扎满钉子”,唐柳老师是个孝子,他深深懂得能让老父做出谄媚的表情,那是怎样一种悲哀,他触摸到父亲的内心世界,他感知了父亲的疼痛和惶恐,更多的,是自我的反思,或许还是平日做的不够吧!没有掩饰,只有袒露,就把父子之间相处最真实的状态袒露到人前,拿到阳光下晒一晒,阴霾什么的也就没有了。
父亲疼着,儿子也疼着,钉子扎满了脚底。“疼痛中/父子俩以同样的姿态弯腰/试图抚慰每一个脚印/无根的脆弱灵魂”,就陪着父亲疼吧,其实这何尝不是儿子人生中最大的考验?以前,父亲是山;现在,自己是山。如何与病中的父亲相处,如何抚慰,如何与父亲携手走好每一步,都是压在儿子心里的大石和难题。
其实,儿子也深深恐惧着,“我只担心/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当父亲即将上手术台的时刻,或许最后,就是最沉痛的结局。把自己的不安压在心底吧,用谎言欺骗父亲,把自己的软弱藏在人群背后,在无人处,悄悄流泪。这个春天,终于,所有的泪水都集中在最后一个章节,“春节未到时/我的眼泪就开始酝酿”,“体内越来越咸/提醒我/眼泪比春天来得早”,这些句子都让我们探知了唐柳老师的内心,柔软和深爱,他深深爱着自己的父亲,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的疼痛催化了诗歌,父与子的主旋律因为行走在刀尖之上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不需要卧冰求鲤,不需要闻雷泣墓,不需要尝粪忧心,只需要温情的陪伴,深刻的感知,抓住父亲的手,陪伴到底。温情与疼痛并行的时候,谁还能阻挡它渗透进心灵?
这就是好诗的第一个要素,具备感动甚至是撼动人心的力量。
这四首诗从父亲开始生病的惦念,写到病情确诊的忧伤,再到手术治疗的恐惧和担忧,最后化为体内越来越咸的眼泪,展现了为人子的心路历程,写尽了父与子的血脉牵挂。父亲承受着生命之痛,这痛不仅仅刺伤他自己,还有他的儿子,儿子把这痛用诗性来承受,化为诗句,又刺痛了诗歌的阅读者。
二、让人惊艳的诗性思维“挑动”和语言“惊动”
之所以把陈老师的“四动说”归结为两步来赏析这组诗,是因为“感动”和“撼动”侧重于诗歌的内涵,侧重于诗歌带给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审美愉悦,而“挑动”和“惊动”则侧重于诗歌构思和语言表达的与众不同和特异之处。“撼动”建立在“感动”基础之上,“挑动”和“惊动”也有交叉之处。
人们日常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有时又会让人形成一种定式思维,而逻辑思维和定式思维都不适合诗歌表达。优秀的诗歌,需要有诗性思维的“挑动”。那么诗性思维有什么特征呢?诗性思维与日常思维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思维的悖常性即是它的第一特征,主要体现在非同一般的夸张,各种错位表达,行文跳脱常规语法习惯上。诗性思维的其他特征包括奇特的想象和创造、诗歌意象的使用等方面。而这种诗性思维表现在语言上,则往往是句子和词语的惊艳了。唐柳老师这组诗歌,是诗性思维“挑动”和“惊动”的很好范例。
1、奇特的手法和想象
我们先看第一首《拜年路上》
“打开车窗抽支烟”,起笔多么朴素而平凡,然而,下一句,就让平静水面骤起波澜,“春节的风/像功能强大的胃/ph值2.5立即消化为思想”,于是,平淡和新奇的对比形成了冲击,诗歌马上具备了触动人心的条件。这是什么比喻?我们日常的比喻,要求本题和喻体性质不同但一定要有很大的相似性。而诗性思维恰恰相反,它要求意象和被表现者之间的距离越远越好,就像是这个比喻,“风”和“胃”,你看着八竿子打不着,而诗思恰恰在这里体现。春节的风,还带着凛冽寒意,透过车窗,袭向诗人,携带着烟圈,仿佛在诗人体内行走,被消化,被接收。而事实上,此时的诗人,是作为思考者的形象出现的,这个比喻,起笔突兀而又不失内在联系,读者仿佛感知到寒意对诗人的冲击,也或许是诗人本身心中就有忧思,故而才打开车窗,抽支烟,沉思。
“阳光摇曳,和奔跑的树影比谁的衣带更宽”,阳光可以摇曳,这是因为有风,可是树影如何奔跑?它奔跑的步子一定是有些仓皇和凌乱吧?因为风是不允许它从容的,我们自然知道这是一种拟人描写,然而,衣带,这个词,又是一种比喻。其实有了阳光才有树影的,光与影的交织才有了“衣带”的联想,还记得“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千古名句么?是谁为谁衣带渐宽?莫非那摇曳的阳光和那奔跑的树影也在忧思中憔悴么?不,或许不是它们吧,那么,是谁?多么奇妙的情境描写,风、阳光、树影、衣带的比喻构成了一幅动感画面,加上那被香烟呛到的鸟儿,引发了诗人对家中老父的惦念,也或许,这惦念一直都在,才有了动感之中的一丝杂乱,正像诗人的思绪吧,也在奔跑跳跃,直到出现留守的父亲和落花的窗台,读者才知,那图景的描画,正是作者内心浮动的映射,诗人早已为老父的病情忧思忧虑,衣带渐宽。这不是简简单单景物的素描,它反映了诗人奇特的思维方式,体现在手法上是比喻和拟人联想想象的综合使用,是意和境的巧妙融合。
2、整体构思的别具匠心和语言的惊艳
再以第三首为例。
《请原谅,我欺骗了你》,这首诗,通篇都是比喻,表现复杂而又适宜。很明显,这首诗应该是写于父亲即将做手术的时候,也或许,父亲已经进了手术室,而诗人在手术室外徘徊忧虑,各种的想象恐惧担忧,冲击着作者的大脑,仿佛,周围就是江湖。“危机四伏的少室山/梵音中暗藏凶险/香客中布满成昆的爪牙”,父亲就像被困在危局里的金毛狮王谢逊,面对成昆的陷害和阴谋,危机四伏。
而诗人能怎么办?“我只能反向奔跑/让风吹软语言/水波纹修饰泪水”,这是一个让人惊艳的句子,张无忌可以帮助他的义父揭开成昆的面纱,挫败成昆的阴谋,清除周围的宵小,给了谢逊与成昆对决的机会。而诗人所能做的只能是带着父亲反向奔跑,在病魔制造的危局里为父亲争取机会。诗人不是张无忌,没有很高的武功,所以他给父亲的只能是软语安慰,温情欺骗,就像是这首诗的题目“请原谅,我欺骗了你”,欺骗父亲什么?自然是隐瞒病情,给父亲希望和信心。诗人能做的,只能是在父亲看不到的地方,暗自垂泪。这里的“吹软”“修饰”两词,就是诗性思维的表现,跳出了窠臼,新颖而别致,把儿子内心的柔软从十分写到了十二分。
“你沉睡了/孩子一般/唯有此时/我才敢让夜晚的星星落入语言/祈祷化作晶亮的舍利/试图填满你的皱纹/紧贴你的呼吸”,父亲手术前的麻醉,让他陷入了沉睡之中,把所有的沉重都留给了儿子。我们仿佛看到,儿子对着星空祈祷,试图让平安和健康离父亲近一些,再近一些。让星星落入语言,祈祷化作晶亮的舍利,流星许愿,佛家慈悲,如果能,还有什么方式不可以?看似凌乱的意象再一次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写尽了儿子对父亲的爱。
最后,还是回落到最初的比喻上,“武林至尊/宝刀屠龙/手术如论剑/我只担心/从此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最初,这种比喻是隐性的,到了最后,方化为明喻,直接点名题旨。这是一场事关生死的手术,正如论剑,结果如何,未可知。而正是这种未可知让诗人内心充满了恐惧,最后化为直白的几句,“我只担心/从此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至此一切归于原始和纯朴,没有任何花样和技巧,平直得不能再平直,正像是一挂瀑布从遥遥千尺崖顶直泻而下,最终落于崖底。这正是没有技巧的技巧,前面所有的蓄势都已完成,最后的直抒胸臆水到渠成。
这首诗以金庸大师笔下的武林人物来喻指父亲和“我”,从暗到明一步步转化,除了“我”为父亲所做的一切努力之外,还暗含着对父亲的期许。金毛狮王谢逊最终还是靠自己完成了与成昆的对决,卸下人生包袱,取得决定性胜利,希望父亲也能如金毛狮王那样,在这血雨腥风的江湖中杀出一条血路,战胜病魔,平平安安从手术室出来,健健康康在世间接着行走。
我们不能不说诗人比喻和想象实在高妙,疼痛化作了诗性的承受。
在这里,诗性直觉、诗性感觉、诗性想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挑逗”着人们固守的惯性思维、实用思维,拥抱新体验、新感觉、新想象、新经验。而在语言层面上,唐柳老师把繁复的张力语言和素朴原生的语感巧妙融合,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惊动”读者的诗句和词语。
3、诗性思维的顶点
而第四首诗《我的眼泪比春天早》,比喻多而奇,多种意象交织,词语使用更加反常规,感受复杂而浓烈。
上来,就点明题旨,“春节未到时/我的泪水就开始酝酿”。谁说男儿没有眼泪,也或许这眼泪就流淌在他们心底。父亲开始生病时,眼泪就已经开始酝酿了。在各种忧思中,诗人开始了和父亲相关的种种回忆。“从清晨出发/到父亲挖煤的井下/到二层的各自楼/到所有记得起的日子”,父亲曾经是挖煤工人,那时他健壮而年轻,或许诗人内心会闪过种种画面,全是父亲当时的活力和父子之间温馨的相处,而各自楼,是父亲现在的居处,承载了父亲的老年生活,两句话概括了父亲的一生,而这其中的况味,又怎是两句话能说清的?凝练的表达,丰富的内涵,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回忆的背后,“黑色的石头隐匿阳光/神经捕捉到气若游丝的风/眼泪被抱在幽深的巷道怀里”,黑色的石头是什么?阳光是什么?神经如何捕捉?眼泪如何被抱?这些比喻看似天马行空,实则耐人寻味。黑色的石头,从本义上,是指煤炭,煤炭的形成需要在地下埋葬亿万年,然而它带来的是温暖和光明,阳光,就集聚在它的体内。这个比喻,本是由父亲是煤炭工人而起,却又蕴含了深意。诗人沿着父亲的人生轨迹追寻,用敏感的神经去捕捉气若游丝的风,这风,实际正是父亲微弱的生命力,“捕捉”一词,再次颠覆传统,把儿子的各种努力写尽。
诗人徘徊在父亲的足迹里,眼泪从不曾停止,从这个巷道,到那个巷道,都留下了诗人的悲伤身影。
“星星/一朵比着一朵开/云彩如疼痛的笛声/夜晚像离恨九天的鸟……月亮在树尖奔走”,星星是怎样开放的?可有拔节的声音、舒展的姿态?以动写静,其实这动在哪里?在作者心里,在作者的错觉和想象里。云彩映在视觉中,偏要用听觉来表述,这是通感的形象应用,疼痛的笛声是什么样子?它在这寂静的夜,飘来荡去,挥之不去,就像那天边的云,不断变换着形状。我们不知道,是云引发了笛声的想象,还是疼痛引得诗人去看云了。夜晚本是无声无息无形,诗人偏要把它比喻为离恨九天的鸟,月亮呢?本是缓缓地在天空漫游,在诗人眼中却有了奔走的错觉,有人说,月亮就是挂在树梢的硕大眼泪,这里的月未尝没有这个意味。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想象力在诗歌的荒野开出最美的花朵,多种离奇的意象组合,构成了诗人沉重的内心映射,催生了诗人的眼泪,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而更妙的,是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时隐时现,首尾两段,都紧扣标题,明着出现了“我”,而中间“我”似乎是隐形的。之所以说似乎,是因为读者通过咀嚼,完全可以看到一个徘徊忧思悲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我们仿佛可以聆听他追寻的脚步声,看到他的驻足和抬头,感知他的视线和思虑,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奇特的比喻想象和反复的意象组合表现的。
回扣本篇赏析的大标题吧。“生命的剧痛,诗性的承受”,剧痛,是诗歌的内涵,诗性,是诗歌的艺术性,也正是我这篇赏析两部分的对应。当人生剧痛来袭,我们一边悲伤一边坚强,一边哭泣一边优雅,正像唐柳老师,把疼痛转化为诗句,用灵魂打造诗歌,奉献了诗歌佳作给读者。
之所以拿这首诗作为诗歌赏析的第一篇,一个原因是它正合了我的眼缘,是我欣赏的类型,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组诗最适合用“四动说”来解读。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这是一组优秀诗作,它走进了我的内心,让我不得不打破自己不写诗评的决心,再次拿起笔来,而且是尝试新的领域,虽然没有生花妙笔,但也不至于贻笑大方之家,若有什么不妥之处,愿与唐柳老师和各位读者探讨。
《父亲行走在生命的刀尖(组诗)》http://www.vsread.com/article-831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