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大酉书院的文化魅力(随笔)
辰溪大酉书院历史悠久,但只有其实,史册没有其名。各种史志没有记载,唐尧时代的名士善卷居大酉山时(距今约4400年),就在大酉山上设坛讲学,开中国公开教育历史之先河,比孔子公开授徒教学早2100多年,在古代负有盛名。能够佐证大酉书院历史的唯有大酉书院边的大酉观,它是道教祖庭,曾有台湾道教协会对照史料,于上世纪90年代前来拜谒。事实上,善卷坛是以传授“道”文化开端的。
唐代“诗豪”刘禹锡的《善卷坛下作》为证:
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
斯民即已治,我得安林薮
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
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北宋计敏夫编辑的《唐诗纪事》中载唐代僧人名虚中的《善卷坛》:
耕荒凿原时,高趣在希夷
大舜欲逊国,先生空敛眉
五溪清不足,千古美无亏
纵遣亡淳者,何人投所思
坛是指讲学的地方,善卷坛就是善卷讲学的地方。由以上诗篇可见大酉山善卷坛的文脉从陶唐善卷至大唐盛世的影响是连续的,而且善卷淳朴务实的学风得到文人雅士的普遍认同。
善卷坛是大酉书院的刍形,善卷坛传授的知识是道德文化的精髓,善卷被称为德文化的始祖,因此名扬天下。
屈原遭楚怀王流放进入辰阳后,他写下的《涉江》记载:
“朝发枉渚兮,
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
虽偏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
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
乃猿狖之所居。”
他进入辰阳、溆浦后的19年岁月里,创作了大量以辰溪民歌民调为主的民歌诗篇,被后人编成《楚辞》,成为湖湘文化中的爱国文化之源。从文化影响力来看,他只有通过善卷坛上“道”的演说,才能经徒子徒孙广泛传播。因为秦灭六国后,实行的“欲去其国,先去其史”的策略;秦统一六国后,又实行了“焚书坑儒”。而善卷坛远离中原,偏居辰阳,才有可能传承屈原《楚辞》爱国文化,二酉藏书的传说证实了大酉书院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后汉书·宋均传》(据考证宋均实为宗均,本文遵原书记录不作改动)记载:(宋均)“年二十余,调补辰阳长(约在公元30年)。其(古辰阳)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均为立学校”,所开启的中原儒教文化与辰州道教文化的融合。因为据《辰溪县志》记载,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以前,辰阳县治在铜山(大酉山的西北部),宋均所立学校应结合原有的善卷坛,改为官办学校,倡导中原儒学文明,使“善卷坛”儒、道融合承接到唐朝,由“道法自然”扩展到敬重人文,历经3000多年而盛名不衰,可见其文化影响力之深远。
自唐代佛教传入湘西,大唐王朝在辰溪江东建了“石林精舍”(现名江东寺)后,大酉山上寺庙林立,有太平庙,御笔庵,丹山寺,南岳庙等等,大酉山进一步融入了佛教文化,大酉书院再一次扩大了以善待生命为主题的佛学内涵,成为道、佛、儒文化的完美结合,事实上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
据长期从事辰溪古文化考证、研究的若尘先生编辑的《古韵辰阳》一书记录,宋代前题咏辰溪(主要是大酉文化)的中国历史文化名篇超百篇,其中包括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李商隐、司马光、苏轼、朱熹等文坛巨匠。自隋代开科取士以后,书院渐兴,但当时并未取名书院之名,如唐初(约公元630年)兴建的江东寺,主要向沅江中上游宣讲佛教的书院,始名为:石林精舍。“精舍”之名,实际表达的就是书院。
大酉书院之名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辰州道教与巫傩文化的体系形成历史悠久,而辰州巫傩文化所用的咒语与汉语相通,古代的西南地区能够与中原文明沟通的唯有“善卷坛”,可见,善卷坛又是古辰州巫傩文化的传播中心和西南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心;辰溪处于湖南常德至云南昆明的“古苗疆走廊”的沅水中心,是古代汉苗文化的交汇点和物流中心,善卷坛实际上又是“古苗疆走廊”的中原文明传播中心。
明代沅陵人王世隆,嘉靖丙戌(1526年)科进士,他写的《大酉山》一文中载:“世隆尝读书兹山”,“乃即兹山为书院,曰‘大酉华妙洞书院’”。王世隆写的《大酉山》一文用事实说明,明代嘉靖年前,沅陵县的进士是在辰溪大酉华妙洞书院读书后考中进士的,大酉书院曾是大湘西的教育中心。古代科举考试有严格的规定,需要品学兼优,还要经过举荐,要求师出有名,不经过书院学习是不可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
据《湖湘文库·湖南书院史稿》记载,宋代前现怀化市境内设书院的只有靖州的鹤山书院。北宋时全国院只有20所左右。而至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沅水流域其他各县才开始大量开设书院。据我了解的辰溪民间族谱,在宋、元时迁入辰溪的唐氏,米氏,余氏,谢氏,瞿氏,张氏都有多大量考中进士、举人的记录;同时,宋、元、明时代是辰溪乃至湘西人口向外大迁徒时代,大量的人口外迁,相关科举考试记录同样大量流失。科举成果的事实说明,宋、元时期辰溪大酉书院是客观存在,且教育成果丰硕。
据有关资料记录,明代中期,王阳明,湛若水等文化大师都曾在大酉书院讲学,灌输宋、明理学思想。
仅以明、清时期辰溪县内余氏、刘氏为例,道光版《辰溪县志》载,辰溪县桐玉里余家有120多人中举,最著名的为明代余子翼、余鹍翔父子同为进士,余鹍翔官至明崇祯时大司农;清代潭湾马路坪刘家族谱记载,刘家进士、举人有60余人,刘荣批、刘远伦父子同为举人;刘荣善曾为清拔贡,武英殿校录,翰林院学士,皇上侍读。从成才途径看,他们都是大酉书院的学子。
明、清时代,辰溪文化形成了著名的交替“四湾三坪”说,四湾即柳树湾、麻家湾、龚家湾、石马湾;三坪即花旦坪、马路坪、桐玉里坪。同时,石碧的向家园、安坪的湄河湾、孝坪的江东姚氏、滥泥胡家科举成果也相当有名,他们的族谱中有多名进士、举人记载。明、清时代辰溪考取功名的周、李、王等姓大有人在。由此可见证,大酉书院的教育曾经成就斐然。
从所有大酉书院取得功名的学子生平看,他们廉洁奉公,忠贞爱国,基本载入名宦史册,代表一代学人的崇高典范。如胡鳌、余子翼、余鹍翔、米助国、王世隆、满朝荐等等,他们位高权重时,始终良心做人,公心谋事,留下了千古佳话!这也许与大酉书院深厚的道、儒、佛文化融合有关吧。
大酉书院始于唐尧时期的善卷坛,终于清末废除科举时代的大酉书院,教育史长达42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时间传播文明时间最长的书院,为弘扬中华文化,形成湖湘文化起到了巨大作用,因历史变革,清末废科举时,大酉书院改为校士馆,后来更名“辰粹小学”,从能考举人的书院变为只能考初中的小学,“辰粹小学”后更名辰阳小学,后来并入现在的明德小学,大酉书院淹没在历史的文化变革中。
综合看来,大酉书院是中华民族不可遗忘的厚重文化记忆,应当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