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祝福丁香】春天回故乡(散文)
一、二月桃花太阳,三月桃花雨
前年的烟花三月,姹紫嫣红。我从岭南刚回来时,江南的气温二十几度,穿着两件上衣感觉舒适。第二天外出办事,艳阳高照,临出门想起母亲常念叨的俗话:二月份的太阳晒桃花。就赶紧涂防晒霜,我可不想被农历二月的太阳晒成桃花样的肤色,我喜欢白皙的皮肤。我美滋滋地穿着红色花毛线裙装下楼,走路时风风火火。桃花太阳如影随形,热得我真难受,加上穿着高筒皮靴,几乎要捂起痱子了。
那一天我傻乎乎地先去驾校,哪知驾校已搬迁,幸好的士司机闲聊时说换证不在驾校,在车管所。我重新坐了一辆的士前往车管所,到了那里才知需要居住证、体检表。我匆匆离开车管所前往指定的医院体检,谁知我的视力已下降,必须佩戴眼镜测视力,我无奈地先去派出所先办理居住证,派出所地处偏僻的新城区,人迹稀少,好不容易拦到的士,赶紧前往市中心配眼镜。
配好眼镜,就在一小餐馆吃中餐,那菜太难吃了,我吃了一小碗饭。因离医院上班时间还早,就与曾经认识的一位中介闲聊,扯房价,聊租金,直到上班时间快到了,就打的去指定的医院测视力,这次戴着眼镜轻而易举就过关了。因居住证第二天下午才能取到,我决定先回家。
折腾了一天,脚也走疼了。我慢慢走在湖边,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躺在沙发上休息。看着弯弯曲曲的湖边小路,我觉得离家好远。此时路边的香樟树落下很多红叶,树上的叶子有嫩绿的、浅黄的、火红的,五彩缤纷。我看了一个老师的文章,才知香樟树虽是常青树,但每到春天就会落下老了的红叶,抽出新芽。去年春天看到香樟树落叶纷飞,我还以为是湖水干涸导致的,一直为这些树木担心,因为湖水是抽干的,为了修补湖堤便于施工。
湖边的迎春花挂满枝蔓,金黄的小花儿星星点点地点缀在一片绿色中。我顾不得疲倦,围着迎春花选角度拍摄。不远处杨柳吐新绿,我踮着脚拍摄,那嫩绿在镜头中只是淡淡的色彩。山坡上的松树颜色暗淡,一些灌木林在黄昏的光线下是一片墨绿色。我避开了这些暗沉的色彩,继续寻找亮色。走到具有异国风情的亭子边,只见三两枝桃花在风中摇摆,色彩淡淡的,我走到树边对着单瓣的花儿拍摄。池塘边有几株桃树枝上挂满了花蕾,颜色粉红粉红的,我寻思着过几天花朵盛开了就来观赏。有人说真正爱花之人不会摘花,花儿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我很少摘花,喜欢在树下拾起凋谢了的花朵把玩。花儿凋谢时各有不同,有的是花瓣慢慢地飘落,如桃花,随风飘落,像下桃花雨一样浪漫;有的是一朵花啪的一声落地,那么干脆利落,如山茶花,每次雨后在树下可见到满地花朵,颜色还那么艳丽;有的花朵的花瓣都枯黄了还可怜兮兮地在枝头摇曳,像个老妇人一样在风中落寞寂寥,如玉兰花,每次都不忍心多看那枯黄的花瓣。在桃树林,我看着桃树的花骨朵,决定每天来看一次,别错过花期。
挨近傍晚时分,只听雨点噼里啪啦地一阵响,接着劈天盖地的大雨呼啸而来,雨帘密集几乎不见天日。雨下了一整晚,第二天中午还大雨连连,我是个急性子,不顾瓢泼大雨,冲了出去,我得去取居住证,然后去车管所。在杳无人烟的车管所附近,几乎没有空的士。在雨中等车,溅湿了我的裤子,背包也湿漉漉的。老老实实待在公交站台等车,见到车来了就上,哪知方向坐反了,我又折腾回来。来到车管所快到下午四点了。幸好手续齐全,流水线式的办理不会浪费时间,否则我又胆战心惊地摸黑回家了。拿到了新驾驶证,我松了口气。从花城回来之前我就睡得不安稳,就一直担心办事不顺利,会出幺蛾子。我的预感真准,花了两天才办理成功。
再次走在湖边,心情愉悦,我惦记着那片桃花林,就绕道去了那里。让我惊喜的是又发现了一片桃树林,小桃树应该是最近栽上的,小树枝桠稀疏,小花蕾挂满小枝,天空飘着小小的桃花雨,树上也是晶莹的水珠。已经开了的花儿在雨中轻摇,拍摄时有点模糊不清了,手机抓不住瞬间的美艳。我依然开心地在花树中穿梭,桃花雨滴落在手机屏幕上,我随手一擦,继续拍摄。直到夜色降临,我才依依不舍地走上台阶,走向回家的路。
夜晚,桃花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打开一首诗歌,看那下面我首次写的诗歌编者按:曾经看到过一句话,每个人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三生石,从那里可以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阅读这首为自己的夫君生日而作的诗歌,看到情定三生的句子,觉得好美好感人!情定三生,真有这么深的缘分,是多么令人羡慕。有人说五百次的回头,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滚滚红尘,从相知到相恋,得是多大的缘分啊。相爱容易相处难,爱情转化为亲情后,靠的是相互包容和体谅。进入婚姻后,相互包容,夫妻感情在柴米油盐中升华,以前的恋情、如今的幸福如画面刻在脑海里,谁又会忘记?诗歌抒发了对自己夫君的深深爱意,语言流畅,清丽自然,感情真挚。推荐阅读!
我不知道自己对诗歌的领悟是否有偏颇,我那时只想从诗歌入手,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如果不是急着赶回岭南,我会夜晚阅读文章,朗诵诗歌,写点儿文字。这几天出去办事儿,精疲力竭,回家的路上就继续钻进那片桃林里,看桃花雨淋在树叶上、花瓣上,淋在我的心里……
二、三进三出都正街和高正街
第一次知道都正街,是我回老家医保局给母亲办理特殊病种的申请。那时正值仲夏时分,蝉鸣一片,蛙声十里,听着这些大自然的音乐声,我觉得是种享受。夜晚在微信朋友圈见一好友发了几张美照,竟然是长沙的古城古景。第二天我查了公交线路,冒着酷热,独自前往了。深秋季节再次回老家,已是满山红叶,我去植物园拍了一塘残荷的景象,又乘车去了离古城墙不远的都正街。第三次去都正街,是今年的早春二月,梅花如雪,我穿得像臃肿的企鹅,因为最高温只有零上5°呀。
穿着羽绒服,带着毛线帽,我笨拙地乘车到了天心阁西门。我仰望树木掩映中的高高楼阁,古城墙青翠的藤蔓在脑海中萦绕。爬上阶梯,就可见到警世钟,那是记录“文夕大火”的警世钟,第一次见到钟上描述的大火经过,内心非常震撼。我没想到千年古城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这怎能不让我们铭记历史,警钟长鸣呢?
路边石碑刻有天心阁历来的重大事件,我来不及细看,就拍摄收藏了。青砖墙上抗战时期的旧照震撼着我的心,有雅礼学生救助前线下来的伤员,有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修劳动西路的场景等,谁会想到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长沙城曾经经历了那样血雨腥风的战争?
拐过弯,远远看到高正街的牌坊,一条麻石板路伸向古朴房屋深处。这里是进入高正街的入口,以东池为界,北边稍宽的街叫都正街,南边的叫高正街。高正街百余米长,民居、客栈、店铺分布在街道两边。古街上游客清闲游玩,有的在那儿吃美食,有的在讨价还价。有位店主清闲地站在自家门口,几只狗摇着尾巴从街面穿过。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听不到喧闹声,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偶尔有送快递的经过,才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代。在这富有生活气息的小街,我多想在静谧的小巷寻一处餐馆,静坐中看阳光洒落在飞檐翘角上,看清风徐来时,红灯笼摇摇摆摆,看游客慢悠悠飘过,享受宁静中的清凉。
从这头穿过去,高跟鞋踩在麻石板上,发出嘚嘚嘚的响声。石板路延伸到都正街,古旧房屋林立街道两边,每栋房子都悬挂着红灯笼,显得古香古色。这里临近天心阁西门,应该也是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场,以前的老房子都被那场大火烧毁了,据说这古旧风格的建筑是近几年为打造古街旧貌重新改建的。太阳躲进云层了,过了响午,街上行人还是不多,他们三三两两地漫步在石板路上,与热闹的太平街形成鲜明的对比。偶尔有游客进入临街的店铺,买小吃,有几位给情侣或孩子照相,有的看橱窗的民族服装。
我一路欣赏砖木结构的房子,见到古迹就驻足拍摄。这老街虽在老城的边缘,但承载着过往的岁月,让人在闲暇之余来逛逛,仿佛回到从前的慢时光。见到大铁门把守的东池,门框上有两条龙,我隔着锈迹斑斑的铁门观看,一座小桥架在水沟上,院内野草丛生,几株树木在风中摇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我想到这样的诗句。看了旁边介绍东池的文字,知道了东池的历史,为唐朝所建,唐代文学家描写过东池盛景。看着小小的东池,怎么也不能相信这里能泛舟水上。去不远处的湘江泛舟还差不多呀,我自言自语。
过了东池,就到了都正街,都正街南边是天心阁,北边为马王街,西边可去织机街,东边接近凤凰台。这条古街不长,短短三百米左右的古街道可是清初都司衙署所在地,是这纵横交错街道的主街。这里的古宅、古井、古景吸引着游客前来观光。如:这里曾有善化县的城隍庙,被称为“定湘王庙”,有纪念湘菜祖师爷的詹王宫,有传承湖湘文化和梨园的桃花井。
善化城隍庙建于明代,所祀城隍神为定湘王。太平军攻打天心阁,善化知县率众绅抬定湘王神像到城南,求神灵庇佑。太平军攻城,找不到古城月门,犹如无头苍蝇乱撞,古城墙被多次进攻,虽遭到破坏,但久攻不下,他们撤退兵马,长沙城转危为安。从此,长沙人心中觉得定湘王就是守护神。古城墙和天心阁经过重修,成了长沙城的名片,城隍庙遗址毁于“破四旧”运动中。
詹王宫位于都正街东边一小巷,清代时,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厨师都尊詹王为祖师。据说詹王是隋文帝的御厨,石荫祥是毛泽东的御厨,这里出名厨啊。长沙的玉楼东、潇湘酒家等名餐馆,有大厨及餐馆的人住在此处。如今,每年湘菜大师拜师、出师仪式都在此举行。那几天都正街热闹非凡,各路大厨可以切磋厨艺。
雨中寻找桃花井,这长沙四大名井之一的古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在使用。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桃花井,织机巷尾,都司署右”,清晰描述了桃花井所在的地理位置。据说在这幽静的小巷,曾是旧时长沙梨园鼎盛的地方。那时京戏的第一台就在桃花井,看戏是高消费的娱乐活动,只有达官贵人才能消费。桃花井的豫园都是请的大都市如上海、武汉的名角儿。桃花井戏台的对联是:“饮水能歌,桃花古井桃花扇;望瀛可接,第一仙人第一巷。”看着修复的桃花井,仿佛听到唱戏女子悠扬的歌声。
离开桃花井,看到古旧矮墙上一幅美人画,就在墙边模仿画中女子自拍美照了。这民国时期装扮的女子撑着油纸伞,时髦的卷发,娇艳的面容,我第一眼就觉得她是唱戏的名角儿。画上对联“含笑不含嗔秀色可餐呼欲出,宜晴复宜雨春风欲醉能何柔”,生动描写出了她美丽的容颜和娇柔的表情。
刚来到火红的灯笼下,青砖黛瓦、雕花门窗的仿古房屋中走出一低眉的古装女子,仿佛是雨巷中飘来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不由朗诵起戴望舒的《雨巷》,觉得浪漫古朴的石板路应该有这样优美的诗歌回响。
清留香、马楚巷、香铺巷纵向贯穿于老街道。东侧的清留香在清代多为私家园林,因种植奇异花卉绿草,清香四溢,而得此名。还有一种传说,民国初,捕头刘某讲得一口京腔,因此叫这无名巷为“京腔刘”,后用谐音改为“清香留”了。民国时期,清香留是名人雅士居住之地,这里至今还保留有老式公馆。走进这传统小巷,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让人欲尽情享受慢时光的优雅温馨。
在石板路上转悠,吸引游人目光的还有儿童玩乐的雕塑、石质蓄水槽、挂在古墙上的竹筛子、路边的竹凉床。看到这些,似乎看到了逝去的童年时光。在繁星闪烁的夜晚,一家人坐在竹凉床上数星星,听大人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奶奶会在微弱的灯光下把筛米的竹筛挂在木板墙上。如今这一切如过眼烟云,消失在匆匆的时光中。
有人说,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是精英之地,都正街是市井之地,我每次回老家,都会寻找古城的名胜古迹,不论是精英之地,还是市井之地,我都喜欢,这都是古城的传统宝地啊!这次三进三出都正街和高正街,就为了拍摄老街新面貌,积累写作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