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暖心的巡访,时代之蝶变(柳岸) ——赏析老百精品散文《冬牧场之行》
新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戈壁,是辽远,对那里的人民生活并不很了解,对近年来的巨变并不确知。柳岸社团老百的《冬牧场之行》这篇散文,带着我们走进新疆,走进牧民家中,了解了如今的新疆人民生活现状。
纵观全文,文章朴素自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豪言壮语。平淡的语言,却让人感到温馨备至,一股暖流始终在心底流淌。细细品味,文章有多处闪光点。场景叙述描写感人,诗歌一般的抒情方式,简约特别,用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具有吸引力,真实地记录了老百和他的同事们“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牧区之行的所见所感。
一
这篇佳作,叙述的是老百和他的同事们,在新春佳节之际,按照上级指示精神,深入牧区,到托里县萨尔巴斯陶村冬牧场,对包产到户的牧民家访的经历。
当时,正值冬季,北疆天气恶劣,天寒地冻,雪路漫长。老百一首豪迈的诗歌,抒发出他们在艰难行徒中的阳光心态:
小年时分下牧场,跋山涉水又何妨。
心念百姓天下安,雪原深处红旗场。
质朴的诗句,却又不乏凌云之志,他们五人怀着对牧民的深厚感情,不为艰难险阻所惧,道路艰难,难不住他们对牧民的牵挂之情;大雪封山,封不住他们渴望见到牧民们的那颗炽热的心。他们心系牧民,在艰难险阻的旅途中,坚强乐观,任何困难都挡不住他们对牧民的那颗炽热的心,决心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牧民的心坎中。
这是文章第一处闪光点。
从文章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牧民在落后的深山区,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为了让牛羊能吃上草,随着季节不同,随草而生,过着迁徒的游牧生活。尤其到了冬季,居住在山谷的避风处,俗称“冬窝子”的地方,简单而真实的描述,把牧民艰苦的生存环境呈现在读者眼前。
我从文章那朴素、精准而又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描述中,进入了新疆牧民的游牧生活。我读出了他们贫穷、凄凉;也读出了他们倔强和追求。虽然他们居住在寒窑般的“冬窝子”里,没有阳光,没有砖缝,在他们周围,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壮美。面对肆虐的大自然,仍淡定地生活着,读之让人揪心地痛!谁去给他们送去一缕阳光?谁去温暖他们那颗寒冷的心?谁去给他们营造一方安逸的屋舍?
文章读到此处,深感老百他们一行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共产党的巡访官员,是为牧民送温暖,排忧解难的好干部。
他们一行人翻山越岭,顶风冒雪,踏雪而行,如同红军当年长征一般,一路撒播爱的种子,一路宣传党的政策。在艰难行进中,来到一片盆地,来到五星红旗在飘扬地方,这里是加依勒玛的牧民定居点之一。
在此处,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渲染,仅仅是一面飘扬的红旗,就把牧民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心存美好,对祖国的爱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出来。牧民把红旗高高悬挂,让五星红旗飘扬在身边,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不管生存环境如何恶劣,不管风云怎么变幻,牧民对祖国的眷恋矢志不渝,爱国,是牧民一种崇高的民族感情。
这是文章的第二处闪光点。
他们带着礼品,对包联户进行家访。走进包联户阿得力家中,他的新居是彩钢板结构,房间不算大,只有四十来平米,却暖意融融。这个哈萨克族汉子热情地迎接了他们,给他们介绍自己的新房是当地政府用很优惠的政策为牧民定做的,深受牧民喜爱。听完介绍,老百即兴作诗:
雪原连绵路难行,包联住户访民情。
安居工程惠牧区,贫困人家已脱贫。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为牧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而欢欣鼓舞,是当地党和政府好政策的关爱,让牧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是文章的第三处闪光点。
二
文章用一事一议的叙述方式,叙述了牧民们遵纪守法,对大自然的动物保护意识。在经过一片梭梭林时,看到穿行在林中的野生动物,他们问问牧民向导阿得力是否打过黄羊,他急忙回答:“不能打,政府要保护,打了不行!”可见,保护野生动物法也深入人心了。
读到这里,牧民们和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相安无事,其乐融融的恬静生活跃然在我们眼前。这些善良的牧民动物都不忍心去伤害,面对利益的诱惑,却依然选择了善良,格守着做人的道德底线,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边疆牧民淳朴善良的美德跃然读者面前,令读者敬仰。
这是文章的第四处闪光点。
在老百的文章中,对牧民充满感情,他的几个包产户居住在条件较差的地窝子里,这里和城里的高楼大厦比起来,好比井底之蛙,即使它有着冬暖夏凉的好处,也令人感到憋屈的。可他没有嫌弃,躬身走进地窝子,和牧民贴心聊天,在牧民老大娘儿子的翻译下,讲解党的惠民政策,老大娘很感激,留他们吃饭,他谢绝了老大娘的热情挽留,继续前行,却不料车子在雪地里突然抛锚,在冰天雪地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们该怎么办?他们却没被困难吓到,依然在一起谈笑风生,浪漫调侃。因为他们坚信,有热情善良的牧民相助,他们一定会挺过难关。
果不其然,他们在巴合达尔家,找到了急需的汽车防冻液。在热心牧民的帮助下,车子终于修好了。他们在牧民的热情挽留下,住在了牧民家,他们给牧民送去了礼品,牧民一家则用最珍贵的食品来招待他们,牧民把他们当作贵宾,使他们感到了哈萨克族热情好客的氛围,心中涌起了暖流。
骆驼奶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当他们买了牧民的骆驼奶,付钱时,善良的牧民妻子坚持却不要防冻液钱,说是无偿帮助他们的,牧民的善举一下子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他们坐在炕头,和牧民一家边喝骆驼奶,边聊天。当听说王主任想多带些骆驼奶回家给老岳父,却没带那么多壶时,牧民一家慷慨相助,立刻找来一个空壶给他盛满骆驼奶,而且只收奶钱,壶子分文不收。
读到此处,不禁使读者有种亲人般的感觉,如那杯清香的骆驼奶,畅饮甘甜,沁人心脾。牧民一家危难之中出手相助,慷慨赠物,如雪中送炭,深厚的情谊,纯洁宽敞,让人们的心变得清澈而透亮,暖意融融,感慨万千。
这是文章的第五处闪光点。
三
文章最后用两个小节在写他们和牧民巴合达尔一家在一起喝酒的场景。
巴合达尔听说今天是汉族的小年,要和他们喝场酒庆贺。这是汉族和哈萨克族民族融合的一场酒宴。酒,是巴合达尔拿出的;酒菜,有他们随车带来的午餐肉和鱼罐头。儿媳妇将一大盘子热乎乎香喷喷的风干马肉端了上来,酒宴温馨暖心,通过他们随心所欲,拉家常似的心无隔阂的交谈中,读者了解了在当地政府惠民政策的关爱下,巴合达尔一家走向富裕的生活现状,对党的富民政策充满感激之情。他们和巴合达尔酒杯交错中促膝谈心,给他讲解饮食保健知识,关爱他的健康。
他们还关心询问巴合达尔的漂亮女儿古丽学业情。古丽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通过老百一行人和她的对话中,我们看到她的远大志向。她决心报考新疆医科大学,且毕业后还要继续考研,学业有成后回来改善家乡缺医少药的现状,为牧民服务。八年的漫长学业,光学费就是不小的数目,当他们为之担心时,古丽却很自信,她坚信有党的惠民政策支持,有爸爸的支持,她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给了牧民后代希望和自信,给了她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她要用自己的知识,换取牧民美好的未来。
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塑造出一位牧民后代形象。她是新一代牧民的佼佼者,是牧民的未来希望。从她的志向中,让读者感到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一代,倍感欣慰。这也是文章的最后一处闪光点。
这时,老百又即兴吟诗一首:
五星红旗迎风扬,牧区人民心向党。
团结共走致富路,奶茶油馕抓肉香。
在欢声笑语中,他们都醉了,然而“醉的不是酒,是对这种幸福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文章的最大亮点在于:企业干部做模范践行三个代表的表率,把党的惠民政策送到到牧区,把党的温暖送到牧民家中,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体现出和谐的干群关系,促进了新疆的稳定团结。牧区牧民热爱祖国,憧憬美好生活,他们虽处在艰苦的生存环境,却有着善良,阳光的心态,以坚韧不拔毅力,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靠着勤劳双手,发家致富,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走出困境,走向富裕的美好场景。
文章从取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方面,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和学习。素材经过对场景的加工和细节描述,一步步深化主题,使得主题明确,内涵丰富,很接地气,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文章有多处和牧民在一起亲切交心的场景,活泼亲切,场景栩栩如生;每到精彩巧妙配以诗歌抒发情愫,增加了文章的美感,更能打动读者心扉,从而引人共鸣。
一篇文章能够称为精品佳作,不仅要看它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更要看它的社会价值。老百的文章让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新疆,真实的新疆人民精神风貌,这对于稳定人心,拨乱反正,弘扬社会正义,鞭挞邪恶势力,颂扬美好的社会道德,擦洗人们心灵的尘埃,使人们对新疆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充满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每个时代都会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刻上印记,作者通过一次草原旅行,展示了新疆的变化,描画出如今新疆人民的精神风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蝶变中的草原明珠的璀璨,感受到新时代下的戈壁深处的巨变。我们应该为老百作者这篇真实的精神巡旅而点赞,给我们的眼界来一次与众不同的朝圣。
原文链接:【柳岸•恋】冬牧场之行(散文)_江山文学网
http://www.vsread.com/article-889991.html
刘社能从文章字列行间发现了许多闪光点,挖掘出文章故事背后的含义,并将文章的意义也提到一个高度来。的确是让我很佩服呀。
同时,也督促着我以后写出更好更接地气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