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生活的“后一条腿”(随笔)
前几年,我买了所谓的“第二套房”。从决定买不买,买哪儿的,买什么样的,如何防止上当受骗,到领下钥匙,买材料,雇人装修,如何保证质量又划算,到顶着父母的困扰,扔一些用不着的家具什物,买一些新的家具什物,到父母搬过去住了下来,整个过程虽然有焦虑,有困扰,但绝不单调枯燥。
原先,我们对旅游似乎是毫无兴趣。对生活的关注,似乎只局限于日常琐事和职业沉浮之中。似乎是偶然兴起,去了一趟几十公里外的娘子关。又想到还未去过北京,这一点似乎是终生憾事,于是,“三游”北京:第一次我一个人去;十几天后,又与妻去;第二年暑假,我俩又带儿子去。转年又去了平遥。再一年又去了桂林。这样的旅游,虽然频繁,却也使我们兴味盎然。
去桂林后的第二年暑假,本来要去看内蒙的沙漠,但一方面要等待关于儿子上哪所学校的结果;另一方面,儿子明确表示他不喜欢旅游,我也明确地意识到了旅游的奔波之苦,所以内蒙这次旅游终究没有去成。
在商业广告的宣传中,在他人的话语里,在妻子学车言行的影响下,似乎开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如果买一辆车,精力和脑力可用于日常的保养维修,乐趣可产生于驾车的驰骋和旅游,于是我报名学车。
但教练的态度却极其恶劣。除了没用粗话,可以说恶劣到了极点。我也许是笨,但笨也不愿忍受这样的态度。于是在学了三次以后就“退档”、退钱不学了事。
没有了买房、装修之类的操持,没有旅游的调节,没有了学车买车开车之类,我感觉到了生活的单调枯燥。单调枯燥的生活不是幸福的生活。生活是一支单调枯燥、沉闷烦人的曲子。
人生需要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所谓事业的成功或理想的实现,“另一条腿”是生活的乐趣或人生的所谓幸福。虽然事业的成功或理想的实现也可能带来乐趣或所谓幸福感,但不能将“两条腿”混同。虽然在现实中有的人只有“后一条腿”,但概括为“两条腿”显然更为全面。虽然事业会遭受挫折或失败,理想会破灭,生活会有痛苦、遗憾、单调枯燥,但将人生的价值目标定义为这“两条腿”或者之一总是合适的吧?
那么这“两条腿”是什么关系呢?从中会得到什么启示呢?
如果说这“两条腿”是互不影响的并行关系,那就显得太绝对和不顾事实了;如果说这“两条腿”是交互影响或互为促进的关系,那又太空泛和有点牵强了。这些说法都不能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
人生应当掌握这样两条原则:不能为了实现“前一条腿”而牺牲“后一条腿”;不能为了实现“后一条腿”而放弃“前一条腿”(只有“后一条腿”的除外)。
如果没有“后一条腿”,“前一条腿”就不可持续;对于渴望“前一条腿”的人来说,没有“前一条腿”只有“后一条腿”的人生是虚无即无聊即无意义的。
但为了实现乐趣或获得所谓的幸福感,就需要克服生活的单调枯燥。所以克服生活的单调枯燥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价值。单调枯燥如果成为生活的常态,即便不能说能影响人生价值的实现,至少影响人的心理心情,甚至使心理趋向病态。
克服单调枯燥需要多多旅游吗?显然不是。频繁的旅游带给生活的,不是丰富性的调节,而是奔波之苦。
克服单调枯燥需要买车吗?不显然是。买车、开车之类带给生活的,是方便、丰富甚至享受抑或烦恼、累赘甚至灾祸,这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事情,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估测。我的估测结论倾向烦恼和累赘。当然,这是个兼具价值性和实践性的问题,不能一下“说死”;如果某一天我抵挡不住开车的“诱惑”而买了车,也不能说我违背自己的估测而犯了错。
除了处理生活中类似“买房”的繁难事务,除了一年一两次的外出旅游,似乎只能用生活中能带来各种快感或乐趣或娱乐放松的各种爱好、活动或运动来克服单调枯燥了,比如可到近处郊县的小景点看看,或者到游乐园之类,像小孩一样坐坐过山车什么的;其它对我来说不合适或没有兴趣的活动或运动,或者也可尝试。当然,不能为了克服生活的单调枯燥,或者为了获得乐趣或生活的丰富性而沉迷于各种不良嗜好或者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中。
我忽然想到:我所谓的单调枯燥的生活,从另一个角度看,实质也是有条不紊、平稳宁静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是需要保持的,不能改变。这一点提醒我:当我克服生活的单调枯燥时,不能改变生活的有条不紊、平稳宁静的实质。“平稳宁静”和“单调枯燥”是同一硬币的不同两面。
在以往我也曾想到过这一点。但为什么占据我头脑的是“单调枯燥”而非“平稳宁静”呢?我想,这大概是不自觉的自我暗示造成的。现在,我用自觉的自我暗示,也许能将硬币从这一面翻转到另一面,使“平稳宁静”占据我的头脑。或许,有的人有主见有的人没主见,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有和没有自我暗示的强化。倏忽之间,就像阴云密布的苍空突然跳出了明媚的太阳一般,“单调枯燥”不见了,凸现的是“平稳宁静”。
无论如何,单调枯燥不能成为生活常态,要在生活实践中探索性地克服单调枯燥。生活,即便是一支单调的曲子,也应当设法给它加上“和弦”之类;这样做,即便不能说会使生活有多精彩,也起码能让它丰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