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再也回不去的大院(散文·旗帜)

精品 【八一】再也回不去的大院(散文·旗帜)


作者:黄爱民 布衣,12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53发表时间:2019-07-15 08:25:38

【八一】再也回不去的大院(散文·旗帜)
   儿时的同学告诉我,小时候居住的部队家属大院即将被拆除,心里忽然觉得十分难受,因为这里曾经留下了我童年的欢乐和快乐成长的足迹,记载了我的成长轨迹,当即决定驾车前往寻找那梦开始的地方。
   行驶在宽阔的大道上,脑海里不断闪现那久远的大院生活的场景。
   当年这座部队家属大院位于浦东南汇的周浦镇,离部队不远的一条以“军民路”为名的幽静小路上,院占地四十多亩,这在当地是极其气派的,也只有部队能够占有这么大的地方。靠东侧是一排排兵营似的平房,一家一户紧挨着,也没有什么围墙和栏杆,每家的大门和窗户都面向南,许多时候大门就一直敞开着,即便是人走了,也不用关门和上锁大门,门前一条平整的水泥路和统一的晾衣杆,加上晾晒的军装,都仿佛告诉人们,这里是军营,只是偶尔从屋里走出一个操着山东腔的小脚女人时,才会感到这里住着是一个军官家庭。
   北端两幢有些西洋风格的青色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看上去倒颇有些气派,与东面的几排平房无论从风格、还是建筑式样上看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十分不协调。
   院中间是一大片开阔的空地,高高低低地长着杂草,院的交角旮旯则被家属们种上了各式的蔬菜,显得荒凉而杂乱。当年这里的部队干部家属几乎都是从农村来随军的妇女,又没有工作,在那个年代,每家都是儿女成群,眼见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胃口也越来越大。于是,不知是谁,先开了个头,在院里种上了蔬菜,很快就在整个大院蔓延开来。因为这些来自农村的妇女都是种植蔬菜的好手,这样既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又让庄稼人有了用武之地,何乐而不为。
   然而,种菜的人多了,土地资源就显得稀缺了,时常会有几名家属,甚至带上儿女一起上阵,为了争夺菜地发生激烈争吵,还屡屡闹到部队机关去,找部队首长评理。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家属为了让自家的自留地菜长得肥沃些,还到处去挑粪施肥,搞得臭气熏天。
   后来部队首长经过研究,干脆把这块菜地被改造成了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成为大院孩子运动的中心。这里不仅仅是我们男孩与各部队官兵和地方篮球爱好者的友谊比赛的赛场,也是女孩们跳绳踢毽子的场地,男孩女孩常常为了活动场地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相让,最后还得大院的那些首长叔叔们出面协调,篮球场归我们男孩,女孩们去大院门口东侧的小花园玩耍,气的那些女孩直嚷嚷:“不公平,叔叔们都是男的,当然要包庇男孩们。”
   为了解决数量庞大的随军家属工作问题,部队决定创办一个药厂,专门生产四环素、酵母片、含片、果子糖等药品,从而一举解决了绝大多数干部家属的工作问题,包括我的母亲在内都成为这家工厂的工人。工厂的名字也颇具年代感,叫《五七制药厂》,寓意是人民子弟兵为了响应毛主席“五七”指示的精神。这样既解决了父亲他们这些部队干部最头疼的家属安置问题得以解决,母亲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父亲们也就可以安心在部队带兵了,一举两得。
   部队还把大门东面一幢红瓦顶白墙的建筑改成了活动室,墙上挂着“部队子弟学生连连部”和“大院俱乐部”的两块匾牌,那里是我们孩子们共同的乐园,每当寒暑假和课余时间,我们在这里打牌、下棋,打乒乓球、画图,看书,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
   大院右侧是一座原先的祠庙,属于院中有院,还真别有一番情调。
   一扇圆形小门并不显眼,连接家属大院和这里的小院,进去后却发现里面规模不小。正中央是一座高大宽阔的殿堂,后来被改造成药厂的食堂,足足有两米高的石板台阶顺阶而下,台阶中间是雕刻的盘龙石刻浮雕,让人很容易想起北京故宫的石雕。围绕正方形的殿堂四周是两米宽的走廊,地上尽是高低不平的石板,一些小草顽强地从石板缝隙里钻出来,一根根已经遍布裂纹的圆木柱子,彰显出这里曾经拥有的辉煌。
   以大殿为中心,四周是两层楼的木质结构的楼房,院中央的小广场上,也同样是铺满的石板,许多地方已经有不规则的小坑,小时候听大人说这是当年和尚们习武时留下的,听着都让人感到这里一定有许多故事,也为这里留下了许多神秘色彩。
   然而,这座原本早已萧条和败落的小院,却忽然之间变得热闹非凡,原来为了迎接军区文艺汇演,师里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准备排演大型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选中这里当演出队的驻地。
   当一群男男女女的文艺兵进驻这里后,顿时给这里增添了无穷的活力,用今天的话说,里面尽是帅哥美女,还不断传来阵阵歌声和音乐声,也因此,给师部家属大院带来了莫名的盛誉,常有人站着大院围墙外向里张望。
   一个多小时后,我来到了位于周浦镇沪南公路东侧的一条马路,原先的军民路也早已改名了,曾经辉煌的部队家属大院已是人去楼空,我下车驻足观看。
   印象中很有气派的大门,竟然寒酸地挤在一幢灰蒙蒙的老式五层楼房与破旧的低矮民宅之间,门口那间原来的警卫室,已经布满灰尘,屋顶也长出了野草。抬头仰望那幢五层楼房,回味当年全镇第一幢高层,人们争相留影的盛况。
   东面二楼阳台一盆被遗弃的花盆,上面几根小草随风摇曳着,横七竖八的竹竿和敲碎的玻璃窗,静静地等待着我。
   这里,曾经是我的家。
   走进大院,右侧一块空地,靠墙角的老榆树,还有几个水泥墩的晾衣架,右侧那扇圆形已经被封堵了,那扇封闭的小门,曾经连接着部队家属大院,这就是曾经的部队文艺演出队的驻地。网上一查才知道,这座老建筑果然有来头,虽然不是大人们说的庙宇,但也很有来头。这里曾经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浙宁会馆,是旧上海著名的会馆之一,是浙江宁波籍旅沪商人的活动场所,周浦当地人称这里叫宁波会馆。据史料介绍,浙宁会馆始建于清朝末年,1929年和1958年曾两度修葺。是南汇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会馆建筑,区级文物保护。
   向前右侧出现那幢红瓦顶白墙的老建筑,我兴奋地迎上前去,凝视着墙上一块长期挂牌留下痕迹的墙面,脑海中出现了“学生连连部”和“大院俱乐部”的两块匾牌,儿时的我经常在里面的图书阅览室翻看着小人书,那是我快乐的童年美好记忆。
   院中间那座水泥地的篮球场,歪歪扭扭的篮球架和长满杂草的四周,让我嘘唏不已。我环顾偌大的大院,一个人影也没有,那种悲凉的感觉特别难受,本想拍些照片留作纪念的,可是此刻我一点心情都没有了,扭头走了。
   陪同的夫人望着我远去的背影,忙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算作给我留作的纪念。
   一位看守的老人出来询问我的来历,当听说我是这里长大的,颇为理解地对我说:好好看看吧,马上就要拆光了。
   望着离去的老人背影和空旷的大院,一种从未有过的凄凉感涌上心头,脸庞湿漉漉的,用手一摸,竟然是两行热泪。

共 26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闻悉“小时候居住的部队家属大院即将被拆除”,心里很难受,驱车前往,寻找儿时的梦。家属大院坐落在“浦东南汇的周浦镇”,占地四十多亩,十分气派,“院中间是一大片开阔的空地”,后来被家属们种上了蔬菜,因此还引起了矛盾。经部队首长的决定,将“这块菜地被改造成了一个标准的篮球场”,从此男孩们有了活动场地,女孩则去“大院门口东侧的小花园玩耍”。部队还将大门东面的红瓦白墙改为活动室,“我们在这里打牌、下棋,打乒乓球、画图,看书,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大院右侧是一个祠庙,曾经有过一段辉煌。如今走进大院,心情复杂,看守老人得知“我”儿时在这里长大,“好好看看吧,马上就要拆光了。”看着空旷的大院,望着老人离去的背影,不知不觉地流下了两行热泪……文章情感饱满,给读者描绘了部队家属大院的气派和曾经快乐的回忆。散文细腻,笔法流畅。好作品,推荐共赏,感谢赐稿八一社团,期待更多佳作。问好老师,祝创作愉快。【编辑:黄金珊瑚】【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716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19-07-15 08:28:02
  部队家属楼里长大的孩子,总有个军人情结,如今点点滴滴的回忆 都是一种幸福。感谢老师赐稿八一社团,期待更多精彩佳作。问候老师早上好,遥祝夏祺。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2 楼        文友:闲妹        2019-07-15 08:48:06
  回不去的大院,是每个大院孩子心中的痛。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3 楼        文友:伙苗        2019-07-17 07:54:33
  往日的大院生活在老师富有情感的文字里款款而来,
   一代人,一种情结。
   问好老师。
伙苗
4 楼        文友:清扬婉约兮        2019-07-17 09:20:23
  拜读佳作!
清扬婉约兮,原名谢琼芳,江西修水人。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九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阅文集团(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散文多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大江文艺》《学习强国》《安源工人报》《九江日报》《浔阳晚报》《江西投资简报》《江西赣能杂志》《边城晚报》《修水报》等报刊杂志。
5 楼        文友:黄爱民        2019-07-18 10:46:16
  谢谢编辑黄金珊瑚精彩点评,军人家庭、军人情结永远难忘,追忆光荣岁月,铭记红色记忆!
6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19-07-18 21:41:16
  理解理解!部队生活,一切都是整齐划一。
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人生很短,活好这一世,做真诚的自己。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