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将一顿饭升华为精神食粮(柳岸) ——赏怀才抱器散文《吃了一桌“快乐”》
品读怀才抱器的这篇精美散文《吃了一桌“快乐”》,首先从感官上给了我们贴近生活的愉悦感。“快乐”一词灵泛活泼,动人心弦,让每位读者都会眼前一亮。仔细揣摩全文,挖掘作品内涵,让注意力钻到“一桌饭”的底部去探个究竟,层层剖析后,我笑了,心儿真的快乐了。
文章通过描述几位老人在餐桌上以文会友的情景,让充满着精神境界的一顿饭散发出了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吸引读者感受到了文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主题思想,并在其正能量的熏染下,得到了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一、喜庆的标题,点出了文章的主题
看了这个标题,我就在想:一顿饭,到底会是什么滋味呢?以常人的本能理解,一顿饭,无非就是色香味俱全,诱人食欲,除此之外,还能生出什么“快乐”来?带着这个疑问仔细阅读了几遍文章,终于恍然大悟,这顿饭真的不寻常,显然不是一顿普普通通的饭,而是一顿确实与“快乐”一词有密切关联的饭。灵动优美、富有情趣的文字,展现了老人们醇熟厚重、充满童心的生活景象。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映出人生失意莫过于此,感叹晚年的落寞与无奈。而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妙笔生花和良好的人生态度,反其道而行之,另辟蹊径,以快乐为标题,以聚餐为主线,点出了文章的精髓所在: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老骥伏枥,老当益壮。这便是文章的过人之处,与当今和谐盛世的主旋律以及时代精神相吻合。
像一个个电影镜头一样,散文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一群并不熟络的老年人,围着茶社里一个大大的餐桌,正在聚餐吃饭。他们一边吃着服务员端上来的美味佳肴,举杯换盏,一边吟诗对赋,相互交流切磋,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意气风发的风采,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也66岁了,其中有一位擅长写书法的老者71岁了。无疑,这是一次借助于“吃饭”的老年知识分子、文人墨客的聚会。在这里,他们彼此互称老师,谦虚恭让,沟通思想,在相互学习和感染中,传递着快乐,共享幸福美好时光,此情此景,真是羡煞旁人!
文章画龙点睛,阐明了“快乐”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生活资源,人们不仅要享用,而且要去发掘。这是文章的第一个亮点。
二、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把一顿饭的意义提升到了精神层面
民以食为天。是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假若写这篇文章时,作者把目光只停留在餐桌上的美食上,吃得再爽也总归是一顿饭,内涵始终停留在物质范畴里。因为吃饱饭,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不是生活的全部。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应该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温饱是生活最基本的需求,而人更需要精神给养。活在一个有精神食粮的意境里,你必将是一面独特的风景,会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作者以知识分子特有的儒雅谦恭的心态,以及潇洒敏捷、新颖独到的文笔讲述了几位老人与自己相处的细节,唯妙唯俏地描述了“快乐”产生的几个途径:
(一)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和付出。
为庆祝荣成老年大学成立15周年,诗词鉴赏班的同学们一天之内创作了100副对联楹联,有一位老师拿着自创的对联,踏雪来到作者所在的茶舍,请他给予“斧正”。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如何伏案两天,认真负责,字斟句酌,帮助别人润色对联,还特别缀了五副对联作为贺喜礼物的过程。看到经过自己的手精炼后的对联,字字碰撞,产生出高水平耀眼的火花,看到别人拿着被自己修改过的对联揣摩,点头称赞,欢呼雀跃,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时,自己的心情不是付出的失落,而是收获的心满意足。在作者不同于常人的超凡脱俗的人生理念里,这一切都源于自己热爱文学艺术,有看透名利的思想境界,所以在奉献精力、和大家分享的过程中也绽放了自己的才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仰慕。这种老来受到的尊敬在作者看来意义非凡,认为是人类精神领域最美好的一种特权,让自己在和谐的气氛中把精神力量奉献给了大家,他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快乐,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营造出的最美画面。
高尔基曾说:快乐,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事!可以说这顿饭,不是一般的饭,在吃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美,达到了远远超过一顿饭的美好高尚的精神境界。作品没有讲述一般老年人的俗事俗情或牢骚满腹,而是穿越快乐的表面看本质,体会出要让自己快乐,最好的方法是先令别人快乐。快乐一旦与“分享”两字挂上了钩,人就会成倍地快乐了。
(二)忘记年龄,乐在当下。
有一句话说“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文章通过展示老年人历经岁月沧桑后,再次扬起挂着霜雪的头颅,高傲地展示余年的风采实况,得出了精辟的论点:年龄不是沧桑的代名词,那些一年年被现实增大的数字,只是上了年纪的人们潜意识里有点灰色的符号,这个符号可以被匆忙而快乐的脚步声淹没。可谓:英雄不问出处,人老不问年龄。是的,正如作者形容的那样,“当把五彩涂抹上去后,人们就会明白年龄是用来干什么的了,是用来感受快乐,是用来充实流光生活的资本。”一顿饭,让这些饱经风霜、自带故事的老人们,像青年人一样愉快地生活着,全然忘了自己的年龄,忘了那个可以说有点可怕的数字,像一群叽叽喳喳的百灵鸟在歌唱嬉戏。反过来,作者举一反三,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谈到了一些年轻人反而精神苦闷,容易抑郁、厌世,让生活失去了快乐。比如,哭着要离婚的少妇,青春的脸上除了乌云和愁苦,不见一丝快乐,反而需要在老年人的开导下,才走出了生活的瓶颈期。
时光易老,精神永存,快乐的人永远年轻。怀才老师的这篇文章让读者大彻大悟:假若时光可以倒流,我们是否从年少的时候开始,眼角眉梢就挂着“快乐”二字成长,不论是春风得意中的踌躇满志,还是逆境坎坷中的失魂落魄,始终让快乐萦绕在身旁?而不要等到老了以后才豁然醒悟,才知道快乐是多么的好,多么的难得。
(三)打起精神,挺起腰杆做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喜欢这句诗,因为此作的某些情节里饱藏着这样的人生寓意。看看那位弓着腰,身子像餐桌上红簌簌的大虾一样的张先生,他是这顿饭的出资人。当他向大家送虾的时候,因为姿势很像虾,有人就提醒他“别学虾的样子”,他笑着告诉大家,儿时患小儿麻痹症后就没有再挺直过腰杆,他表面上与人相处恭恭敬敬,谦虚谨慎,其实在三十年前,他的“腰杆”就直了,不是因为忘记了自己的残疾,而是精神上开始挺直了腰杆做人。他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当上了大老板,在职场里驰骋商海,虽然身体的腰杆确实没有直,但他高傲挺拔的精神,屹立在职场的风口浪尖里,不能不令所有人感慨和佩服。
所以,作者讲述这些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就是告诫读者:要想快乐,必须“行动”起来,拒绝偷懒。在俗不可耐的现实中生活,能让一个人身不由己疯狂的,那一定是动感的,有光芒的,活生生的东西,她会让你的人生在奋斗中得到升华。虽然生活波浪起伏,坎坷曲折,却也像心电图一样,随着心脏的跳动,翻卷着新颖奇特的浪花,不断地有新的知识和风情让你耳目一新,在精神层面上提升一个台阶。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包括身体的,还有精神的。
作者引用韩愈《师说》里的语句来解释老人应该有的最佳生活状态,认为年龄的大小不是可为师、或不可为师的根据,并做了举例说明,让读者在一个个小故事里感悟到,酒逢知己千杯少,一顿饭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和什么人在一起吃。所以说,这顿饭吃出了生活的质量,吃出了高水准的夕阳红意境,寓意深远,这是文章的第二个亮点。
三、洒脱的文笔,独具匠心的写法,写活了饭桌上所有的人
作者亲临其境,以现实生活里的一顿饭为创作素材,触景生情,娴熟的写作技巧和丰厚的文字功底,令写出的文章不但立意新颖,构思奇巧,语言上精湛细腻,还在思想感情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跳跃灵动的文字,以情达意,情景交融,写活了吃这顿饭所有的当事人,令读者赏心悦目,拍案叫好。
首先,字跟着心走,这是每一位写作者都有的深切感悟。作者的心态是阳光的,在积极乐观的意念牵引下,笔下的文字散发着光芒,人物和情景自然顺着他豁达乐观的感念流淌出来了。让阅读此文的人感觉有一颗激情满满的心在文字间跳动,灵动自然的语言真挚感人,从头到尾紧紧扣住一顿“饭”这条主线,用精美的笔墨来描述周围的人和他们的故事,让“快乐”的丰富内涵,自始至终贯穿在文章中。
不仅如此,作者以他擅长的犀利透彻、咏物情深的笔法,在轻盈的描摹中,让独特灵透的文字深入浅出,挖掘出埋藏在人物灵魂深处的美好,抒发的过程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及他们那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颇有定力的语言借景抒情,携带美好,环环相扣,在描写情节时,没有陷入繁琐的家长里短,生动的文字表达了精彩的细节,且尊重事实,详略得当。在描写吃饭情景的同时,借助饭桌周围的人和事,直抒胸意,说明了快乐的重要性和可贵程度,让文章营造出超越了一顿饭的人生哲理,并升华到了新的精神境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有一首歌《当你老了》以苍凉浑厚的音质,深情厚意的歌词,唱出了怎样对待老人的问题。作者锐利的文笔直白地告诫读者,在这个缺乏精神追求的浮躁的年代里,物质与金钱诱惑着人们的各种欲望。但是,当你老了的时候才发现,什么名呀利呀,金钱呀地位呀,统统都是浮云。天下的财富、名利不会均等,但时光对人却很公平,你有金山银山,不一定有寿比南山。只有老人的快乐,才是生活的法宝。
解剖、分析这篇散文,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感人,栩栩如生,可以说写活了故事中的每一个人。营造出的热烈的画面感,仿佛是一个个电影镜头,生龙活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富有强烈感染力的快乐情绪令人感同身受,让人陶然其中,情不自禁地快乐着老人们的快乐,幸福着老人们的幸福。这是文章的第三个亮点。
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传递着人间美好,启迪了读者的心灵
参加这顿饭的老人们都有着丰富厚重的人生阅历,成熟老练,胸怀天下,婉如一杯杯醇香的陈年美酒,气象万千。他们都是当爷爷奶奶的人了,却活得很有品味,有情、有义、有德、有智,有的还当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懂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道理,在自己的余生里尽情绽放,既就是老了,慢慢地化作泥土,他们仍旧能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想,有这样境界的老年人,必定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人,不能没有精神。作品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力量,无疑,让这顿饭,吃出了一种顽强的精神追求,吃出了一种蕴含在生命里的寄托,吃出了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传递了人间的美好。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快乐不在于饭菜,而在于吃饭的人们。文中的老人是一群内心充溢着快乐的人,是才华出众、各有特长的人。所以才有能力将吃饭的过程演绎得很美妙,很惬意,让灵魂无纷无扰,在创造中品味生活的丰盈,在高雅情趣里分享幸福感。因为,快乐是一种心境,与年龄、财富无关系,一个人只有排斥了仇恨,远离了烦恼,淡泊名利,怀揣爱心,去掉自我,敢于为别人付出,才能心胸开阔,率性流淌。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文中写到酒足饭饱的老人们要离开酒店时,久久不愿散去,这不是因为饭菜太好吃,而是因为快乐的氛围把大家的情志拴住了,情感难舍难分了。由此,文章启迪了读者,心灵美好,是别的任何情绪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的确,像作者说的那样,没有到达这个年龄段的人,也许体会不出这顿饭的意义。这篇文章里的老人们,即使白发苍苍,他们还行走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没有变老,没有迷茫。这样的人生理念,对启迪和丰富全社会老年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惊叹!这哪里是白发老人?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分明是满目的青山,只不过是被白雪覆盖了头。文章通过描写几位老知识分子的才艺展示,告诉读者,年高不但不是什么障碍,还能用高超的智慧和经历,给我们带来年轻人所没有的丰厚内涵和价值。因为快乐是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心情快乐了,身体就健康了。这是文章的第四个亮点。
人生自有诗意。纵观这顿大餐,一半是表述吃在嘴里的美味佳肴,一半是张扬充满激情的精神食粮。作者才思敏捷,构思精妙,禅心十足,让读者在尚未读到正文时,让标题中的“快乐”先声夺人,富有哲理的文字在“饭”与“精神”中穿梭,交相呼应,在食物与心灵中碰撞,打造出触动读者灵魂的作品。生动的情节,广阔的意境,积淀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沧桑阅历,满含着生命的哲理与辩证法,传递了人间美好,彰显了生活的正能量,是一种对人生豪迈的沉思,是一首对老年生活的赞歌。文章最后依然用“快乐”结尾,前后呼应,收束全文,折射出精神食粮的主旋律,值得所有不同年龄段的人学习和借鉴。
2019•7•16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附:链接原文:
【柳岸·往事】吃了一桌“快乐”(散文)江山文学网http://www.vsread.com/article-875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