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寻根大槐树(散文)
前几天,老家的家兄在微信里告诉要修村史,希望我能写一下自己的家族历史,这让我陷入了深思。
我们在一生短暂的旅途中,“根”是很重要的概念,常说水有源,树有根,那传统的血缘和宗族观念,在每个家族都得到了代代传承。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寻找到自己生命灵魂的源头,寻找到“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的家族是从何而来”的根源,这寻根之梦往往就会演变成了一种责任,成了寻找血脉不断的追求。
回顾历史,在时间的跋涉中,每个家族都有着耀眼的辉煌和衰败的失落,多数家族因战争、迁移等岁月的磨砺,许多记忆已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成了藏着记忆之外的谜团,想再去打开,就显得十分艰难了,但仍有许多人恒心坚守着那不变的信念,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记得少年时,一次我问起父亲:“我们家族是从哪里来的”?他告诉了先辈流传下来的四句话:“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从只言片语中,我仅仅知道了自己的先辈是来至遥远的洪洞大槐树下,但家族记忆的流失也从此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许多未解的谜团,一直缠绕在心中。
在思考中,不由想起在老家还长着几棵很古老的大槐树,隐约之中,感到可能与自己家族的历史有着紧密的关联。那些大槐树也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栽种,每棵树都要两三个人才可以抱住,两三丈多高,树干上布满了一道道的沟纹,就像沐雨栉风老人脸上的道道皱纹,见证着老家村庄兴衰的历史。
我从小对它们就有着一种亲近之感,以至于每次回故乡,总会来到树前,停足注视,与它们进行心灵的交流,去感受下古树饱经风霜的艰辛,感受下它们任凭风雨岁月后所呈现的历史沧桑,感叹古树那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顽强。
在我的记忆中,这几棵树已被村里一些人神化,被视如珍宝,敬若神明。就是在前几年新农村改造时,村庄进行大面积的撤建,也有意绕开,不忍心去破坏。在土地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依然保留了那一片原始的土地。每到逢年过节之时,有些人还会对它们进行祭祀,给披上红绸带,焚香鸣炮,祈求古树给人们添福增寿,除邪祛灾,满足人们风调雨顺的心愿。
后来县林业部门组织专家对树龄进行了确认,并建档挂牌,加以保护。我才知道,这些古槐已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近六百年。有句谚语讲到:“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这也说明了槐树和松柏一样,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现在老家古树依然生机盎然,成了自己心中老家的标识。
那些老槐树给我枯燥的童年带来了不尽的欢乐。记得那时每年六七月份,老树就焕发了青春,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树上开着淡黄色的花朵,一串一串挂满了枝丫,轻轻垂下,有的恣肆地展萼吐蕊,有的羞怯地半开半裂,有的风情万种芳心犹抱。更美的是,当它们被金色的阳光笼罩时,每片树叶都变成了圆圆的轻轻摇曳的光晕,阳光穿透了树叶间的空隙,透过早雾,一缕缕地洒满了那片土地。还引来无数的蜜蜂在花间‘嗡嗡’地闹着,忙着采蜜。从远处就可以闻到了那槐花特有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那是童年多彩记忆中最灿烂的时光。
在夏天最炎热的时候,那些老槐树用茂密的枝叶,遮住了强烈的阳光,留下了一片很大的阴凉。劳作之余,村里人常常聚集在树下乘凉,生产队也会在树下开会学习,传达文件精神,安排一天的工作。到了晚上,当月亮升起之时,村里老少都会来到树下,散坐在石凳上,一边赏月,一边拉家常,一边享受着凉爽的晚风。年幼的我们也围在一些有故事的老人身边,听着他们讲些鬼怪狐仙的故事,新奇加上害怕,在夜色中,常常被吓得不敢回家。有时我们也会在人群里去做迷藏,藏进那大槐树的缝隙里。后来因学习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家乡,常年因各种原因,不能回去,每当思念家乡时,就会想起在那大槐树下度过的欢乐时光。
但完全了解家乡古槐的价值和意义,是源于我2018年那次洪洞之行。那是春天的季节,我来到了洪洞那棵大槐树下,那是前辈们常常牵挂的地方,是他们心中的老家。虽然是第一次来,一切对我来讲都觉得新鲜,却感觉那里的天、那里的山、那里的水,仿佛又很熟悉,见过的,在哪里见的呢?也说不出。我想可能在我的遗传基因里,有先辈留下了的记忆吧,无意之中,有了一种落叶归根的感动。
虽然那第一代大槐树已经没有了踪影,但繁衍的二三代大槐树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这大槐树前,人头攒动,前来寻根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有的在树前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有的或仰望古槐,激情赋诗题词;有的或在树前焚香礼拜,尽情抒发思源之情。他们寻根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展现,那是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来不变的牵挂。
在游览中,墙壁上的一首诗引起了我的兴趣:“先人挥洒离乡泪,后裔知归报本心。广济寺前思故里,古槐树下忆宗亲。”这首诗真实地描写了先辈们艰辛的移民历史和后代对这里的思念之情。我怀着崇敬之心,去考究那段在许多人心中一直得到传承的记忆。
其实,我们每个家族的家史,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中,都与历史的重大事件息息相关,家族的命运都会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向前奔突。
大槐树的历史渊源,还得从元末明初说起。那时山西周边地区饱经战乱,水、旱、蝗、疫连年发生,百姓十亡七八,赤地千里。而当时四塞之地的山西,因有太行山的阻挡,相对安定,就成了当时人们躲避战争的天堂,外省大量难民流入,加上连年的风调雨顺,经济繁荣,致使山西成了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通过朝堂决议,做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一场长达50余年的移民壮举从洪武初年开始了,先后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
当时先辈们故土难离,明政府就采取欺骗的手段,贴出告示:“愿意移民的人,在家等待。不愿移民的人,赶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合”。于是,很短时间就有大批的人聚集到树下,官兵就将他们围住,开始了强制移民。
那是凄凉的大迁移,被迫移民的人们无可奈何,离别时,他们悲伤地望着渐渐远去的故土,听着栖息在大槐树树杈间的老鹳发出一声声哀鸣,撕心裂肺,潸然泪下,一步三回头。因洪洞大槐树作为移民的中转站,从那时起,为了不忘故土,从那里迁移出去的人们,就把大槐树和老鹳窝记做家乡故地的标志,也成了移民及后裔魂牵梦绕的地方。
几百年来,他们在异地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但他们心中那恋祖思乡的情怀,常常会因听到鹳的长鸣,而愈浓愈切。故乡已经变得十分遥远,他们也常常会因见到身边的老槐树,而望眼欲穿,这已成为他们心中抹不去的惆怅。多少年来,他们在“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那刻骨铭心的牵念中,悲戚地度过了一生,并把这种信念流传给了一代代后人。
据说在迁徙过程中,当时官兵怕途中有人逃跑,就在移民们的小脚趾上砍了一刀,以便来识别身份,现在只要是移民的后裔,那小脚趾甲都是复形的,也留下了“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足趾验甲形”的话来。
还把他们的双手反绑着,不得不长时间背着双手迁移,逐渐就养成一种习惯,这种基因遗传到了后代,就形成了移民后裔喜欢背手走路的方式。在途中,要大小便时,才会被官兵解开绳子,从此,把上厕所叫成了“解手”。
那些迁移到各地的人们,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纷纷在定居的地方栽种了槐树,我想老家那几棵大槐树,可能也是那时迁移后,先辈们栽种的吧。
现在想来,我才理解了老家的人们为何一直坚守着对槐树的特有情感,那不光为了守住村里的风水,更是延续了先辈传承的寄托,让槐树见证了多少代人一直坚守的思乡理念。也可能因槐树多种子,寄托了希望在新的土地上能够子孙满堂的愿望。
“雨打浮萍情迷茫,风吹往事心惆怅”。在洪洞的大槐树下,我停留了很久,感慨万千,感到漂浮的心有了扎根的感觉。记得父亲讲过,我的先辈离开山西后,因生活艰难,路途遥远,再也没有回去过。我久久凝视着大槐树,仿佛又听到了那鹳鸣之韵,融入了心灵的深处,久久不绝。在这里,我体验到了今回先辈故乡的亲切,偿还了多少代先辈们的夙愿。
在距洪洞不远,听说有一家远近闻名的王家大院,因和我姓氏一样,所以离开洪洞后,就专门到那里去访今问古,试图寻找到一点家族历史的痕迹。
王家大院为王氏家族历时三百余年建造而成。大院整体布局严谨,结构分明,俨然大家族的风范。王氏家族祖上是靠耕作和经营豆腐坊来讨生计,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便开始从事商业,成为风骚一时的晋商。他们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也做到了俄罗斯。后来也有不少人入朝为官,王氏家族也就愈发有钱有势,家族日渐兴旺发达,一步步走向了鼎盛。
虽然那曾经数百年的繁荣辉煌,已是过眼云烟,但时间给予了王家大院别样的韵味,仍旧优雅伫立的建筑,让每一个途经这里的人们,特别是王姓的后裔,都留下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在这里,我也有了一个不小的收获,了解到了许多关于王姓家族起源的历史。王姓是中国的第一大姓氏,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多个起源,其中一枝是来源于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的一脉。因太子直谏不当被废,后定居于晋地,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时人呼之曰王家,后来也就改了姬姓为王姓。
记得父亲说过,我的先辈从山西迁移后,留下的信息很少,只有在辈分排列中,有“振、世、志”三个字的信息,我在这里的王姓博物馆,查看了许多王姓家谱辈分排列,发现只有太原堂王氏的家谱字派和我家族的辈分排列相投,排列是“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其他王姓辈份排列中,没有这几个字的出现,通过这少量的信息推断,这也许就是我的家族最初来源吧。
在这次寻找家族之梦的旅途中,也算了却了一些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结,知道了自己的姓氏源自何时何地,本源始祖又是谁,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有着多少值得传承的家风美德。虽然许多家族的历史还很渺茫,只寄希望于以后慢慢去追寻了。
追本溯源的信念是每个家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几千年来,正是人们在不断寻找祖根肇始之地的过程中,续写了姓氏的血脉,延续了家族文化的脉络,强化了宗族和血缘的认同感、荣誉感,使寻根之路一直贯穿于古今,造就了每个家族一部部连续不断的历史,丰富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更加璀璨耀眼四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寻根的情节已赋予了太多的情感,感觉不论洪洞的大槐树,还是家乡的老槐树,都是一种亲情的延续,都是我们家族生命延续的见证。在追寻中,带来的是温馨和愉悦的认知,也使自己有些浮躁的心变得安详,找到了家族的归属感。
其实,在浩渺历史中,刻意去寻找蕴藏着家族历史的点点滴滴,已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寄托,成为一种无限乡愁,无尽的牵挂,这种追寻的过程,会使我们平淡的生活更有意义,会使我们的家族文化更加丰富,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那寻根之梦永远是我们血浓于水最至诚的精神归宿,心中不变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