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老宅院的捶布石(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老宅院的捶布石(散文)


作者:于报生 白丁,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242发表时间:2019-07-20 22:48:18
摘要:于报生 1957年生,退休干部,河南省林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人民代表报》《百姓中国周刊》《法治周刊》《速读》《河南日报》《安阳日报》《红旗渠文学》等报纸杂志。

【丹枫】老宅院的捶布石(散文)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老家宅院里那块长方形青石,依然静静躺在那里。它欢乐的年华已消失在历史尘埃中,以至现在的年轻人都叫不起它的名字。
   它叫捶布石。七十年代前在太行山区,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要安放一块这样的青石,专门用来捶布,所以叫它捶布石。它从山里来,成于石匠之手。一般长二尺,宽一尺半,厚一尺,表面光滑,上面中间微凸,底面微凹,放在那里稳稳当当。唐朝诗人李白《子夜吴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写的就是它。
   它的伴侣叫棒槌。木制圆形,一尺多长。一端稍粗,便于槌布;一端较细,便于手握。掂在手里沉甸甸的。
   棒槌击打捶布石,发出“梆当梆当”的响声,它是农家院里独创的优美打击乐。
   小时候,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柔和的月光撒在小院内。奶奶坐在捶布石上给我们兄妹讲故事。
   奶奶说:“织女下凡不只是被董永孝心感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听到人间捶布的声音特别好听而动了下凡的念头。”
   奶奶还说:“咱家这块捶布石是祖上留下的。家里要是有喜事到来,捶布的响声就特别响亮。”我赶忙用小手摸摸它,觉得它神秘莫测。
   那时,我们兄妹四人,连同父母、奶奶共七口人的穿戴,全来自于母亲和奶奶日日夜夜的纺花织布。
   纺花织布的过程十分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概要经过轧花、弹花、搓花、纺线、浆染、络线、经线等多道工序。
   母亲白天到生产队出工,睌上常常织布到深夜。织完一机布需要一个月或更长时间。我们兄妹大都是在听着母亲织布的穿梭声和“哐当哐当”的挡线声中进入梦乡的。想起唐朝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总是那么真切!
   刚织出来的布叫“生布”,生布的布面比较粗糙,需要把它变成“熟布"。母亲把新织的布蘸水,晾至半干,我和母亲一人一边,像拔河一样,“嘭嘭嘭”地拉扯,布便被拉长了许多,再将粗布折叠整齐放在捶布石上。
   母亲和奶奶分别坐在捶布石两侧,双手举起棒槌,上下飞舞,大开大合。“梆当梆当”,看上去像舞蹈,听起来是音乐,清脆悦耳的旋律回荡在村舍的上空和山水间。
   捶打后的粗布变得柔软、平滑、瓷实。把脸贴在布面上,亲肤感油然而生,还能闻到一丝丝淡淡的麦香味道。
   那年月,那时代,"梆当梆当"的捶布声给千家万户带来多少欢乐和祈盼!我们兄妹几个就是在捶布石的"梆当梆当"声中结婚成家,带着生活的梦想奔向远方的。
   如今,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已不复存在,捶布石也退出了生活的舞台。但母亲留给我捶出的粗布床单仍是我睡觉时的最爱。
   粗布单铺在身下,心里觉得舒适,睡觉睡得踏实,母亲捶布的身影还经常在脑海闪现,"梆当梆当"的乡村打击乐还时常在耳边响起。
   老宅院的那块捶布石,仍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独自呢喃着那个时代的故事,还默默地为我们守望着家园。

共 11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短情长,老宅院的捶布石是共和国一段深情的过度历史,是一代人美好的回忆,是田园生活优美的写照!全篇文字精炼,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视角独特,引人遐思,值得纪念!力推佳作!【编辑: 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07-20 22:48:57
  全篇文字精炼,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视角独特,引人遐思,值得纪念!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