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把泰山踩在脚下(散文)
我对泰山的印象最早源于小学课文《挑山工》。其实,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泰山,而是文中的挑山工。后来,当我在初中课文《为人民服务》中读到“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句话的时候,就又一次我加深了我对泰山的印象,更激起了去登泰山的愿望。但由于时间、路途等原因,成了多年来的遗憾与梦想。
2015年夏天,我去山东出差,这个偶然的机会实现了我多年来的愿望。
头一天晚上,可能是因为要见到心中早已倾慕已久的名山,竟然失眠。第二天清晨,我早早起床,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来到泰山脚下。我顺山仰望,只见泰山雄伟挺拔,青翠间隐约露出点点斑白,好像朝气蓬勃的少年,但又像经历了沉浮沧桑的老者,显得格外稳健老沉。
随石级而上,苍松巨石、山涧溪流、竭精聚力的挑山工、古拙的碑刻尽收眼底。沿途风景不胜枚举,随之打开相机,想把入眼的刹那风景,全部收藏。本以为我一个西南大山里的汉子,对于跋山涉水应该是强项,没想到在弯弯曲曲的泰山十八盘,就感受到汗流浃背、体力不支了。因为双脚发抖,我不得不停下来,这时,我看到了挑山工们。他们肩上挑着重担,用力提起腿脚,迈着吃力的步子,之字形匀速向前。亲眼目睹了挑山工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我增加了力量,又继续前行。
行完十八盘,登上泰山的最后一个关隘——南天门。南天门也是登泰山顶的门户,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俯视十八盘,犹如卧龙护山。明代山东参政陈沂登山题诗“望入天门十二重,藑然飞舞半虚空。千寻不假钩梯上,一窍惟容箭栝通”;诗仙李白登临,慨叹“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每个人来到这里,都是心旷神怡,不由得发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赞叹与感慨。
穿过天街,来到泰山主峰之巅玉皇顶。相传秦始皇到此祭天,此后曾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可以看出,玉皇顶曾是历史长河中,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无不圣拜的地方。看着神龛上匾额“柴望遗风”,我也忘记了所有的疲惫,为能到此亲眼目睹泰山直面目而庆幸犹荣。我想到了关于泰山的众多描述:泰山压顶、稳如泰山、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人心齐泰山移、泰山不拒微尘,黄河不择细流、登泰山而小天下……想到了关于泰山的众多题诗,杜甫登泰山时看到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表达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然后留下《望岳》名篇。元朝诗人张养浩登泰山时,感悟到泰山的高大,反观到自己的渺小,创作《登泰山》,提出人要有宽广胸怀,实现一种崭新的自我;想到了关于泰山的古老传说与故事:《盘古开天》《碧霞元君》《吕祖洞》;想到了关于泰山的动听歌谣、泰山的日出、泰山的资源等等,太多太多,令人应接不暇,脑子根本就想象不过来。但有一个事实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登上泰山,人也重重的把泰山踩在了脚下。
太阳逐渐偏西,微风阵阵拂来,晴空依然万里无云,欣赏着泰山的宗庙与风景,着实让人入迷。而把泰山踩在了脚下的感觉,如同久旱逢甘露的甜美,如同千百次失败后获得成功喜悦,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兴奋。我没有看到杨朔先生所说的“泰山极顶看日出”的壮观奇景,也没有像李吾健先生一样感受“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泰山素常烟雾腾腾的山头,日出的朦胧,全都与我无缘。但我和他们所相同的是,都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看到的都是一幅规划惊人的青绿山水画,都为泰山的奇特风光而着迷,都为泰山的神韵而赞叹。
历史渐渐远去,来登泰山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不得知道,几十年后、几百年后,泰山将会留下什么人文故事和辉煌传奇。但我相信,历史不管怎样演变,人物以什么方式出现,一定会赞叹前辈留下的题诗刻画,一定会泰山之颠由自主吟诵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句。
泰山,五岳独尊。登泰山的人每年达上千万,有游客,有香客,每一个登山人的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每一次登山的意义和体检都不尽一致。穿梭于来来往往、人声鼎沸的人群中,我发现除了被泰山的美景所迷之外,众多的人群形成了“人在看景,景亦是人”的诗句。
有人说,登泰山让人明白了“不经历风雨,又怎见彩虹”;也有人说,泰山都攀登上去了,还有什么困难还能难倒的呢?登上泰山,于我来说是人生的一种体验,一种磨练,也是一种感悟。我想,做人更应该要有稳若泰山的定力,要有泰山压顶的承受力,要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眼界,要敢于承担重于泰山的责任,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自若。登上山顶,把泰山踩在了脚下的那一刻,我更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深意。
醉温之意不在于酒,登泰山不止是登山,更多的是挑战自我,擦亮心中那颗信念的灯。
问好,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