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妙笔演绎爱的奇迹(柳岸) ——赏析裴善荣绝品小说《最后的新娘》
我固执地认为,一篇优秀的小说一定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者精雕细琢完成作品后,读者用心赏读,品出其中滋味,这才是圆满小说之佳境。裴善荣《最后的新娘》做到了,它有吸引读者的魔力,引人入胜。
从柳岸社团的绝品文筛选申报,到绝品文预选后参与修改,我有幸与《最后的新娘》零距离接触。它的唯美和小瑕疵,都因此尽收我眼里。
初选原文,有数处“的地得”错误;标点符号运用欠妥;结尾仓促。经怀才、宫国军和若尘等人数次修改,最后雕琢成顶皇冠的绝品小说。
《最后的新娘》全文巧妙地运用嫁衣为核心,把爱情的丝线相连,伏脉千里,时明时暗。一段曲折的、坚贞的爱情故事,跃然纸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物质横流的今天,许多人对爱情这个字眼已麻木。情感速配、爱情快餐比比皆是,很少有一种纯粹的爱情让人心动,《最后的新娘》用最纯洁的爱,以主人翁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打动读者的心。
小说成功与否,运用好引子和线索至关重要,它决定小说的骨相美。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整篇围绕一个想蹲监狱的人,展开故事。主人苏比贫困潦倒、无家可归,为解决饥饿、抵御寒冷,他干了许多坏事想蹲监狱,却未能入愿。苏比在教堂里被赞美诗感动,想改邪归正、重新开始时,警察却将他送进了监狱。
《最后的新娘》与之有异曲同工之效,整篇围绕一件嫁衣展开。当生命受到威胁,灵魂受到常人难以承受的践踏,白桦想为允红穿上嫁衣,了却心愿,而后一死了之。允红阻止了白桦,因为他知道,一旦白桦穿上嫁衣,就会做出不可收拾的事情。于是,白桦为了没能穿上的嫁衣,坚强地活了下来。
当允红沉疴染身,想在生命的尽头看着白桦为他穿上嫁衣,她又以同样的方式拒绝了允红。于是,允红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而后,种种原因,一直没了却白桦穿上嫁衣夙愿。倾其一生,男女主人相濡以沫,创造爱的奇迹。
凄风苦雨的日子,他终于承受过来。允红灯尽油枯,人生旅途即将走完,白桦才虔诚地拿出嫁衣,穿在身上。
整篇“穿上嫁衣”的思想,就像被包围的金戈铁马的冲杀,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故事曲折,颠覆所有人的想象,一次次几乎穿上嫁衣,一次次又与穿嫁衣失之交臂。等到真正穿上嫁衣,已是生命的终点,爱的永恒。
若尘准备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安排、环境描写”这几个方面赏析这篇小说。
一、人物塑造,特征典型
裴善荣是阅历丰富的优秀作家。他在柳岸发表散文和小说的红豆和两顶皇冠,彰显实力不凡。尤其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有与众不同的手笔。
女主角白桦,明线索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坚强而瘦弱,护理瘫痪多年、重病的爱人允红。暗线索中,她是一位出身豪门的大家闺秀,敢爱敢恨,为爱情,她曾奋不顾身地逃婚。他俩的爱情没有父亲的认可,唯有自己努力;遭受比死更难的凌辱,唯有爱作信念坚持。
保罗·蒂里希说:“没有爱,人无法坚强,因为爱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情感;它是生命的血液,是分离者重新团聚的力量。”正因为有爱,才使得故事如此美。作者以故事来演绎爱,以爱来编织故事,有天巧之功。
男主角允红。明线索是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他微闭双眼,奄奄一息,气若游丝。允红神情淡漠,精神愰惚,身上长满褥疮,散发出阵阵腐臭味道,走到生命的尽头。暗线索中,允红是一位地位低下的穷小子,他与富家小姐两情相悦。他们的恋爱,遭女方父母的硬拆散。当白桦逃婚与允红结合,仍得不到祝福,白桦始终没有穿上嫁衣。他努力工作、努力生活、甚至沉疴染身,挺过来活下去的勇气,都是来自于对白桦的爱。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白桦与允红没有誓言胜过盟誓,他们相依相伴,牵对方的手,一起白头到老。多么美妙的爱情!世界上最好最完美的爱,莫过于相互之间的陪伴。
配角邝广和是富家子弟。邝家是官府候门,祖上是名门之秀,富甲一方、锦衣玉食。可是,邝广和是十足的小人,他公报私仇,作恶多端。
配角白桦父亲是商界风云人物。他精明固执,对局势预测精准;高傲粗暴,却爱女心切;他意气风发、绅士风度,书生之气十足。这些矛盾的碰撞,刻划出一位成功商人的父亲形象。
配角孟婆,作者把她刻画成挺拔的身姿、道风仙骨、慈眉善目、眼神迥异、有亲和力,让人敬佩的老人形象。
裴善荣从小就喜欢写作,尤其喜欢创作言情小说。工作后,函授于合肥未来作家文学院。他喜欢打太极拳、喜欢手写稿、喜欢讲述离奇曲折的故事,更喜欢在文海里畅游。小说中所有角色的原型,都来自于生活。正因为阅历丰富,才有小说中各种人物成功的刻画。从这些人物塑造的特色看,明显带着传统小说里的离奇色彩,足以看出他的作品是受到了古典文学的影响。但他的推陈出新的,在故事里融入了自己对爱情的深度理解,于是,血肉丰满,一呼便出,栩栩如生。
二、故事情节,安排得巧妙恰当
裴善荣所创作的《最后的渡口》《世代》等等一系列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离奇曲折、环环相扣;故事的结尾,余味无穷、感慨唏嘘。
有人说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小说是一团棉花糖。以棉花糖棒为核心,缠绕着上许多甜沁晶莹的丝,曲折婉转,扑塑迷离,这就是小说。
《最后的新娘》以嫁衣为中心轴,用爱情作丝线,现实和回忆,虚实交替。从白桦的陈述中展开,绕成甜入心坎的情感小说。
开篇就描述一对老人。允红病重,白桦护理。为让允红尽快恢复,白桦为他翻身按摩,虽体力不支,仍百般侍弄。可阻止不了褥疮的肆虐和病情发展。为唤起允红的记忆,白桦为允红换床,拉着他的手,回忆过去,回忆他们爱的历程和那件未穿的嫁衣,以唤起允红的记忆及求生的欲望。
故事从允红弥留之际,所见虚幻的景象开始,交替夹杂白桦娓娓的诉说。她逃婚候门邝府,惊心动魄。白桦回到允红身边,父母坚决反对;为让白桦得到父母祝福而穿上嫁衣,允红拼尽全力。白桦遭遇邝广和的报复和欺凌时,她想穿上嫁衣,一死了之,是允红拼死反对。瘟疫暴发,允红染疴病危,他想让白桦为他穿上嫁衣,白桦哭天抢地地拒绝。白桦知道,自己穿上嫁衣后,他就会放心地去了。那时没穿嫁衣,允红能挺过来,最后这次,却没能摆脱那种无形的力量,走向黄泉路。为了让读者理解得更清晰,文章穿插数处白桦的细说。“任凭白桦怎么给他讲话……”“接下来的岁月……”
之后仍然以她的陈述为基线。小说最后没留下遗憾,直到允红生命的最后一刻,白桦为他穿上了嫁衣。
小说虚实交替。作者用高超的行文技巧,把杂乱无章的时光碎片和现实的境况,揉捏融合在凄美而圆满的爱情故事之中。从允红与白桦爱情的悲欢离合,看人间世态炎凉、阴晴圆缺。
小说采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用明暗线索交织并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典型鲜明的人物刻画,坚贞不渝的爱情,让读者回味无穷。小说里的生动,很多是来自小说情节的自身力量的,这篇小说就是这样,在构思上,成戏剧化,情节布局缜密,有豁口,更有伏笔,丝丝入扣,连连生韵,人物形象跃动于情节的波浪上,托起生怕摔落,陷入浪谷,却马上又为人物命运担忧,情节成了牵住读者情感的抓手,显出了作者调动读者阅读神经的敏感地位。
三、环境描写,手法独特
在浏览文章时,《最后的新娘》首先吸引我的,是小说对病人弥留之际的感受。作为医生,我虽然曾亲眼见过许多次从生到死的过程,但小说对允红临终前描述的画面,还是让我十分震憾。
允红病入膏肓。当一个人生命走向尽头,首先感觉是温度渐渐流失,寒冷肆虐;再感觉到身体轻松,轻得随风飘走,松得搓揉即碎。他自我感觉“身体像深秋泛黄的一片树叶,随着一阵漫卷的秋风簌簌地飘落。浑身松软得像阳春三月解冻的泥土,哪怕用手轻轻地一搓,就会变成碎渣。”不知作者为何会有如此体会?人临终时的感觉被作者描述得这般传神。也许这是逻辑的真实,是生活的推想,具有无可争辩的真实感和震撼力。
作者对黄泉路上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肆意的风,无限膨胀,允红被强大气流裹着。“漫天翻滚的尘埃被夕阳染成了橘黄色,光照异常强烈……路旁手掌模样的花束娇媚无比,却不见一片绿叶……”读者一看这段文字,就明白是黄泉路上。可是,人们怎么能看到黄泉路的景色?我从未见过此景描写,更讶异作者怎会有如此的想像力。
白桦被迫嫁给邝广和,允红没有活下去的勇气,想投河自尽时,“山上的怪石嵯峨而恐怖;松涛呜咽……”这样的背景描述,就像恐怖片的配音,情融景间、景随人意。可见作者善于创造背景,铺排氛围,这些表现技巧是很到位的。
当白桦逃婚出来,扑向允红的怀抱,场景转换。松涛簇拥哼着欢快的曲子;嶙峋的岩石绽放出欣慰的笑靥;鸟儿叽叽喳喳,向他们点头祝福。这样的氛围烘托出来的故事情节,欢快愉悦,一切都变得美好。
邝广和施淫威,公报私仇,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允红,用非人的方式欺凌羞辱白桦。“月光把窗子外面的桃树影子印在窗玻璃上,如披头散发的魔鬼,随时可以吞噬他们的躯体。”作者把小说男女主人的心情,流露在笔下的景物中,仿佛每一处景色,都是为小说而存在。
即将临终之人,气息微弱,眼里的景物“淡进淡出、溶出溶入”。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善则美。他所看到的彼岸,铺满鲜花、安祥宁静而美好。“海滩上到处盛开着光怪陆离的花,梦一般玲珑,花瓣上散发出来的光芒,珠光宝气,绿茵茵、蓝盈盈,像是为他的到来而绽放。”作者笔下的阴曹地府,不是厉鬼张牙、冷风刹刹,而是明媚充满诱惑的梦幻之境,吸引着允红。
允红即将咽气,房门被风吹开、乌云重叠汹涌、林海呜呜咽咽。白桦穿上嫁衣,请允红回头再看看自己是他最美的新娘。
原文本在此处结束,给读者的感觉停留在“最美的新娘”,意欲未尽。绝品修改时,我与宫国军商议,以允红临终时所看到的画面结尾,是人生的最后,读者从最后的留白处,体会白桦才是“最后的新娘”。
中国画艺术“计白当黑”;《长干歌》中“无字处皆有字”;短篇小说的“空白艺术”,《最后的新娘》文中,详略得当,“留白”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白桦和允红的婚姻,后来为什么没得到父母的祝福而穿嫁衣?邝广和之死、他们俩婚后的生活状况等等,都是留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像。
都说“爱情是男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却是女人生命的全部。”《最后的新娘》男女主人,都是对方的全部。“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我不赞同小说殉情的爱的方式,白桦和允红历经磨难、执着坚贞、不离不弃的爱情,引人三思。这种纯粹的爱是当代年轻人的榜样,爱的主旨,因此得以深化。
这篇小说创作的成功,不是偶然神作,而是作者的技巧与思考都臻至某个高度的艺术之果。打磨、雕琢、白描、工笔等,行文凝练贯注,作品密合无差池。当人们感情淡漠,爱情麻木时,请读读《最后的新娘》,见证爱的奇迹。
附裴善荣原作《最后的新娘》网址:http://www.vsread.com/article-872034.html
吊起我的胃口,这就去读《最后的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