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多元化尝试,对峙性哲思(柳岸) ——怀才抱器散文《残壶断想》浅析
初读怀才抱器老师的文章,缘于江山文学网2018年举办的“江山十年情”征文活动,当时我的微小说《老蔫的江山》得了优秀奖,而他的《江山赋》一鸣惊人、晋为绝品。赋是一种古韵,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在两者之间,赋又更接近于诗体。《江山赋》文采飞扬,气宇轩昂,遣词造句,铿锵有力,读来令人震撼,心生佩服。直到某天,再次被他的散文《残壶断想》吸引。
读《江山赋》感受到的是酣畅淋漓,令人心生快意,而《残壶断想》则曲径通幽,散发着缕缕禅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怀才老师皆拿捏得恰到好处。随着阅读的深入,脑海中闪现一句诗: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对,这就是作者的风格,阳刚与阴柔并存。从他的作品中,你能读到大气磅礴,也能读到细腻婉约,能读到率真拙朴,更能读到厚重精深。《残壶断想》,展现的便是他细腻婉约的一面,作者托物言志,借一把壶,品岁月之香,悟人生之趣,盈心胸之空旷。
一
全文围绕一盏紫砂壶进行全方位解读,用大量笔墨抒发对一把壶的缱绻情怀,洋洋洒洒,娓娓道来,语言亲切自然,似是与我们促膝交谈,又如一道涨满的溪流,一经开启便滔滔不绝。
首先打动我的是那些生动传神的描写,透着惊艳。
文章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在写壶的形状时形容壶如“攥拳”,工巧不俗,通身看,方圆的结合夺得了巧工。运用比喻和对比,将壶的小巧与精致完美呈现,栩栩如生,很有画面感。
写到茶身上的字,“茶禅”居右,“一味”在左。圆中嵌方的手法,睹之,仿佛见印章,却无边线的束缚。收在虚中,放在实上,收放很有特点。这段描写,句式灵活,有排比,有对偶,有古韵,逼真传神,生动活泼,令人回味。
壶上图是纤竹,轻灵简洁,“仿佛经风摧竹折,突然飞来,散落于壶上”。写茶叶入水的状态“没有遮盖了,茶叶沉浸于水,滚沸于汤,没有过多的言语,一番热烈之后,趋于沉静,喧闹的世界退远了,肃静了,只以酽酽的茶色茶香濡染着,弥漫着”这般描述细腻清新,注重以实带虚,散发着淡淡的书卷气,呈现出一种空灵优雅之美。
读的过程中,惊叹于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无论是制壶的材质,还是壶身上的雕刻,作者都有一定的研究,亦有细腻的描述。干刻的刀工展现的是凌厉,起笔深掘,留下千钧之力……时而有蜻蜓点水的妙趣,也有横扫千军的深度与气势。刀刻最难的是刚硬有余而曲柔不足,但本壶刀工宛如运作狼毫,已经有了“入砂透壶”的功力。这段描写,有专业水准,有文化内涵,有古韵之雅,有鲜明对比,工整又不乏活泼,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文中类似于这样的描述很多,彰显出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古韵功底,他的笔触是多变的,像一个探头,自由地游走。
其次,那些不拘一格的联想,令人折服。作者的想像力非常丰富。他博古通今、旁征博引,由这把壶,牵出吟出“大江东去”的大文豪苏轼,引出作家三毛那个有着裂纹的盘子,想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又引出宜兴美女陶艺师,想到人们的二婚,又牵出了失掉一条腿的老珠叔……有人们熟知的古人典故,更有现代人的烟火生活。“老珠叔”算是其中的特写,他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一条腿已经截肢,残了,可他写下了一本名为《我走过的岁月》的书。在书中有这样一段:少一条腿,就像折了一根木桩,换一根木棍照样可以支撑人生。笔墨虽然不多,但老珠叔身残志坚的形象跃然纸上。由此,作者借老珠叔的故事发出这样的慨叹:人生虽残而不破,是充满诗意的完整。这番慨叹将作者的文思收拢回来,与文中的“残壶”形成呼应,洒落一种形散神聚、意近旨远的韵味。
纵观全文,围绕一把壶,素材组织得丰富而全面,可以说是多方佐证。作者的描写打破了传统的中规中矩,笔触恣意,不拘一格,顺叙、倒叙、插叙甚至于补叙等手法共同穿插,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交织运用,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多种表达方法相互结合,对壶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由壶引发的联想可谓天马行空,但这天马行空,却不是不着边际,最后总有一根线牵拢着回来,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这是对散文写作多元化的有益尝试,也是文章的一大亮点。
二
海德格尔说:“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诗意,是滋润人生的水。诗性表达往往能助推人们在叙述、抒情、议论等方面自由飞升的能力,走向更唯美自由深远的意境。显然作者很擅长这一手法。在这篇文中,诗性表达贯穿全篇,带来的意趣,如一朵朵不经意间绽放的花,令文章摇曳多姿、妙趣迭现。
譬如他说,钓鱼的人意不在于鱼,看图的人神不限于图,独坐的人趣不拘于坐,赏壶的人味不止于壶,见一波而生千浪。这四个排比句,对仗工整,诗意横生,构建出一种行云流水的意韵,能引发我们作画外之境、弦外之音的联想。“以手捉月,舍花逐香么?得月盈壶中,闻香日子里”这组含蓄优美的描写,同样将古韵与诗意完美揉和,静中生动,意境深幽,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拥有的一份拙朴与清宁。
描述那个裂了的盘子,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那条浸渍了尘灰的纹络,就像一道闪电,有时候会穿透时空,燃起回味生活的火花。生活是平淡而现实的,但作者将柴米油盐与风花雪月有机调和,烟火日子也散发出了缕缕诗意。他让我们明白,诗意,不是只写在纸上或飘浮在云端,只是一副不染风尘的样子。诗意,可以融入到拥挤忙碌的生活中,诗意,可以存在于我们平凡琐碎的日子中。只要心中留有一块空地,保留一份敏感与浪漫,每一扇昏黄的窗口内,每一片嘈杂的日光下,每一缕混杂的花香中,都有绽放诗意的无限可能。
残壶之所以成残,是因为外孙见壶好玩,将壶盖摔碎,他并不生气,反而认为给了他灵顽的启发。“一盏残壶,少一个盖子,就像帽子被风吹走”独特的比喻,将自由灵动的审美情趣得以生动地表现。生活的本质是美好的,关键在于,人们能不能去发现生活的美,这需要一颗柔软又笃定的心。梁实秋曾言,“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这篇文,给我们带来唯美享受和情感熏陶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真性情。通过那些细腻温柔的触碰,我们猜想生活中的作者也定然是个性情中人,他的这些性情特点在这篇文里显露无遗。他是敏感细腻的,他将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美好,事无巨细全部付诸笔端,他又是随性洒脱的,他最大限度地敞开自己的心扉,笔墨中饱蘸了率真与深情。他善于苦中作乐,用从容的笔触描述过往的种种经历,他更善于忙里偷闲,从紧张密实的喧嚣中寻觅一抹抹诗意。
三
全文围绕“我”的所知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且歌且吟,边写边悟,将人生的哲理借助于一把残壶,由浅入深地表达出来,使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愉悦。
在文中,处处充满了对峙性的哲思,这是文章的又一大亮点。比如虚与实,阴与阳,方与圆,空与满,复杂与单纯,沉静与喧闹,残缺与圆满,甚至想到男人与女人。这种对峙性的哲思,相生相伴相斥相衡,此起彼伏,构成万物存在的常态。其对峙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哪方高哪方低,恰恰相反,是通过反差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妥协与平衡、对立和统一。这些也可以看作此文在不同部分的一个个文眼,能起到点晴传神的作用。
写到关于方与圆,制壶的人,往往把方印镌于壶底,藏了方印,因而喝茶的人,舌与水绕,养性在品味里,逐渐也变得出入圆润。其实人生的境界大事也多可以圆融对待,从容才是茶壶之象的本意,更是茶道的根本所在。又说,就做人而言,应该做“外圆内方”的人,这样的人格是不易受损的。他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这是方与圆的对峙,这里运用到夹叙夹议的手法。方,代表一种内在的原则与坚定,圆代表一种外显的忍让与包容,外化而内不化,这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夹叙夹议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可以起到提示、过渡、总结和深化等作用,叙是铺陈,议是点染。在这里,后面的议论很好地升华印证了前面的叙述。
文中,作者还提出一个观点,壶也是需要养的,令人眼前一亮。在磨合里相依相握,可减少悲欢离合的空寂与哀叹。揭示了人与物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自然规律,并由这种规律联想到了阴阳结合,联想到身体之保养,联想到婚姻的经营,皆是人生至理,又蕴含着禅机,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而对“茶禅一味”的正名,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禅者,形而上,是哲学层面的,是意也,道也。茶者,形而下,是饮食层面的,是实,也是“引”。故“茶”是先始,“禅”则是跟随,因物而获意,顺理成章,故“茶禅一味”,才是正解。这番剖析与比较,透着禅意,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
对残缺的思考,是此文的重头戏。作者通过多个方面,对残缺美进行阐述与挖掘。秋日的残荷,这是一种残缺,但荷花虽残败了,那种抱香荷箭而不弃恰恰是大美,这种残缺,反倒具有了别样的美感。残缺美,实则也是中国人骨子里残存的一种意象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所以成为经典,形成无法言说的美,恰恰在于它的朦胧与欠缺所引发出的万千遐想。相反,一种事物过于完满,丧失了想像的空间,反倒失了意韵。比如当今整容过度的美女,比如描画太满的山水图……故而,残缺美,从种意义上来说,比完满更具有魅力。诚如余秋雨在《废墟》中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残缺美正是这样一种幻想美,一种弥补美,一种在心灵里重塑的艺术。
缺盖的壶也是一种残缺,但它开了心口,不掩饰,也是生活轻松自得的意趣,袒露示人。这哪里是在说壶,分明是在说人,倡导一种坦荡为人的胸襟与气节。作者表达了自己深邃的思想,同时带动了我们对残缺的多重思考。什么是残缺,什么是圆满?我们不禁要问,这也让我想到了作家史铁生,他的肢体是残缺的,可他的思想健全而丰满,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可他用笔抒写出生命存在的明朗与轻盈。
文中还提到“压伤了”的芦苇和“点残了”的蜡烛,这也是一种残缺,依旧是对残缺内涵的延伸与拓展,不要折断、不要吹灭是作者的态度,说的是凡事留有余地,存有一份怜悯与慈悲,显示出一种大包容、大智慧,散发着佛性的光芒,是关于普世价值的深度思考。
事实上,世间万物,不可能圆满,残缺,才是人生的常态。张爱玲曾说:生活是一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爱而不得,有得而复失,有生老病死,有苦难挫折,这些都是人生的残缺,残缺不可避免,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残缺。对此,作者自有一番见解:要做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处之而不惊;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这一组排比,很有说服力,且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增强了气势,进一步升化了主题,有醍醐灌顶之效。
这些哲性思维,令文章的主旨思想逐渐升华,如点点火光,映衬得文章煜煜生辉。正如作者所说:茶壶不会深藏万种风情,却纳了天地大观之象在其中,足够人琢磨。一壶一世界,壶中有乾坤。读到最后,你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经历了三重境界。哪三重呢?开始,我们读到的只是一盏普通的紫砂壶,是具相的实物,读着读着,发现作者写的不仅仅是壶,有壶外之意,最后,作者将笔触又收拢聚焦于壶上。这恰恰是参禅悟道的三重境界,一是见山是山,二是见山不是山,三是见山只是山。“见山是山”代表执著于表相;“见山不是山”代表怀疑与虚幻;“见山只是山”,则代表参悟后的淡定与从容。至此,作者的情趣、品格、思想,借助于这盏残壶,得以充分的表达,残壶具有的意象美,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正如残缺是万物之常态,一篇文章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谈到此文存在的缺陷,我认为,厚重有余,留白不足,可以作进一步的删减与提炼,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事例可以整合归纳,不必反复提及,有雷同重复之嫌;二是一些素材可以舍弃或压缩,比如对“湿刻、干刻和熟刻”的描述,因为与主旨关系不大,不必写得那么细致周全,一笔带过就好;三是有的地方,描述不必太全太密,解释也不必太透太满,点到为止,要留下空白和间歇,给读者以想像和思索的空间。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粗浅之见,不当不妥,敬请指正。
一盏残壶,引发无数断想,一盏残壶,成就一篇华章。此文如一杯氤氲的茶,有清香,有厚味,值得我们再三咀嚼。
附:怀才抱器原作《残壶断想》:http://www.vsread.com/article-8821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