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寻影开封犹太人之留居汴梁(散文)
偶然听说开封有犹太人后裔,遂于2017年12月27日下午去教经胡同寻找犹太人影踪。
穿过老城区的烧鸡胡同,过草市街到南教经胡同东口,南教经胡同北面约四十米是北教经胡同,两条胡同平行皆东西走向。传说犹太人祖先雅各和天使角力时扭伤脚筋,为了纪念雅各,犹太人吃肉时要挑筋扔掉,故胡同原名挑筋教胡同。民国冯玉祥主豫期间觉得挑筋教胡同不雅,改名为教经胡同。教经胡同原是开封犹太人聚集的胡同,听说现在只剩下犹太人赵家还住这里。
南教经胡同宽约四尺,长约两百五十米,顺着胡同向西,两边大多是破旧的两层小楼,夹杂着平房和低矮的砖瓦房。房子的墙壁上粉刷着水泥砂浆,有很多古老的门楼,门楼上挂着开封市不可移动文物的标牌,路南侧还有一座清真寺。北教经胡同宽四五米,光线比南教经胡同明亮很多,长约两百米,因胡同西端被开封市中医院南院堵死,转而向南,在刘家胡同口附近和南教经胡同合二为一。两条胡同灰蒙蒙中透出淡淡的浅蓝,路边的树木早就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伸向浅蓝的天空,没有一丝风,静悄悄的,恍惚穿过咫尺天涯的时光隧道,回到了旧时代。
沿南教经胡同向西经过贤人巷口,到刘家胡同口附近看到南教经胡同21号院犹太人纪念馆。纪念馆原是赵家祠堂,一座破旧的坐南朝北的院落。院落西南面有两间临街的老砖瓦房,瓦房东边是隔壁院子的一间老砖瓦房,两处瓦房间简单地垒砌两根砖柱子;柱子上方横放了几根粗大的方木,方木上再放一层砖,就成了一座简陋的门楼,没安大门。因年代久远,风吹雨淋,门柱上出现巨大的裂缝,方木也乌黑腐朽。
院子里没有住人,荒凉而静谧,泥土地面高低不平,墙根长满了野草,还落满枯叶。走进院子,迎面路东是一间低矮简陋的厨房,房顶仅覆盖几块石棉瓦,路西有座两层红砖小楼,窗户没有玻璃,木质的窗户框早已腐朽不堪,楼顶也仅仅盖几张石棉瓦。再往里走是三间老平房,房檐粉刷的白石灰乌黑而斑驳脱落,一座钢筋焊接的简易楼梯盘旋到房顶,旁边一棵光秃秃的老葡萄树爬到屋顶的葡萄架上。
屋门轻掩,门楣上方中间写着:犹太历史纪念馆。两旁有两颗蓝色大卫星图案,图案下面写着联系人赵继红和电话号码。按照上面的电话号码打过去,一位女人接了电话,问她:“要多久才能过来?”“十几分钟吧。”她说。挂了电话,站在院子里等她。大约过了二十分钟,一位妇女骑着小电动三轮车急匆匆赶来。我突然有点忐忑不安,这可是第一次见犹太人呵!她该是什么模样,仔细看她,个子不高,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围巾把脸裹得严严实实。等她取下围巾,惊讶地问她:“你怎么长得和我们一模一样?”“我们明朝开始就和汉族和其他民族通婚,当然和你们长相没啥区别了。”她有点失望地说:“才一个人来玩啊!”和她闲聊中得知她已经不住这个院子了,在东郊买了商品房,恰巧和我住在同一个小区,而且两幢楼相邻。我把二十元门票钱递给她,她推辞说:“都是邻居,不要钱。”反复谦让了几次,她才收下。
赵家老太太生了五朵金花,赵女士排行老四,因此,这三间平房和院落,属于她们姊妹五人共同家产。
“你这纪念馆怎么不锁门?”我问。她看了一眼说:“哎呀,忘了。”她推开屋门,一起进去。
房子因很久都不住人,显得更加陈旧。堂屋紧挨北墙放了一张长桌,正中放了一块匾额:“赵宅,开封犹太会堂旧址”。匾额东边还有一个匾额:“开封犹太神圣社区、欢迎参与犹太新年、住棚节、光明节、途超节”。匾额上方的墙上并排挂着两面旗帜,东边是五星红旗,西边是以色列国旗。西墙上挂满红色剪纸,有传统的喜庆图案,也有历史上的开封犹太教堂图案。东边墙上有犹太人会堂的介绍,有梳着金钱鼠尾辫的两位清朝犹太人画像照片,听赵女士讲这是祖上两位做官的赵家人。也有近代犹太人照片,还有赵家人合影。我又问她:“屋里允许拍照吗?”“本来是不允许外人拍的,不过咱们是邻居,你就拍吧。”她友好地说。她给我讲每张照片的来历,讲她们开封犹太人的历史。
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朝代,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开封)人口一百多万,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据说守卫大梁门的士兵比欧洲的君主还要富裕,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描绘了开封东南隅的繁华景象。仰慕天朝繁华,世界各地的商人云集东京汴梁,其中也有犹太人。他们翻越天山,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或者穿过马六甲海峡,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经商。因犹太人不吃猪肉,还带着蓝色礼拜帽,被误认为回民,称作:“蓝帽回回。”朝廷也知道开封有犹太人,称他们为一赐乐业人,信奉一赐乐业教。宋徽宗年间,一队来自波斯的犹太商人来到开封做生意,他们向徽宗皇帝进贡了西洋布匹,并申请定居。徽宗热情相待,赐他们十七个汉姓,并下诏: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居汴梁。沧海桑田,一些开封犹太人的姓氏慢慢消失,现在开封城里只剩下了艾姓、赵姓、石姓、金姓、和两家李姓。其中,石姓最多,有三十多家,遵守犹太人习俗也最多。然而,历史上的开封犹太人,赵家却最显赫,祖上多人做官。“这个院子旁边的几个院子都是我们祖上房产,我奶奶说我们赵家曾经在院门外放张桌子,上面摆放很多中草药,免费给生病的穷人。”她指着东隔壁的两个院落对我说:“这些以前都是赵家祖产,等到解放后,我们家的房产都被分给了穷人,只剩下这最后三间平房,就在这里开了犹太人纪念馆。”我看了看大门外,静悄悄的,不知道当年免费赠药时是不是人来人往,时光很久,却又似乎不长。
回过神,听她继续讲。1127年,宋徽宗准予犹太人请求:“恳请英明圣上,体察民情,眷顾民意,于聚居的土士子街(土街)建会堂。”并赏银一百两。不料,同年发生靖康之变,金人南下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汉人纷纷南逃,开封的犹太人却留了下来。1141年,金国为了控制经济,开始铸铜币:然而,这种铜币容易仿制,很快大量假币流入市场,造成经济瘫痪。于是,开封犹太人掌教列微五思达召集教众设计了纸币交子呈献给金帝,挽救了经济,这是世界史上最早的纸币,因设计交子有功,几年后,金世宗恩准犹太人建会堂的请求,并资助了一大笔钱。
犹太会堂于1163年建成,虽然会堂早已不存在,不过墙上的剪纸却还原了会堂的模样。会堂为中国古典庙宇式建筑,坐西朝东,西依土街东至草市街,分前后四进院落。东大门两边是围墙,进入大门,是牌坊,穿过牌坊是三间堂屋,堂屋后墙有三个门,堂屋两边连接围墙,围墙上各有一个门,东西各有一排厢房。这样的院落有前后三个。最后的院落是会堂大殿,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犹太流散博物馆中的开封犹太会堂模型还原了大殿的原貌:大殿有前后两幢,前面的大殿正面面阔三间,侧面面阔三间,不过侧面最东面一间为带柱子的走廊,四面各环绕四根柱子,为两层正方形歇山式殿堂,飞檐翘角。后面的大殿为正、侧面都面阔三间的歇山式殿堂。殿堂柱子间由隔扇门窗连接,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喜庆图案,门窗和柱子颜色浅红,大殿屋顶覆盖草绿色和黄色琉璃瓦,和回族清真寺很相似。会堂的名字最初是:“一赐乐业教清真寺”。1512年重修会堂时为了避免和回民清真寺混淆,改名为:“尊崇道经寺”。1673年重建会堂时,为了不和道教混淆,又叫回“清真寺”。
最初的六百多年间,他们一直保持着犹太人习俗,守安息日,守禁食,守割礼,不吃猪肉,每天三次到会堂祷告。然而,从明朝开始,开封犹太人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犹太人也和汉族、回族开始通婚,相貌也逐渐一样。比如赵女士的父亲是犹太人,母亲就是汉人,奶奶也是汉人。
开封犹太人经过几百年繁衍,明朝时慢慢达到鼎盛,约五百户,四千多人。然而,一场灭顶之灾也在悄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