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碛口印象(散文) ——山西碛口游记
在晋西吕梁的黄河边上,有一座古镇,名曰碛口。
碛,在当地指黄河因地形起伏而形成的激流浅滩。古时候,黄河流经碛口后,落差骤然增大,水急浪高,暗礁丛生,船筏难以通行,来往的客商只能在此停泊,货物改由陆路运输。因此,碛口成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明清时期,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碛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为解决八路军、解放军的物资配送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毛主席率部东渡黄河,夜宿碛口寨子山村,目前还完整的保存了“毛主席东渡路居处纪念碑”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路居处革命遗址。
碛口是有古韵的。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主街道顺着卧虎山,沿着湫水河,逆黄河北上,曲曲折折,两百米的街道竟神奇的转了十八道弯。民居多为明清风格,随山势起伏,星罗棋布,风骨奇峻,气势雄浑。黑龙庙俯瞰黄河,居高临下,威严不凡。形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
清晨,凉风习习,白云悠闲,一座小塔倒映水中。鱼虾戏水,鸟虫飞跳,时有山鸡鸣于涧中。傍晚,夕阳西下,落日余晖将天空映的通红,湫水河笼罩在迷人的山色中。水光潋滟,山色空濛,如诗如画,如醉如歌。夜深了,劳累了一天的居民和游客陆续散去,喧嚣的街道也渐入梦乡。屋檐下的红色纱灯将古镇的夜照耀的安谧祥和。躺在宽阔的窑洞里,感受着不一样的风情,睡意来袭,闭上眼,来一场与远古客商的约会。
李家山村是碛口镇南的一个古村落。典型的黄土地貌、深邃的高山峡谷,将这个小村与外界隔绝,厚重的黄土滤掉了尘世的喧嚣,平静的河水涤荡着烦躁的心灵。漫步村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凉爽的山风,心静了,气顺了,连大脑都得到了大自然的过滤,一股“留得清气满乾坤”的豪情油然而生。
小村主体建筑以明清时期的窑洞为主,依约七十度的山坡而建,从山底到山顶,叠置十一层,一气呵成,形成了气势磅礴的立体村落。雷雨过后,一束耶稣光柔和的射向村子的角角落落,似一双神奇的大手,膜拜着她虔诚的子民。
从古渡口沿湫水河上行,约两华里,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小村庄,因处于湫水河转弯处,故称西湾村。村落选址讲究,座西朝东,背山望水。村墙威严,高耸入云,形成城堡式空间。院落之间错落有致,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筑物的砖雕、木雕、石雕独具匠心,做工精细,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从碛口溯黄河北上约二十公里,是著名的水蚀浮雕景区。水蚀浮雕,顾名思义,是由黄河水经亿万年的风吹水浸,将两岸岩石冲刷成各式各样的类似浮雕似的“壁画”。乘船远眺,一幅幅天然“壁画”悬于两岸,绵延数十里,或气势恢宏、或含蓄婉约,极具水墨写意抽象意味。其艺术风格远非人力所能为也。
历史的辉煌,造就了灿烂的文化。涉足碛口,犹如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古风古韵的人文建筑,鬼斧神工的天然浮雕,以及浓郁宽厚的黄河风情,无不透露着纯朴和率真。那石板路、那高圪台,那精美的雕刻,一切都那么的厚重、深沉,绵远而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