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大自然如书(随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两句里的“有时”一词,谓“如愿之时”。万物有时即万物生长有一定的规律。
《万物有时》本书一共分为草木春秋、虫鱼鸟兽以及故里杂忆三个部分,分别写了植物、动物以及人事物,这便组成了“万物”。
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就连常见的植物,也是十分有趣的。从葡萄的来历谈到葡萄的种植,原来葡萄是一年四季都要打理的。从二月到十一月都是葡萄的生长季,其他两个月葡萄沉睡着。葡萄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就连喝水也那么有力量“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真是十分有趣。你的脑海里大概浮现了这样一幅可爱的葡萄生长图,好想去种一棵葡萄来观赏。在住宿的地方,一颗煤球竟然里长出了一颗芋头。这几片嫩叶给了汪老生活的勇气。汪先生不是单纯的描写万物,而是将我们的眼光,从世俗,枯燥无味拉回到万物本真,在生活的点滴处,感受那份简单的趣味和美好。觉得万物有时的纯粹,爽心优美极了。
初读《万物有时》正如走进诗经,那里的万物有心有意。第一篇《花园》,童年时代家里的小花园是汪曾祺一生的精神故园,一朵花开的姿态、一只蟋蟀或者蜻蜓……常常使他惊奇感动。他将这些花草的气息、虫鸣鸟唱的旋律付诸笔端,这些文字也似乎散发着花草的清香。“草花随日见,鱼鸟略似真”,这正是汪曾祺送给人间的“小温”。
汪曾祺先生看世间万物,带着的是欣赏玩味的心情,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触,不似黛玉葬花那般自怜自艾,而是有种超然物外的洒脱和肆意感受世界的快乐。用他自己的话说:“如同沐浴一回月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活着,走着,看着,欣喜着,却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情。”他是以何等大气的心态来这世间走一遭的?汪曾祺笔下的虫鱼鸟兽,有麻雀,猴子,蝈蝈,蝉,蜻蜓,还有刀螂。作者也提到了,问什么要写这些昆虫呢?他答说:只是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处。的确,别说现在的孩子,就算是大人,也未必对自然感兴趣了。真正的大作家,是心怀天下,感恩自然的。很喜欢汪曾祺的这种淡雅性子,不为别的,只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活是一种态度,就像汪曾祺先生这样,简单就好。生活中处处是乐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一草一木,一鸟一鱼,皆是美好。从草花中感悟生活,从鸟兽虫鸟中洞察生命本质,从自然中自得欢喜,从此刻回望过往,逝去的时光,浅淡的感伤,更多还是迎接希望的欢喜。草花欢喜,虫鸟欢喜,人亦欢喜。
汪曾祺先生观察万物极其细致,他捉到一个蟋蟀,欢喜得说到“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若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这尝试我不知道,孩子只有走进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课堂,生活有趣味。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可是童年的他玩得开心,有的蝉不会叫,称之为哑巴,捉到哑巴也有一种玩法。用两个马齿苋的辫子套起它的眼睛,一放手,哑巴就一直向上飞,决不偏斜转弯,感觉飞进了航模组。
写作需要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读着他的文章,感觉回到了童年,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为了这个警告,鸟儿照例就不来,我有时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一次次感觉常识也是重要的知识,学习的课堂不仅仅在教室里,值得我们反思。
喜欢这本书,被老先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深深震撼着,即便人生遇到了不如意,也能在不如意中学习,保持初心。老先生在书中写道:“现代化、高速度以后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想起那些大树,我就觉得安心了。现代化之后的北京,还会是北京。”读着令人心头一暖,每个人都应当如此,感恩生活,敬畏生命,爱惜身边的一草一木。阅读大自然,是一种最爽心的慰籍,读懂万物,也就轻松读懂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