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郝玲君老师的教育(随笔)
教育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教育是“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教育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教育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教育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教育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教育是“月影移墙”……
郝玲君老师的教育从哪里来?
01
江南,烟雨中,小桥流水人家,深巷青石篷船,还有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十三世纪末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站在这片美丽而又有文化的土地上,赞叹杭州是“世界最名贵的富丽之城”。
南宋大诗人范成大赞颂这块宝地为“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今天,在去往杭州研学的路上,我不禁心潮澎湃,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仰望星空,给我高度和视野。
北大燕园之行,我看到了全国最高学府中老师们的风采。犹记得,张辛老师讲授的《孔子与国学的基本精神》的讲座,搭建“道、礼、和”三大体系,解读孔子,解读国学精神,剖析我们文化的基因密码,帮助我们树立“君子不器”的人生信仰。怀有赤子情怀的程郁缀老师,一支笔,无讲稿,无课件,全部的诗句脱口而出,全部数据信手拈来,都在他的记忆中,他的学问库中。中国国防大学马骏老师的讲座就是艺术和政治的完美结合,说到极致之处,节奏铿锵,有哼唱之感,宛如评书大家地表演。那一个个大师,让我们看到了为师者应该拥有的渊博、厚重的样子,为我们开阔了视野。望洋兴叹,方知自身的浅薄和渺小。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身边巨人,给我领航和榜样。
南京学习,我看到了教育高地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如何做名师,埋头苦学,埋头苦干,著作等身?犹记得,严华银教授讲述互联网时代教师发展的方向,互联网、电脑、云平台的时代,如何做教育,未来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王高老师传授给我们教师成长的六字经,“求”让理想变为现实,“读”用阅读浸润自己的生命,“思”认清学科本质,“研”思考、梳理、记录,“写”用写作凝聚人生的价值,“创”凝练自己的教学风格。杨志成老师的讲课,让我明白了一节好课的标准,要有高站位,明白什么是学生携带一生的能量;眼中要有学生,让孩子问问题,对话中启发提升他们,才是教学之道。这一个个名师,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风范、风采,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也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其实,我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拒绝平庸的人生,所有的坚持都会成为奇迹。
看今朝吾辈风采
我在语文之路上摸索前行,学习朗读,读书充电,不断每天记录自己的语文生活,只为自己能够遇到更美的自己。
马云在几个场合说过,杭州师范大学在他心里是全球最好的大学,没有之一。
我心向往之,久矣!
我期待杭州师范大学的一周学习,能让我濡染这里的书卷气,为我的成长之路增添新的内容,进一步让我在专业上的宽度、深度、高度都有所精进。
杭州师范大学的校训“勤慎诚恕,博雅精进”,非常喜欢。
摩拳擦掌。杭州,我来了!
脚踏实地:开始思考,读书,研究课,开始语文生活,课堂生活。朗读。写作。读书还不够。读:朗读、读书;写,写字,写文。
练:练身,练讲。
它精致宁静,温文尔雅,如同西湖水那样浑然天成。它大气开放、自强不息,如同钱塘乐奔赴。
02
一个老师垂垂老矣,即将离开人世。
一位学生毕业多年,功成名就,但是他不开心不幸福。因为他不能和自己的心灵和平相处。
他来看老师,每周二都拿出时间来看老师。老师借由这星期二的课,和这个学生谈论爱、家庭、工作、年老、宽恕、死亡等问题。
最后一节课来临,即将讲完,老师说的最后一句话是:“14堂课,我终于让你哭了。”老师终于松了口气,放心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是一部话剧《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老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和人生智慧,帮助自己的学生,探索生命智慧。
不要做电冰箱,要活得精彩鲜活。
上面话剧中,毕业多年的学生,表层外象光环无数,成就无数。但是内心深处早就活成了一台冰箱而浑然不自知。
我们每一人,都要从单纯的孩童,一点点认知这个世界,被社会化,被复杂化,被制度化,被公式化,逐渐走入成人社会。刚开始,很开心,自己能做自己的主,自己能花自己赚的钱,自己能在这个世界遨游,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我们会慢慢地追求权力,渴求金钱……但是,这一切,会让我们迷失在世界的尽头。对着镜子,请你看一看自我的形象,你的脸上有笑容吗?冷漠、自私让我们失去了微笑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好像越来越坚强,硬朗,实际上我们丢失了一些做人的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单纯、有爱,温暖和柔软的内心。而话剧等艺术,能让我们扔掉这一路背上的负荷,拥有最初的温暖和柔软。
不要压抑自然性,管理和安抚就好。
我们从小被要求这个,要求那个,逐步社会性越来越高。你会斯文地吃饭,优雅地行走,但是这些都是社会性打造出来的一个你,让我们戴在脸上的各种面具日增。
学生在排练萨特《死无葬身之地》,一个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发现真实的自我——还有蛮性的自我。蛮性属于自然性,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剪掉这个,只能管理和安抚就好。如果我们的男生中,多一些蛮性的孩子,那么,今天会少一些男孩子象女孩子一般阴柔,很娘之类的
怪现象。如果我们的女生,多一些柔媚,那么就会少一些女汉子,甚至在工作场的女强人的怪现象。我们在适当的时机,提倡一些自然性,才可以让我们保持生命的完整性。上天在造我们的时候,就是有高低音,变换起伏,精彩纷呈。但是随着现代坏进程,越来愈多的是高低音没有了,都是平调,那我们的人生多么单调、枯燥。那样的状况下,人还是人吗?
一头中长卷发,留着不短的胡须,白衬衫,浅灰色的时装西服,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这就是今天给我们带来一节超级好听讲座的黄岳杰教授。
光看其外表,我们觉得他肯定是学艺术的教授,因为他文艺范儿十足。
看讲座题目《戏剧的力量——教育戏剧的育人价值》,又觉得这好像是中文系教授应该讲授的题目。但戏剧和育人,这两个词汇搭配得异常少见。
一场讲座,一个外表和专业不太统一的人,一个讲座题目有些陌生化搭配的人,让我们充满期待。
03
一位神童,15岁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杭州十四中的传奇人物。18岁大学毕业,就做了教师。既然是神童,当然要做数学教师。他在数学的王国中,一路开疆拓土,各种题目在他的大脑中成为了好玩的游戏。他也一路做了数学特级教师,浙师大硕士生导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神奇的牛人!
在烟雨的江南,在江南的烟雨中,我非常荣幸坐在最美的杭州高级中学,聆听这位传奇人物马茂年老师的《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反思》讲座。整个讲座,从工作室的概况、案例撰写、专题资源、年度考核、后期规划、线下活动、回顾反思,思路清晰,既有高大上的理论研究,又有接地气实践经验。我在他讲座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他的案例、他的故事、他的语言点燃,对一个教师成长为一个全国知名牛教师有了新的思考。
成为全国知名的牛教师,必须勤奋磨砺。今天,马老师讲的第一句话:他写了5800多篇文章,出了600本书。这两个天文数字,让我们震惊得张大了嘴,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他18岁上班,今年55岁,工作已经37年我算了一下,平均每年写文章157篇,平均每年出书16篇。这是一个机器人?这是一个人,一个牛人,一个牛教师。惊人的数据,让我们看到的是勤奋刻苦,就如马老师所说,他在别人都不写文章的时候,早就开始写文章;在他别人都不开名师工作室的时候,早就开始主题研讨,辐射全国。如果你不跟自己较劲,那就等待和别人一样平庸。他说:“写文章就是文字的‘排列组合’。”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这是我手写我口的高境界。好玩有趣,是他一路写到今天的最大动力。
成为全国知名的牛教师,必须摸爬滚打。做马老师的徒弟成长非常快,因为他非常严苛。他给自己的徒弟教师开列的任务单:做100份全国试卷题和1000套月考试卷题,看100个全国说课大赛的录像和100个全国大赛一等奖录像课。有这些内容作为积累,能没有高度吗?教学设计基本功,教学实施基本功,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教学技能基本功,教学评价与教学研究基本功:这是他要给徒弟进行的执教能力培训。他让自己的徒弟来听自己的课,在离上课五分钟时,把徒弟请上来,把课堂交给他来上;徒弟要参加全国赛课,叫他这个老师来听课,他把徒弟赶下台,自己来上示范课。你的课,我上;我的课,你上:多么神奇的交流切磋方式。有这样用心交给你真本事的老师,三番五次下来,徒弟能不提高吗?幸甚!
成为全国知名的牛教师,必须科研学习。我们要学习确立课题,公布任务,资料搜集,课题讨论,成果发布等等,让自己具备基本科研能力。每一次学习,每一次听课,都要给自己布置任务,自己评课,自己写反思,自己对自己要求高,才会有真的提高。每一次听大学教授的讲座,要善于学习各种理论,为我所用。他是一位智者,有心人,在自己完备积淀的基础上,他善于对各种资源信息进行加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甚至在微信群、QQ群,他都能找到自己可以吸纳的营养。
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教育名言说的就是马茂年老师——一位有大智慧,有大取舍,有大追求的教师。
04
读郝玲君老师的《高中语文教育微革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同自己生活、感情与心灵相照应的过程。读书,就应如此,方能达到其教育、净化的目的。
在书中,作者首先告诉我们,“优秀教学不应该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恰恰忽略了这点。前几天,我看到一幅漫画:一个教师,将自己的学生一个个放进车床内,铸造出的学生个个一模一样。这是讽刺,也是实情,更是教育的悲哀。平日,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人夸赞哪位老师课讲得好,总会说:“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答了出来。”“异口同声”不值得我们称赞,相反,应值得我们反思。教育,就是要教出个性卓然的不同的人,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生机勃勃、纷繁多彩。如果学生们一个个行事、考虑问题、表达看法甚至生活习惯都一模一样,如砖模子里倒出来的,社会的和谐、祖国的兴盛、未来的发展,就会成为一个个五彩的肥皂泡。
教师,不应只讲技术,而应讲艺术。对待每一个学生,首先,应把他当人,应让他自由地、充满阳光地向前向上发展。我们,仅仅是引导,以我们心中的完美和优秀来引导他们,而不是加上种种束缚来约束他们。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种用感情默默浇灌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如花儿一样,含苞怒放,色彩斑斓。
其次,作者认为,优秀教师的核心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讲的是榜样的力量,尤其时下,社会道德水平每况愈下,教师的品质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一万遍,不如自己做一遍。一个品德低下的教师,无论他技术怎样纯熟,我想,他也不会把学生教好。因为,学生在时时模仿着他的行为。相反,一个好的教师,不需要繁多的话语,只要一个个动作示范,自会带动着一批学生。过去所说的“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干部”,其理也是如此。
再次,作者强调了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特点,“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做深层次的交流”,也就是我们说的,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孩子,他们有思想,有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和他们进行感情交流,时刻地关心着他们。郑渊洁在回忆自己小时候时说,自己最感谢的是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一次,他的一篇作文写得好,这个教师对他进行了鼓励,并推荐到校报上。他说,从此,他心中有一个想法,他的文章写得好,一定能写出成绩。正是这个想法,促使他成了童话作家。
漫步郝老师的课堂,我默默地感应着。我觉得,她的“回归”理念,在实践案例的诠释中形成了扎根理论:回到大众、回到根本、回到个体、回到内心的主体教育策略,成为一线教师、学生乃至家长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成长方法。
此书开卷有益。书中说,“提速!提速!提速!我们的教育,似乎就像被一根力大无比的鞭子抽打的陀螺,一旦转起来,就慢不下来了。郝玲君老师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原因何在?这一切在于我们的功利性太强大。怎么办?作为河北省名师、骨干教师,郝老师根植课堂,进行高中语文教育微革命:要从教师的高速教学回到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有着几千年教育史的我们来说,课堂教学微革命并不陌生。关键是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却并没有这样做——理论与实践相背离,才是我们在新课改下所应真正注意到的。好在,郝老师提醒了我们。
说到底,教育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爱,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