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晓荷】教授舅舅寄钱来(小说)

编辑推荐 【晓荷】教授舅舅寄钱来(小说)


作者:军旅作家18 探花,12411.4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016发表时间:2019-07-30 09:34:30


   承承母亲终于找到了在海外的哥哥,那是一位已经当教授的成功人士。二十多年前就没有音讯了,兵荒马乱不知道是死是活,现在两岸可以通信了,承承母亲就找到了大哥的同学家,于是就联系到了大哥。邮寄了全家的照片,大哥就邮寄来6万日元。承承母亲很高兴,大哥在外多年,终于有消息了,而且还邮寄来这么多钱,家里的姊妹四个,一人分一万五千元,大家就都是“万元户”了。
   但是邮寄来的钱,等拿到手才发现只能换咱们的人民币几百元,姊妹四人每家只能买一辆自行车的。于是就有一些失望了。
   有的人还不知道承承的大舅邮寄回来的钱根本就不够当“万元户”的,于是上门来借钱的人,就登场了。这是承承的小学同学大成。说的是小学同学,大成是从二年级开始和承承同班同学的,这时候大成已经是班里的年龄最大的学生了,他留级三次,学习仍然不太好,老师把他安排在最后一排。
   大成比承承大四岁,这一次登门找承承的目的是借钱,为自己找对象做准备的。
   “承承,你有一个在台湾的舅舅,真是有福气呀。你记得在学校我帮助你打架的时候,被老师批评吗?”
   “当然记得。那一个人欺负我,打我了,我打不过他,我生气了就哭了。你真够朋友,听说我被欺负了,你问了几句,一拳就把那家伙打翻在地了。好几个同学说我交了一个好朋友,今后谁也不敢欺负我了。”承承很开心的说。
   “老师批评我了,还告诉我父亲说了,坚决不想让我在学校上学了,想开除我这一个调皮捣蛋的人。我的父亲、爷爷都给老师赔不是,最后还同意老师打我,才让我继续上学的。”
   “你够朋友,你今后有什么需要我的地方,尽管开口吧。我一定帮助你的。”承承来了仗义脾气。
   “好的。我比你大四岁,家里穷,找对象需要盖房子,盖房子没有钱不行呀。你在台湾的大舅,就是我的大舅。现在你先借给我一千元钱吧。我盖房子急着用钱,找对象今后结婚了,夫妻两个努力干活挣钱一定还你的。你是咱们村的第一个万元户,我借你一千元不多吧?”
   “你大成是来看笑话的吧?好几个媒婆都知道了,我家不是万元户了。他大舅邮寄来六万元,不是中国的钱,是日本的钱。换成咱们的钱,才拿回来400多元钱,我们姊妹四个,买四辆自行车还不够呀。你张口借一千元,这四百元全给你还不够的,谁再借六百元给我,才能凑够一千元呀。”承承母亲十分生气的说了情况。
   大成还不相信,看着承承问:“是真的吗?六万元换四百元?”
   “是真的。我借给你一千日元吧。一千日元,才能换几块钱咱们的人民币。”承承无奈的看着大成,加重了语气说:
   “我借给你10块钱的人民币吧。”
   “10块钱,我就不借了。”大成半信半疑的摇了摇头。
   “不借钱,正好。你大成现在不上学了,能挣钱了。我家承承还在上学,不挣钱。借钱给你,也不是他自己挣的钱,是他父亲的钱。”承承母亲马上说出自己的观点。
   大成是承承的铁哥们儿,但是哥们开口借钱,就出现这一个麻烦了。大成看着承承的诚恳态度,就相信了。相信了,结果就有一个影响。大成出门就说了承承在台湾的大舅,的确邮寄来6万元,但是不是人民币,是日元,换成咱们的人民币就少了,才400元。所以,好兄弟不借钱,是不能有意见的。
   这一个宣传作用,全村的人,以及周边的村里人,知道的人就更多了。一向老实不多说话的承承的父亲,听到了这样的话,也表态了。他回到家就和承承的母亲说了:
   “再不要说你大哥在台湾的事情了。现在全村的人,都知道了,开始听说是六万元,都来给承承提亲,现在知道才几百块钱,就说承承的大舅,真是会开玩笑。今后就不要吹牛了吧。”
   承承母亲一听就不高兴了,说:“人家的大哥,在台湾回家来,拿了很多的钱,两个兄弟,一人一万元,小妹子给了一万三千元的。他们是同学,工资一样多,都是大学教授,我大哥给家邮寄三万三千元也说得过去的。邮寄三万三千元,平分一下,我也应该分八千多元吧?这不是第二封信又写了叫他多邮寄钱吗?我的承承结婚,就依靠他这一个在台湾的大舅呢。不邮寄钱,他自己就不好意思了。你就等着吧。”
   “好,等着看吧。邮寄来钱,给儿子盖好新房子了,再说吧。别先吹牛在前边,来家里的媒婆,就在看笑话呢。”
   “我怕她们看笑话?我才不怕呢。现在咱们分了六亩多地,你的身体不好,干不动重活,我一个妇女,累死累活也干不成什么活的。承承才初中,两个姑娘才上小学,我容易吗?你要是有本事,你要是身体好,我就不找台湾的大哥了。”承承母亲说起自己的委屈,就想流泪了。
   这时承承回家正好听到了这样的话,就说:“我马上就毕业了,考高中,估计是考不上的。我回家干活,地里的农活,我也干得好。”
   “能上高中,就继续上学。”承承父亲马上说出自己的想法。
   “能上学,就上学,不能上学到地里干活,也死不了人。全国都分田单干了,就是看看谁有本事呢。承承不是受罪的命,找到他大舅,就是要依靠有本事的大舅,这一次看看邮寄多少钱来。承承把信邮寄走几天了?”母亲问承承。
   “才十五天时间,等着吧。几千里地,邮寄信要几个月时间,大舅看到信,再邮寄钱,估计也得半年吧。”
   “上一次是多少时间?叫你大舅的同学带走了照片,没有半年时间吧?”
   “那一次带走照片,人家坐飞机,快得很,邮寄信回来三个多月,邮寄钱来,一个月多,总共四个多月时间。等着吧,不要着急了。”承承劝着母亲。
   承承初中毕业真的没有考上高中,全学校的初中生只有八个学生考上高中了,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就有五十多人。
   承承母亲说:“承承平时学习不错,考不上高中的学生有五十多人,比一比心里也踏实了。”
   几天之后,有人说,承承说了,有的题他会做,就是不做,他心里的想法就是不想考上高中的,因为父亲身体不好,他就是要回家在自家责任田里帮助父母亲干活的。
   有人不相信,就问了承承的母亲。承承母亲回家问了承承,承承说“是呀,我就是不想考上高中的。上高中有什么意思?你看看那几个上高中的人,书呆子,将来和我比一比,看看谁有本事?”
   承承母亲就高兴了,说:承承知道帮助父母亲在责任田干活,真懂事,将来就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当然,承承的老师说了情况:按照承承的成绩,他真的是考不上高中的。要是他真不想去上高中,就不应该去参加考试的,不去考试,还节省报名费呀。
   考上高中的几个同学,听了老师的话,就说了自己的看法:“承承的大舅在台湾,邮寄来六万元的,根本就不在乎那几块钱的报名费呀。”
   于是大家就又一次议论起承承大舅是不是第二次邮寄来钱了,到底是多少钱?
   正当大家议论的时候,承承的大舅真的第二次邮寄钱来了。信上说:邮寄四千美元吧。这到底能换成人民币多少钱?大家说法不一。有的说:六万日元,换成人民币才四百元,四千美元,换成人民币换五百多元?
   有的说:估计换人民币一万多元的。有的说:换人民币八万元的。
   承承母亲也问了几个人,那一个大哥的同学不是回家给钱了吗?他的弟弟,就说了“一美元可以换八元人民币,四千美元就可以换三万两千元人民币的。”
   承承母亲又一次高兴了,回到家就告诉承承的父亲说:
   “我开始想大哥邮寄来三万三千元,这一次大哥邮寄来的四千美元,正好能换成人民币三万两千元,加上先邮寄来的四百元,不到三万三千元,也才少六百元。说不定下一次大哥回来,就带着几万元来到家了。你就等着吧。”
   高中开学了,那几个考上高中的学生进高中的时候,承承的大舅邮寄来的四千美元就来到了。一来到邮局,换成人民币,真是三万多元的。
   承承母亲说:“这一次承承真是万元户了。”
   承承早已买了自行车,这一次他骑着自行车,带着母亲在周边几十里地的村庄看,目的是看谁家的房子漂亮,就照着好房子样子盖新房了。
   于是许多媒婆又一次为承承物色对象了,承承母亲又一次开心了,她说:“承承的对象,一定要选一个好的,房子一定要盖好的,方圆三十里的村,都看遍了,就是要超过他们万元户的好房子的。”
   于是,许多的笑脸,许多的恭维话,就让承承家充满了欢声笑语。
   有了钱,就是好办事的。承承的两个舅舅一个姨都来到他家,帮助承承盖新房子的。拉土垫地基,忙活了五天,九层地基,即使是发大水,也是房子很高,房子里进不去水。建房子买了五间房子的蓝砖,一砖到顶,不像其他人没有那么多钱买砖,窗户台以上,就不用砖了。大梁买来了三架,檩条买来了又大又直的十五根,门和窗户又大又好,外边都是有钢筋棍保险的,瓦房很高,院墙很高也是全部用蓝砖建好的,临街房虽说是陪房,也是蓝砖,很是气派。
   承承母亲买了新衣服自己穿了在大街走几圈,也是洋洋自得。承承和两个妹妹也是新衣服新鞋子,走路的姿势就是和过去不一样了。据说承承的母亲为他父亲也买来了新衣服新鞋子,承承父亲不穿,说等着过春节再穿的。
   “人靠衣服马靠鞍”,承承家里的新气象,就证明了一个事实,本村第一个“万元户”已经产生了。
   据媒婆们的宣传,承承的女朋友已经有八个了,这八个女青年都是要长相有长相,要嫁妆有嫁妆,人才是一表人才,家庭是富贵不缺钱的,就是条件最差的女青年和承承结婚了,也是本村第一家庭,十里八村的也没有几户超过承承的。
   大成这时已经结婚了,因为家里没有多少钱,找对象的条件也是很一般,听说了承承的事情,就感慨地说:“承承真是多亏有一个好舅舅,要是我有一个在台湾的舅舅,那是怎么样的情况呀。”
   于是,许多人就笑了。是呀,台湾的舅舅,不是谁想有,就会有的。大家看着周边的村庄,听说那里有了在台湾的人,就羡慕人家从台湾邮寄来的钱。一位老师说:
   “老蒋逃跑的时候,把咱们银行的黄金、白银、宝贝都用飞机拉到台湾了,去台湾的老兵、青年学生都是发了不少钱的,他们工资高了,想回来认亲,给家里的兄弟姊妹几万元也是应该的。”
   有人说这一位老师,原来是右派,懂得多。所以,承承听说了,就想再多向舅舅要几万元钱。他找到了老师,老师就说:
   “我帮助你写信,把你家里穷写清楚了,舅舅才能可怜你,才能多邮寄钱来的。我帮助好好写一下吧。你要感谢我呀。”
   承承很高兴,当晚就请老师到大酒店吃了一次。承承母亲说:“承承要多向老师学习,老师帮助写信,教书先生很不容易,写一次信,最少也要给100元。”
   承承真的拿出来100元给了老师,老师客气了一下,还是收下了。
   老师的工资还没有100元,写一封信就得到了100元,这一个消息就让很多的人高兴地议论了很长时间的。

共 42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说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当时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以承承在台湾教书的舅舅两次寄钱为线索,串连了故事情节。一次寄的是日元,一次寄的是美元。外币和人民币兑换有比率,日元和美元不一样,这样,两次寄来的钱兑换的人民币差额很大,而村民因为无知闹出了一些误解和笑话。在那个时代,万元户在人们的眼里是了不起的,受到人们羡慕和敬仰,因此,承承舅舅第一次寄来日元后,好友大成前来借钱,结果空手而返;第二次寄来美元后,媒婆登门攀亲,预示着承承有个美好的未来。笔者也是那个年代的,对此深有感触。“攀富”是农村人普遍的心理,也间接说明人们对物质条件的美好追求,这与趋炎附势当区别开来。 小说以对话为主,推动情节发展。承承及其母亲性格鲜明。特别是承承的母亲,在农村比较普遍。她比较现实,大哥寄钱少就不高兴,寄钱多就兴高采烈。她看重的是大哥能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好处,而不是那份亲情,这令人感慨和深思。改革开放后,大陆和台湾认亲,在当时是个敏感而热闹的话题。大陆的老百姓认为台湾人有钱,能有台湾亲戚,常常引以为荣。可几十年的阻隔和不相往来,亲情正在疏远。小说反映了这种现象,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感。同时,也批判了像承承母亲一类人的思想,自己不想去创造财富,而去依赖别人。 小说对话精彩,语言活泼,情节安排巧妙合理,是一篇精彩的佳作。予以推荐。感谢文友精彩分享和辛勤创作,问安。【编辑:高令亚 】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高令亚        2019-07-30 09:53:53
  小说现实感和历史感强,人物刻画性格鲜明,对话精彩。小说的主题明确,对“盼富”予以同情,对“攀富”予以批判,同时,批评了社会以“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以及对亲情的理解。感谢文友精彩奉献,欢迎继续关注和投稿。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太累。
回复1 楼        文友:军旅作家18        2019-07-30 20:01:56
  谢谢这么长的编者按。我们是同龄人,理解同龄人的话题。祝福老师创作愉快,工作顺利。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