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小佛庙记(随笔)
佛俗相对,自古如此。佛非俗人,历来如彼。佛,若按拆字法,为人不是或不是人是也。佛,乃俗人绝尘遁世,入山修得正果者也。观音大慈大悲,佛祖法力无边。一提到佛,心必生神奇之感,敬重之情。
某地非闹市,也不算辟远;其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岗岭四合,唯东北角有一缺口,缺口只一水泥硬化小道通于其间,实乃世外桃园,休闲养生之地,小盆地中心凸起一馒头小山,有一独小庙坐落山巅,迎风而立。
据云,小庙系一参加过某战役八十岁退伍老兵所建所居,并自任住持;其道行颇深,已然成佛,早割断了俗世情缘,视家人若草芥,视金钱若粪土;不求名,不求利,只求普度众生度完余生。
小庙虽小,却香火旺盛,游人隔三差五,慕名而至。都说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都晓大隐隐于市朝,小隐隐于山林。大隐者虽身处闹市,也能学会孤独,安于孤独,乐于孤独,善于孤独,并一心修行布道,乐善好施。小隐者即使借佛隐居山林自增粉饰,也会名利熏心,见缝插针,以求重利浮名,欺世攫财。
余是以不免疑云密布,顿生不查勘个究竟,便不能释怀之心。遂故抽空前往,踏看虚实。小庙实小,只一庙一浮屠是也;浮屠即那传得神之又神的耄耋老人,余劣根甚深,实看不出其有仙风道骨。小庙虽小,却三教合一,共处一室;其道儒略微,偏重于佛;各种奖状证书,处于显眼核心位置;且装了玻璃大镜框,高高悬于不太洁白的墙壁之上。庙门右侧请香台,堆满各类祭祀用品,谢绝自带香烛黄纸告示牌,赫然威然贴乎墙上,强势注入游客双眼;左侧功德箱内,隐隐而见钱币无数,挤挤挨挨,摩肩搭背,争相成拜神跪伏之状。游客进庙,住持眯眼相迎,老眼直觑信男善女钱口袋;游客离庙,住持必拍游客肩膀,神秘道声:放下名利,珍重生命,欢迎下次再来。还有一句,不甚清楚,余疑为欢迎下次再来送钱云尔。唉,修佛在于自度度人,修道在于清静无为,修儒在于家国情怀;三教似乎都与荣华富贵,有点格格不入,快似水火。
余未游听之,生三分愁郁;听而游之,又生愁郁七分;红尘佛门,都是覊绊;老牛反刍,九曲回肠,则已满十满载满腹愁郁,再也不能释怀。耶稣博爱,佛陀慈悲,进山居林,修行布道,虽不求身若槁木,情若止水,心若死灰,也不应假浮屠之衣,盗名收利,大肆聚敛钱财。
浮屠佛语,胡语糊涂。昼游夜归,我心悲伤,虽短短几个小时,已然记不起庙名,记不清庙名。我心闷闷,众人昭昭;佛门俗世,都已浮躁,也无需记清庙名,记起庙名。
游罢而归,黑暗袭来,孤灯之下,失眠于一夜风雨,相伴于几页胡话,乃慨然而叹:还是书不欺余,还是闭门谢客,离群索居,以书为伴,自得其乐,方为上上。
佛者浮也,俗者浮也,浮屠者糊涂也,遂冠以小佛庙之名,并记下点滴,发夫为文,题之《小佛庙记》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