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生活有诗有远方(随笔)
2019年7月31日,七月安生,七月并不安生,七月的生活中需要诗意和远方。作为一名老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况且,我还有自己的孩子要教育,于是,我和孩子又一次踏上了学习充电的道路。
这一次,我参加的是张永军名师工作室的统编教材作文教学公益研讨会。因为钱的关系,我喜欢参加这一类公益活动,自己花钱充实自己,一路心中也是百般滋味。感谢藁城的张永军老师、梁月丛老师、檀永老师,感谢他们给予的这一次学习的机会。
这一次,我是一个聆听者和学习者,带着孩子来学习,希望这一次出行对孩子也是一种历练。
这一路走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火车晚点,我的计划被打乱,本来计划早一点抵达藁城区,孩子喜欢的是藁城宫灯博物馆和恐龙园。但是,算一算时间,宫灯博物馆是不可能去了。我们乘坐516路客车抵达藁城区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了。稍事休息和就餐后,迎来今晚首场讲座。
藁城区实验学校的大礼堂好热,将近二百多人就座,所有人挥汗如雨。主讲老师杨会建,曾在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任教13年,后离开体制潜心研究从小学到高三的作文教学,追求教学的实效和高效,从而为学生减负。他的讲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作文创意的,一部分是和老师们互动问答。杨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最后他总结到教作文一定要去写,只有写,才知道水里的温度。同时,还给了我们三点建议:1、只有自己感知,才会找到思维的痛点。2、写作要有纵向思维,最好从三年级教到高三,才知道什么阶段孩子该训练什么内容。3、老师在写作课上的角色定位。
我儿子说:“妈妈,你都教了二十多年语文,一个问题都没有吗?”我则一脸不解地讲:“怎么会没有呢,问题太多了,只是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作为教学中我,其实也有很多困惑。这一次听了杨老师的课,感触颇多。我会在作文课上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哪怕是重头再来。我想在一节课中也可以做到,上课伊始解释题目,引导学生学会选材和立意。上课中在课堂上可以巡视,看看学生写作完成情况。临下课时,可以看看优秀作文,趁热打铁,选择一两篇,当堂点评。其实,我的作文课一般都是大撒手,解释一下题目,然后告诉学生,这一课必须写完,否则的话就会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样,呵呵,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怎样处理学生,只好连哄带骗了。
我的困惑很多,梳理出来大致应该为:1、四十五分钟的一节作文课到底怎么上?谁?可以实际演练一节课。2、作文如何批阅?我曾经全方面修改过学生作文,一天最多只能改出十篇,这种修改,从立意到谋篇布局甚至到错别字、标点符号处处都改,而且这种改法十篇是极限,效率极其低下,一次写作,能改一个月,后面的自然就修改的粗糙了。3、现有学生作文如何讲评?作文讲评课上,针对性不强,一节课下来,最多讲评五六篇作文,谁的作文是范例,谁受益比较大,其他学生收获较少。
杨老师开篇讲座,是令人震撼,是触动老师们内心的,更能引发老师们深思的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