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夏日风情”征文】夏日炎炎话清凉(散文)
故乡小城,安逸、宁静、恬淡。
在热辣辣的夏日阳光下,丝丝凉风穿过瓦檐,在稍显空闲的街路上轻拂着。窄长的弄堂里爬满墙头的苍苔,斑斑驳驳地透出一种荫湿的凉意。三三两两的行人行走在大街旁、柳荫下,慢条斯理,悠闲自得。屋檐下店堂口,泛黄的竹躺椅上,有人舒畅地仰躺在那里,微微闭着双眼,惬意摇着芭蕉扇,时不时睁开眼看看街上的行人。不知是谁家的小狗,匍在那人脚边伸出长长的舌头,喘着热气。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适、舒缓、悠闲。
江南六月也是一年当中最有味道的。建国初期生活很清苦,每当街头响起“啪、啪、啪”的敲打木板箱的声音,伴随着“白糖棒冰、绿豆棒冰要买好买哉啊!”长长的叫卖声的时候,知道是卖棒冰的来了,一边是急着向父母讨要两三分钱,一边又要担心卖棒冰的远去。三分钱一支白糖棒冰,五分钱一支赤豆棒冰,那时不会有比这更便宜的东西了。
炎炎夏日,清凉爽口莫过于自己动手做“木莲豆腐”。那时城里也有人做凉食小吃的,每到午后总会挑着一副担子,敲着用毛竹片合起来的梆子,沿街叫卖着:“木连豆腐哦木莲豆腐,五分洋田买一碗,凉又凉来甜又甜啰!”那充满诱惑的长长怪怪的拖腔,引得伙伴们着急上火唾沫横飞。卖木莲豆腐的师傅我知道他住在哪里,我便自告奋勇前去打探秘密。
做木莲豆腐看来很简单,配料之一慈菇梗,种植的很多,可以办到,主料木莲籽哪里来?县城里头老台门多,平时玩耍时看到过也不少,那些老台门高围墙上面攀爬蔓延,还有九狮桥石逢上那疯生狂长的木莲枝叶,把一座桥从南到北的边沿全都攀满,枝繁叶茂之间竟然找不到一颗好用的带籽木莲。这木莲有雌雄之分,外形相同,形同无花果,又比无花果皮厚结实。只有成熟的雌木莲,在如陀螺的上部平面中间部位,残留一些暗红的花蕊,成熟以后色泽渐渐变沉开裂,这才是可以用作木莲豆腐的原料。
苦苦寻找几天,终于发现,在世济弄左转向登科台门那一条荫湿的小弄口有一个小小的燕竹园,那院墙上面爬满了枝粗叶肥的木莲藤,结着的木莲个大、成熟,让人眼馋得不得了。经过向竹园主人的讨要,终于答应我们先摘一些试试。
第一次尝试很是紧张,木莲要剥去外皮,挖出里边絮和籽,慈菇梗切成一寸长短的段子,两样东西分别先放在盆里揉烂,然后用干净白细纱布兜起,扎紧,另用一个中号钵头预先冷好白开水,约七分满。然后把预先包好的料包浸入冷水中使劲揉、捏,木莲汁液在揉捏的过程中不断的和冷水融合分解融合,直到佐料包没有粘液可捏出来为止。再把慈姑梗捣出来的汁液少量洒在木莲豆腐液里搅匀,它具有促进凝固的作用。忙的不是备料,是做好了第一道工序以后的等待。
一只大盆倒上冰凉井水,然后把装木莲豆腐汁液的钵头放入脚盆水中,进行“冷冻处理”。从上午十点开始,这种焦急的等待开始了。半个小时以后几个小伙伴就开始忙起来,不停地摸摸水温,看看汁液。若说水温高了,都会自告奋勇去提来井水。吃过中饭以后,更是迫不及待地赶快过来。也许小孩莫不如此,因为自己在做一项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除了初初感到的新鲜以外,更多的是渴望成功的欲望,而且希望这种成功来得快一点。
两个小时过去,当一只白竹筷子插入钵头中间,矗立不倒的时候,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那钵头里边晶莹剔透,纯净的如同凝脂一般的木莲豆腐,随着钵头的移动微微抖动着,发出柔和而诱人的光泽。
用一款薄薄的铜勺轻轻地把木莲豆腐一层一层舀起来,装在平底的高脚腕里,再淋上蜜糖水、米醋、薄荷等佐料。口干舌燥、汗流浃背的炎夏,有一碗这样的木莲豆腐,一勺进口,那软糯柔顺的膏状体,有着滑溜溜、甜丝丝、酸吱吱的清凉感觉,顺着喉咙瞬间传遍全身,软滑、清甜、甘爽,细品个中滋味,顿觉神清气爽、舒爽无比!
美哉,木莲豆腐!美哉,清凉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