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藕塘老街的街巷(散文)

精品 【晓荷】藕塘老街的街巷(散文)


作者:高令亚 秀才,1133.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85发表时间:2019-08-03 20:31:05


   大城市小集镇都有街有巷,街大巷小,所以有大街小巷一说。城镇的街巷纵横交错,形成集市上重要的交通网络。街是主干道,宽阔而长,两边店铺林立,往往车水马龙,行人众多;巷是居民进出家门的通道,是行人进出集市的必经之路,与街相沟通,狭窄而短,巷的两边通常以民居居多,也有做生意的,行人相对稀少。街和巷共同见证了一个城市的沧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演绎了普通市民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生,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别具风情的街巷文化。
   一条街一个巷,凝结着许多人的共同记忆,也印下了个人的独特记忆。街是向行人敞开胸怀的,是开放的;巷似一扇半开半隐的门,犹抱琵琶半遮面,是隐秘的。街是繁杂吵闹的,巷是清闲安静的。街是粗犷的北方汉子,让我们易产生铜鼓寺钟的联想,巷是曼妙的江南女人,小家碧玉,纤纤可爱,易想起撑起油纸伞徘徊在悠长悠长寂寥的雨巷里丁香一样的姑娘。当代诗人顾城有一首《小巷》的短诗: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诗意朦胧,却透露了诗人一个隐秘的心理世界:小巷曾经有它的美丽而伤感的故事。在城市的千万条小巷里,每天都上演着普通百姓人家的普通故事,爱与恨,悲欢与离合。
   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城市的街道都焕然一新,人们纷纷搬进了新居,但我相信,凡是在老街住过的人,抑或对老街有过记忆的人,不会忘记老街的一街一巷,不会忘记老街曾经的繁华热闹。
   藕塘老街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集镇,但它有说不完的故事。这里的居民长期生活在狭窄悠长的一道道小巷里,留下了从童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的记忆,巷子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印下了他们数不清的足迹,留下了说不完的故事。小巷成了老街人的生存空间。他们童年时在这里做着游戏长大,后来背起书包走出了小巷的世界,再后来又从小巷走向社会,去迎接更广阔的天地。可是你,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小巷都会终将成为你魂牵梦绕的地方。叶落归根,对于小巷里的人来说,根就是这留下无数记忆的老街和小巷。
   藕塘老街的街道横贯东西,南北有一些小巷相连接。记忆中的老街,中间是用青石板和鹅卵石相杂拼凑铺砌的不规则有点凹凸的路面。不知从何时起,青石板早已被踩踏得十分光滑,石头缝里还生着青苔,街道两边的房屋已显破旧,墙壁斑驳陆离。这一切在告诉人们,老街饱经风霜,经历过繁华与衰败,经历过沧海与桑田。据老人说,老街多次遭受战火,日寇烧过这里的房屋和寺庙,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残害过百姓。解放后,老街人安居乐业,生意红红火火。
   据史书记载,藕塘自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就有了市井,商贾云集,人们在这里往来交易,互通有无,使得老街一时繁华。在我的印象中,老街一到逢集(农历逢五和十),四面八方的村民,男女老少,齐汇于此。特别是春节前腊月二十五集上,因街道狭窄,行人太多,你来我往,络绎不绝,以致行走中你拥我挤,只能随着人流往前赶,倘若想要转个身都非常困难。那时农村有句俗话,腊月二十五,光蛋集。光蛋集,光蛋集,集市上的东西卖光蛋了,老百姓的腰包也瘪瘪的,钱也光蛋了,还有很多孩子身上并无一文,也来赶集凑热闹,真的是光光蛋蛋逛街,光光蛋蛋而回。
   当时店铺,有公有私。供销社,生资门市部,铁木社,食品公司,新华书店,粮油店等都是公家经营。在计划经济时代,买公家东西很多要凭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糖要糖票……那时穷,即使有票,有时也有很多东西买不起,只能望望而已。但那时人们还是喜欢赶集,兜里没钱,也要去赶个热闹。一到逢集,万人空巷,一路上尽是匆匆忙忙赶大集的人。我们小孩子跟着大人,大人挎着一小篮子鸡蛋,或提着一只鸡,鸡蛋用来换东西,鸡用来卖钱。大人上集为的是买油盐酱醋日用品,小孩上集就是干夯摽点吃的。有一次,跟着叔叔上街,他专门为我和大妹买了一块钱油条,20根,吃得还剩3根,我俩还眼巴巴的望着,最后实在吃不下了,现在想想可笑得很。
   老街做生意的老户人家很多。像酱油店,豆腐房,榨油坊,小磨麻油店,酿酒坊,铁匠铺,剃头铺,包子铺,小酒馆,裁缝店,皮鞋铺,糕饼店……这些大部分是私人经营的,但农村人很少光顾,兜里没钱,只是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农村家庭渐渐有钱了,才有了一些消费。有的农村汉子,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但逢集喜欢上酒馆,能从中午喝到太阳偏西,才从酒馆醉醺醺的往回赶,一路上东倒西歪,被人戏称醉鬼,引来路人讥笑,我们小孩子是想笑又怕。
   老街人很会做生意,卖小百货,卖小吃,卖家用品。老街的吊炉饼,羊肉火锅,卤鹅肉,小磨麻油,糕饼店都很有特色。特别是金家羊肉火锅,在当地小有名气。外地人有时慕名而来,品尝火锅,享受舌尖上的幸福。羊肉火锅,宜冬天食用,可以御寒暖胃。卤鹅配方独特,味道鲜美,鹅肉脆而嫩,是下酒的好菜。小磨麻油是用小磨子慢慢磨出来的芝麻油,香味浓郁纯正。倘在凉菜上倒上一点,用筷子拌一拌,立马香气散发,钻进鼻孔,流进肺腑。有句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有个住在僧人巷的刘姓人家,小磨麻油远近出名,常常人们直接到他家购买。
   老街逢集时,叫卖声不绝于耳,吆买喝卖,人声鼎沸。我们小孩子常常被手摇拨浪鼓卖小麻花的卖敲白糖的卖糖葫芦的生意人吸引,常常拽着大人的褂襟不让他们走,哭着闹着要买来吃的。有的上集,特地就是为了吃两根油条,吃一块小饼,吃上两个包子。集市上真热闹,做生意的吆喝声,也很有特色,什么卖辣酱啦,卖糖葫芦啦,卖臭豆腐啦,磨刀磨剪子啦……或高或低,再加上扑咚咚响的鼓点声,嘣嘣嘣的弹棉花声,当当当的打铁声,嘈杂的人声,真是声声入耳,刺得耳膜咕咚咕咚的,也不觉烦,不觉躁。大姑娘小媳妇齐聚货摊前买针头线脑,扎头的皮筋、卡子和红头绳,还有漂亮的小手绢;男孩子东跑西窜,到处赶热闹,除了吃的,买的东西很少;大人们买家需物品,在农贸市场有的买有的卖,忙得神神道道。那时集市会一直延续到下午两三点左右,街上的人才慢慢稀少,渐渐散去。老街有着老街人的记忆,也有农村人满满的回忆。
   老街有名字没名字的巷子有很多。巷是街上住户连接街道的主要通道,也是行人上街的通道,在藕塘老街几乎没有死胡同,四通八达,方便了行人。巷子,北京人叫胡同,上海人叫弄堂,在这样的大城市里,巷子是市民进出家门的通道,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大城市里的巷子总是被高楼大厦淹没,占据城市里的边边角角。不过,普通市民生活的大小巷子无数。北京有多少胡同呢?老字号人说:“大胡同三千六,小的多如牛毛。”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用“安土重迁”“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概括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及胡同里的市民的精神特征。胡同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样的,藕塘老街人对自己居住的小巷也特别有感情,有的一生下来就在这里居住,一辈子都生活在这里,小巷对于他们来说,有太多的记忆。房子是祖辈留下的老房子,虽破旧些,但住在老街的人还是有优越感。巷子住久了,就对它怀有深情。小巷是孩子玩耍游戏的场所,是老街人夏夜纳凉话家常的地方。巷子里的邻居之间和睦相处,显示淳朴民风。谁家有难了,大家会来热情相帮;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邻里之间到场,随个礼,帮个忙,不说二话。平时,串个门,说说闲话,拉拉家常,也是常有的事。巷子里人家都是普通人,过着平常的日子。
   藕塘老街的有名字的巷子有南门巷、僧人巷、罗巷、裤裆巷(现改名真武庙巷)、荷花巷等。至于巷名的来历我不得而知,不敢妄加揣测,不过,听老街老人的叙说,有的巷名还是有点意思的。据说,过去在藕塘老街东面有座城隍庙,大概建于明朝,当时庙里有很多和尚,这也许就是僧人巷的名称来由吧,后来城隍庙毁于日寇战火。藕塘老街西有一个裤裆巷。裤裆巷名称很有趣,是因为这个巷子前面有座庙,叫真武庙(大概建于唐朝),这条巷子到庙前分成南巷,北巷,状似人的裤裆,故称裤裆巷,后来改为真武庙南巷,真武庙北巷,真武庙遗址在藕塘老街西,于1938年2月被日寇炮火摧毁。现在的南门巷是过去的小南门巷,原先在藕塘东面还有个大南门巷。这个小南门巷很有名,抗战时,罗炳辉将军曾在这里老乡家住过,深受村民爱戴。据附近老人说,南门巷在藕塘的历史很久,以前确有南门把着,不知毁于何时。在南门巷中间一个向西的小巷后面,以前是一个很大的农贸市场,牛市,猪市,鸡鸭鹅市,杂粮市,鱼市,都在这里。逢集时,人们纷纷穿过南门巷中的这个小巷,在这里贸易。
   自唐朝有市井以来,藕塘庙宇颇多。在塔子山上,东汉令狐子伯年少时在藕塘避难读书,得到当地一农妇郝奶奶的帮助,为相后,为感谢藕塘父老相亲和庙里僧人,他在山上修庙建塔,此塔即文峰塔,后来在文革中被毁,1998年在山上重新建塔,为纪念令狐子伯,遂命名为令狐塔,塔前有庙,塑有黑奶奶像,每年三月十五为藕塘庙会,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敬香礼拜,络绎不绝,成为当地民俗盛典。后来,还建有真武庙、元封寺、城隍庙、地藏庵、三官庙等,当时有很多名人为之题诗作赋,可见藕塘的繁华古已有之。藕塘老街东面的清真寺始建于清初,曾文明皖东,历史悠久,1938年毁于日寇战火,后来,藕塘乡老们自己筹集资金盖了两间草房充当大殿,请来了阿訇以维持宗教活动。解放后各级党委、政府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拨款修建大殿水房、阿訇住房等,并请来阿訇,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可是1966年文革期间,又被当作封、资、修,把清真寺搞得支离破碎。2005年在安徽省民委、定远县委县政府、藕塘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拨款重建清真寺,并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清真寺的历史与老街的历史一脉相承。
   现在,老街的房屋大都翻新,中间的街道也变成了水泥路面,店铺全变成了居住房,没有了做生意的人家。如天,走在老街上,常常看到的是三五一群在一起晒阳絮话的老人,显得冷冷清清,老街除了这些看家护院的空巢老人,年轻人已经很少。这些年轻一辈,或在外地打工,或在新街做生意。如今的老街,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老街只是老街人和当地村民记忆中的老街了。不过,那横贯东西的老街模样,那四通八达的条条小巷,时时还会勾起老街人和当地村民的回忆,想起曾经在老街的大街小巷穿梭往来的情景。面对冷清的老街,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心里生出了一个古怪的念头,老街的灵魂怕早已浸润在地下的石缝里了吧。

共 41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部藕塘老街的活历史。在这里,我们能够透过作者精彩的文字重温藕塘老街繁盛过往的同时,也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对藕塘老街的热爱和怀念。一开篇,作者就用独特的视角和体味让读者刷新了各自对于街与巷的认识,那一连串的妙喻精准地诠释出了街与巷的特色与风情。作者手里仿佛握着一部无所不能相机,长短镜头巧妙变换,唯美又复古的画面一帧又一帧。从街巷文化谈起,由普遍意义上的街巷拉切到藕塘的街巷,横切面上又有时间的纵伸。在这里你会品到有趣的“光蛋集”,“油条事件”,僧人巷与裤裆巷名字的由来,当然更少不了的一如《清明上河图》上展现的繁华热闹的街景……林林总总却无一不渗透着某种情怀。这种情怀就像作者在文末说的老街的灵魂一样,已经融入了作者的骨血吧!喜欢这篇文字,力荐共赏!【编辑:至简至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806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至简至爱        2019-08-03 20:31:51
  学习老师精彩的文字,问安老师。
2 楼        文友:高令亚        2019-08-03 20:40:18
  谢谢老师的编辑和点评,这个平台很好,给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己和学习的机会。祝您夏日愉快。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太累。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