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舞】天下裘都赋(古韵)
天贶①奇珍,荟精冀南古镇;
地贻②至宝,集粹衡水枣强。
比干士致于道,制裘广郡;③;
师祖济世安民,温饱一方。④。
始皇金口,裘都名扬万里⑤;
燕王铁旅,古驿震耀群邦⑥。
历历千年,河润膏泽黎庶⑦;
悠悠百代,兰熏桂馥融昌⑧。
一河两湖⑨,半窗今宵月色;
营皮小镇,一井远古滥觞⑽。
古者服裘,载玄载黄⑾;
骨针缝制,讫于夏商。
其始虽简,如豆蔻之含英;
其毕也钜,恰幽蕙之吐芳。
一品燕窝,供奉宋元明清;
二品紫貂,专享刘李汉唐⑿。
雍容典雅,比肩苏绣润玉⒀。
端庄华贵,放眼欧美豪商⒁;
裘庙巍巍⒂,三不朽煌煌烨烨⒃;
勋华灿灿;五常行炳炳烺烺⒄。
山原一脉,洪荒铁石气概⒅;
俎豆千秋,风车云马鸾章⒆。
尚德崇变,
打造龙型经济,产业链条延长⒇;
明义远图,
提升仁爱智慧,产品登界游方。
高格尽善尽美,恩察、加会;
凤采倾国倾城,大营、新乡(21)。
与时俱进,借力一带一路;
推陈出新,普惠四海三江。
绮裘入梦,沉醉美轮美奂(22);
袍帔加身,流连古色古香(23)。
伟哉裘都,人类衣裳之源头(24);
大哉裘都,中华万化之发祥(25)。
(全文330字)
【注释】
① 贶: kuàng 赐,赏赐。
② 贻:yí赠送
③ 制裘广郡:据枣强县志记载:殷商末年,“比干制裘于广郡”(广郡即今枣强
大营一带)。“民本清议,志士于道”:以民为本,言论公正,君子立志追求真理。除了忠君爱民外,敢于担当是比干精神的核心与精髓。
④ 比干被奉为裘皮鼻祖。随着熟皮技艺一代代流传,皮行也流传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学徒,都要先拜过祖师爷比干,然后才能从师学艺。比干的熟皮技术温饱了一方百姓。
⑤ 秦始皇曾亲口封广郡(今大营镇)为“天下裘都”。
⑥ 铁旅;指燕王军队。古驿,指大营镇。明代燕王南征在此设大营而得名。群邦:指诸侯,亦泛指国家。
⑦ 河润:如同河流浸润土地那样;膏泽黎庶:将恩惠施与众人,使都能得到好处和利益。
⑧ 兰熏桂馥: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融昌:光明昌盛。
⑨ 一河两湖:均在枣强县境内。
⑩ 此井现在枣强县大营镇比干公园。相传比干制裘时,用这口古井的水熟制了世界上最早的皮张。这口井应是泡制熟皮的源头。
⑾ 载玄载黄:《诗经·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反映了我国古老、朴素的服装审美理论。
⑿一品燕窝,二品貂:裘皮极品。汉、唐、宋、元各代均为贡品,有“一品燕窝,二品貂”之说。
⒀ 润玉:宋代是景德镇窑首创青白瓷(又称影青),瓷器白里泛青,温润如玉。
⒁ 郑和下西洋时,“营皮”就与苏州绣品、景德镇瓷器等一同漂洋过海,到达沿途各国,并以“皮板柔软、毛眼遂适、做工考究、款式新颖、色泽协调”的特点,赢得欧亚上流社会的赞誉。
⒂ 公元前841年,在大营村北修“比干庙”一座,以示纪念。比干发明的熟皮制裘技艺,延续了3000年,至今惠及大营一带百姓。皮毛从业者奉比干为裘祖,世代供奉。1994年,大营镇政府投资重修比干庙,使之香火不断。在全国几处比干墓、比干庙遗址中,大营比干庙是唯一以“裘祖”而祭祀纪念的。因此,大营无疑是中国皮毛业的发源地。
⒃ 不朽:永不磨灭。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件是永不磨灭的功德伟业。煌煌烨烨huánghuángyè yè,光辉,明亮。
⒄ 五常:谓仁、义、礼、智、信。唐柳宗元《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谓之五常,言可以常行之也。”
炳炳烺烺 bǐngbǐnglǎnglǎng 光亮鲜明。
⒅ 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铁石:铁和石,比喻坚定不移。
(19)俎”、“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俎豆也有奉祀,祭祀,崇奉的含义。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
风车云马:指神灵的车马。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鸾章:形容文采华丽。
(20)龙型经济:为实现裘皮产业提档升级,大营镇着力打造集原料供应、产品设计、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皮草产业链条,形成完善的龙型经济模式,逐步将大营打造成华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裘皮专业市场。
(21)恩察、加会、大营、新乡:都是大营镇裘皮顶尖技术代表企业。
(22)绮qǐ,美丽。
(23)袍帔:锦袍霞帔。
(24)“骨针问世后,人类学会了缝制,使毛皮穿在身上更为合体、贴身、美
观。实际上,皮装是人类服装的源头。”(载于《生态制革原理与技术》第1页)
(25)万化:万事万物。发祥,指兴起,发生,泛指开始建立基业或兴起。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懂得了缝纫的原理,并能从事简单的缝纫,将猎取到的各种野兽皮毛缝制成衣服抵御严寒,摆脱了赤身露体的状态,开始了穿着兽皮历史,自此拉开了中国服饰文化史的序幕。”(《服饰史话》第7、8页)毛皮更多地融入了文化元素,开启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