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快感•质感•痛感(柳岸) ——读邢聪明《故事里的事》
连环计,最初指的是中国古代兵法策略,讲的是环环相扣、互相呼应的一组计策。读邢聪明老师《故事里的事》,我不禁想到这个词,他用高超的技法,为我们讲述了一出精彩的连环剧。
这篇故事,最大的亮点是独特新颖,有别于以往中规中矩的写法,无论结构布局还是语言风格,都有其鲜明的特色,令人拍案叫绝。我读了不下三遍,每一遍都是不同的体验。第一遍,我享受到了酣畅的阅读快感,第二遍我触摸到文章的生动质感,第三遍我挖掘到故事背后的痛感。一篇不足两千字的故事,写得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同时又包罗万象、精彩纷呈。
一
“题好一半文”,一篇精彩的文章在标题上总会做足工夫。《故事里的事》,运用了双关这一修辞手法。所谓“双关”,指的是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可使语言表达得更为含蓄幽深,也更耐人寻味。“故事里的事”,巧妙地借用一句歌词,既概括了文章内容,又暗含着作者的其他用意,读来有回环往复的意味,带给人丰富的遐想。标题就含有玄机,可以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人产生一睹为快的阅读欲望。
二
再来看文章的结构布局。
关于故事的结构,常用的是三段式,简单来说就是“一”为开端,“二”为发展,“三”为结局,一段故事有始有终,有头有尾,有高潮有回落。三段式是典型的故事结构形式,在三段式的基础上,故事高手们又创作、演绎出包孕式、连环式、重复式等结构方式。包孕式,顾名思义,指的是在一个大的故事里“镶嵌”一个小一点的故事,呈包孕之态。重复式,指的是在一个故事中对某一情节段落进行若干次的回环重复。比较有名的就是那篇《狼来了》,运用的就是重复式。而连环式,指的是几个情节呈环状相连,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整体。
《故事里的事》,乍一看题目,我们会误认为该文运用的是包孕式结构。但仔细分析却不是这么回事,本文运用五个小标题,将全文划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看似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融为一体。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文采取的正是“连环式”的故事结构。
连环式结构的好处是,整篇文章人物虽多且关系混杂但内容却并不混乱,尽管故事叠加故事,但脉络走向却被勾勒得非常清晰。纵观全文,主干突出,层次明晰,疏密得当,张驰有度。在这种结构框架下,故事从发端至结尾,冲击力逐渐呈递增之势,掀起高潮、引人入胜。
三
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曾说:“编戏有如缝衣,起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这个比喻可谓精妙,编故事和编戏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把故事比作一件衣服,领子、袖子、襟子、身子等大的切片是结构布局,而文章的节奏、过渡、伏笔、留白等,便是缝制衣服的针线。一篇成功的作品,往往需要精心地串连缝合,这就需要在细节方面下足功夫。这篇故事在细节方面处理得非常到位。
故事由“张甲”开篇,随后,王乙李丙赵丁刘戊陆续粉墨登场,这些名字,看似起得随意,实则饱含深意。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这几个姓氏是百家姓的前几名,囊括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与“甲乙丙丁戊”结合在一起,代表了方方面面的各色人等,可谓包罗万象。这些名字,更有调侃的意味,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这么多的人物,如何出场,其实是个难题。但作者以“王乙”作为故事的中心,巧妙地设计了每个人物的出场,且出场的理由各不相同。张甲是为她送液化气的,李丙是其牌友兼情人,赵丁是其丈夫亦是李丙的同学,而律师刘戊是出事后众人咨询的对象。这些关系纠缠在一起,加剧了故事冲突,令悬念叠生,吊着读者的胃口,令读者欲罢不能。
文中,看似不以意的一句话,也往往蕴含深意,埋有伏笔。
比如文中提到“王乙”离过两次婚。这说明她一直就不是省油的灯,而赵丁很忙,无事从不请假,这更为她创造了机会,所以她的出轨“合情合理”。
李丙是消防大队的,要当新郎了。只一句,便是一个重要的伏笔,为后面他从楼上系绳逃生坠下及年轻女子(即他的未婚妻)的出现做了必要而合理的铺垫。
而文末的刘戊,因其律师的身份,如一根线,将这众多的人物收拢在一起。他接通王乙的电话没有说话,手机一下子黑屏了。这个绝妙的留白,非常耐人寻味。也许真的没电,也许是假装没电?不说话,是来不及说还是不想说,令人揣测。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刘戊在那一刻心情也是百味杂陈。但作者并未点破,这样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仔细品读,你会发现,作者总是在不经意间暗藏一个小伏笔、小悬念、小高潮、小冲突,或衔接后文、或渲染气氛,或呼应标题。由于这些细节处理得巧妙到位,故事节奏紧凑、浑然一体,达到了不留痕迹、天衣无缝的境界。
四
作者的语言有鲜明的特色,干净利落,辞简意足。他善于通过“白描”的手法塑造人物,展现人物性格。
“白描”是国画及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特点是以意传神、轮廓写意、形则简省。它要求作家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
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近代作家当推鲁迅,他常常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多修饰、不加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我至今还记得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孔乙己的外貌只作了整体描写,却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写出他与别人的不同,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还有他笔下的祥林嫂“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只寥寥一句,便生动地刻画出她遭受人生重创后的痛苦模样。
这样的文字虽三言两语却剔骨见髓。该文的作者也有这等功力,他对遣词用字的要求非常严格,纵观全文,几乎找不到一个无用的字眼。无论是叙事还是写人,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十分精准生动。语言凝炼含蓄,言简意赅,描写人物笔墨俭省,内涵丰富。
文中的王乙是个核心人物,但作风轻浮,作者在刻画她时,只用了几个关键性的词语。“离过两次婚”,“跟个妖精似的”,“胸前露出V字”,寥寥几笔,刻画出一个妖里妖气、水性杨花的女人形象。
描述张甲时,则用到了“眼神活泛”“有贼心没贼胆”,语言犀利,透着诙谐和讽意,一个表面正经实则蠢蠢欲动的花心男人形象跃然纸上。
张甲借钱给王乙后,扛着钢瓶下楼差点“摔”倒。这个“摔”字耐人咀嚼,将张甲意欲偷腥的兴奋与紧张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描述王乙与李丙的偷情过程:从人生谈到爱情,从男人谈到女人,从饭桌谈到床上。可谓惜墨如金、简洁如流。后面一个“拽”,一个“拧”,前者是女性的勾引,后面是男人的暧昧。用词凝炼而精准,活泼又诙谐,将一出调情的戏码演绎得鲜活生动,可以说是无一字多余、无一字可替。
故事的背景浓缩在一特定场景--一个小镇中,进行点式透视反映,对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虽只是简笔勾勒,但小镇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其折射的社会意义却是普遍的。其中的语象,虚实相生。作者以旁观者的眼光,以冷峻又不失幽默的笔触,只是撷取了小镇里的一朵浪花,便表现出大千世界的波涛汹涌,足见其行文构思的功底和对生活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以及精湛的表达能力。
五
在读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这部电影褒贬不一,好坏且不说,咱们主要来分析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麻子面馆老板王五麻子是一个恶贯满盈、吝啬的“大漠周扒皮”,其妻子老板娘经常遭到王五麻子的虐待。期待自由的老板娘与外表俊朗的店小二发生私情,不想却被杀手张三发现。张三将其汇报给了王五麻子,王五麻子便以重金雇佣张三想杀死老板娘和李四。不想张三并没有杀死李四两人,反而先杀死了王五麻子。随后张三便开始琢磨起王五麻子的保险箱来。无巧不成书,店伙计赵六正巧“破解”了保险箱的密码,正当准备前去取钱时,却遭到张三的暗杀。张三杀死了赵六并逼走了陈七,随后开始一路追杀老板娘和李四两人,李四被箭射死。悲痛欲绝的老板娘拿起了仅存最后一颗子弹的火枪,终于将张三杀死。这个电影,处处是巧合,每个人都在算计,但最终却是自己给自己设局,失了钱财、赔了性命,成了自作自受、作茧自缚,是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电影。
再来看本文的故事梗概:王乙因为手头拮据,向张甲借了钱。又因为输钱,委身于李丙。在和李丙偷情过程中,张甲来了,结果吓得李丙拴绳跳楼不慎摔死。赵丁是王乙的丈夫,请假回来参加李丙的葬礼,却被误认为来追究李丙的责任而被拒之门外,赵丁于是知道自己被“绿”的事实。最后,这些人都向律师刘戊咨询。结果一个电话,本打算坐享其成、隔岸观火的刘戊发现自己也扯上了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颇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味。
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关系,包括人物命名,该文和《三枪拍案惊奇》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此篇故事将创作背景设定为现代,更接地气,更多维度,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郁,相对而言,也更难以表现。因为兵荒马乱本身就是矛盾的聚焦,一声枪响都是爆点,而在和平年代里,矛盾冲突则往往如暗流,难以浮出水面,所以要写得波涛汹涌更考验作者对故事的驾驭水平。
两个故事,还有个共同点是都运用到了出其不意的手法,有时甚至感觉有些荒涎,比如本文中一个送煤气的非但不要钱还借钱给客户,消防员偷情竟会被摔死,参加同学葬礼意外发现自己妻子出轨……这一个又一个巧合,读来是如此荒涎,令人哭笑不得,但这种荒涎却不是荒唐,都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合乎客观规律,也合乎生活逻辑。一起因偷情引发的一连串故事,被作者演绎得波澜起伏、扑朔迷离。
最后一段,是故事的尾声,却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事情之后,每个人都是从个人目的出发,对自己的利益进行全方位考量,体现了极端的利己主义。显然,作者对这种现象持的是批判嘲讽的态度。而刘戊告诉儿子一定要报考律师因为“这活吃香”,更是一种讽刺与警醒:为什么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却加剧了?
如果你以为作者只是要让我们看一出惊险刺激的偷情闹剧,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一篇文章,其立意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决定作品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作用强弱。该文围绕的是偷情,但折射的内容却远不止于此。通过相互交织的关系,包括夫妻间的信任、客户间的利害、情人间的纠葛、同学间的交往等各个方面,作者将多种矛盾冲突叠加在一起,旨在通过一场集中爆发,揭露社会的种种乱象,揭示现代人空虚、孤独、放任、焦虑的精神现状,引发人们对爱情、婚姻、家庭、人生及社会责任的深度反思。
林清玄先生说得好:七情六欲原无好坏,沉沦了就堕落,清净了就超越。可惜沉沦者众,清净者寡。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能独善其身?有多少人不是在随波逐流?一派和谐之下又有多少暗流涌动?面对种种诱惑,我们可以心存侥幸,却不能不守原则与底线,一个人的一念之差,随时都可能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
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故事发生。作者用犀利辛辣的笔锋挖掘人性,将人性的自私与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这场看似偶然实则并不新鲜甚至天天上演的故事,我们是否有对号入座的冲动?从甲乙丙丁戊身上,我们看到了身边谁的影子,我们又不知不觉活成了谁的模样?这些叩问,触及灵魂,带来痛感。
读别人的故事,醒自己的人生。这才是作者想要给予我们的启示吧。
附:邢聪明原作http://www.vsread.com/article-829868.htmll
/>
原作写的精彩,赏析赏的更漂亮,
有理有据,剖析精准到位。
文笔功底深厚,推荐共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