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中国故事】红色老人(征文·散文)
微风,簌簌撩。雨,沙沙下。
一栋带院子的木质石楼,古朴,威严,神秘。一道土红色大木门,上方拱形。下方内侧两边角落,各有一块石头,支撑着门槛,见证着烽火岁月。门两边挂有鹅黄色牌匾,上面写着黑色字,刚劲有力。一边写着:中共罗盘地委指挥部旧址。另一边是:滇桂黔边纵队罗盘支队司令部旧址。
大门口,一位中等身材、精瘦、脸色红润的老人直直站着,笑眯眯向我们招手。
是他,张良坤,罗平钟山鲁邑村人。这是今年我第二次见他了,上一次是七月一日。他依然那么有精有神,依然站得笔直。初次见面,从他抖擞的精神来看,我以为他最多六十多岁,其实,他今年八十了。与上次一样,老人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条纹衬衣,最上面的扣子也扣得紧紧的。老人脸上荡漾着皱纹,一头银发梳朝后面,胡子刮得干净,整个人收拾得整洁。
老人指着牌匾说,欢迎文学艺术界的各位来到罗平县钟山乡鲁邑村革命老区。你们站的地方,就是中共罗盘地委指挥部、滇桂黔边纵罗盘支队司令部旧址。鲁邑是大山中很不起眼的一个小村子,周围连绵群山望不到边,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屏障。著名的罗盘支队就驻扎在群山峻岭,领导人民反蒋救国。省里早已把这儿定位成云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随老人进入院内。石头铺就的地面非常干净,踏实,靠墙有几棵盆栽的万年青、雪松苗和铁树。右侧墙角有两大个石头水缸,缸里盛满了水,雨滴打得水面“哗啦哗啦”响。刷白的墙上,“胜利的旗帜永远在滇桂黔边区飘扬”红色字体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张良坤老人说,这是陈赓将军在1950年2月到达罗平时的题词。顺着长长的石头砌成的台阶,来到展览室门口。红黄色大门框上刻着“金戈铁马踏平旧世邪恶”“强国富民建设人间乐园”,耀眼,夺目,气势十足。
老人像一位多次参赛的演讲选手,思路清晰,富有激情,抑扬顿挫,时不时地把历史与当下,本地与外面,国内国外结合起来,往往要说上几句自己独到的见解,还颇有哲学思辨,让我极为敬佩。
他从红军长征过云南讲起,在钟山撒下革命种子,生根,发芽,遍地开花。1937年,中国共产党派人来罗平,创建中共罗平第一个党支部,传播革命思想,动员,发起募捐,支援前线。这期间,吸引优秀青年学习,向党组织靠拢,入党。根据地的天,是晴旺旺的天,大批有志青年涌入罗平。十多年后,时机成熟,党中央同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队”。这样,以罗平为中心的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了,同时扩建边纵两个主力团,随即展开,开辟革命新区,完成各项战斗任务。随后成立的滇桂黔边纵第三支队,先后在第七大队长任学源,支队司令员杨江、政委刘清等地下党人的领导下建立了以钟山为中心的中共罗盘地委、边纵罗盘支队。
钟山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滇桂黔边区中心根据地和罗盘地委指挥部,这也是云南很早的红色政权。罗平人民经过十多年的斗争,消灭了各种敌军武装2000余人。十三年来,罗平人民光荣牺牲200余人,其中89人是钟山儿女。
这期间,钟山多达六十多户农民的房屋被国民党军队烧毁,但钟山人民没有被吓倒,反而激起了无穷的斗志。送粮食,送衣服,送枪支弹药,送儿郎参军。
一幕幕英雄壮举,一个个壮烈事迹,革命英雄人物纷纷涌现,最值得钟山人民骄傲的是,民兵英雄王美珍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还奖给一支步枪。钟山人的勇气,钟山人的血性,令国民党顽军闻风丧胆。
受上级党组织的委托,罗盘地委、边纵支队司令部在钟山脚下,清水河畔,古桥码头的几间平房里,为西南革命培养骨干,先后培养了四期,共计200人,输送到西南各地领导闹革命,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老人讲到这些,那种自豪感在脸上荡漾,那种敬畏之情在皱纹间流淌。
他面朝我们,伸出手来,指着陈列柜。里面展出的是边纵战士用过的军用物品、生活物品、烈士遗像,墙上有文字图片的展板,摆放在陈列室正中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罗盘指挥部军事沙盘模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各种赠品。我们一边看一边听老人娓娓道来与敌斗争的惊心动魄故事。
老人讲述中,双手随时舞动。老人那双手,骨瘦,布满了青筋,却很有力量。
老人讲着,还停下来叫我们提问题。
得知老人从1986年开始在这儿义务讲钟山革命英雄事迹,一直讲到今天,让我们感动了。这个陈列室没有其他工作人员,一直是老人独自义务管理,包括卫生打扫。老人还自费维修一些毁坏的设施,甚至多次自费远到广西、贵州及云南各地,近到罗平境内收集与罗平钟山有关的革命资料,对革命旧址、遗迹进行核实,补充,还自费制作展板。他说,就是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书籍和边纵将士的回忆录,配合自己的讲述,使滇桂黔边纵“坚守信念、不怕牺牲、不屈不挠、勇于奋争”的精神得到弘扬。
我们纷纷夸奖他,说,要学习他这种精神。张良坤老人动情地说:“人必须要有信仰,热爱国家和民族。如果一个民族忘记了自己的历史,那么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做的事,就是希望现在的年轻人牢记这段历史,牢牢记住当年共产党员们艰苦奋斗的历史。”
老人革命知识丰富,烽火年代记忆犹新,做到历史与现实结合紧密,本地与外地相结合,说起来如数家珍,我很受感动和教育。我们一行人都有这个感觉。
雨停了。屋檐下掠出几只鸟,划起片片银光。远处飘摇的炊烟,向山腰移动。
云开雾散,阳光扑进院子里,把老人的脸映得通红,额头上细细的汗珠,也在发红。
一个小时后,老人用一句“我们不能忘记初心”结束了他的介绍。
我们一行人中有音乐家、作家、书法家、画家、摄影家,各自找好自己的取景点,画画的画画,拍摄的拍摄;书法家在陈列室左右两间侧房书桌上开始挥毫泼墨。我们几个搞创作的开始收集资料,做笔记。
张良坤老人坐在大门侧边喝水,休息,不时抬头,望向远处大山。我来到他身边,坐下,与他聊了起来。
不聊不知道,聊了吓我一跳。这个老人真不简单!
老人叫我等等,起身去侧房。很快,拿来一个黑皮包。他颤抖着打开,取出一个红色塑料袋,从里面拿出一大沓发黄的纸张和许多红彤彤的证书,还有一张金黄色的手绣钟山地图。
老人翻着,说着。我静静看着,听着。心里一阵阵热,眼前一层层雾,仿佛进入了老人的生活轨迹时光隧道。
张良坤老人岂止是红色故事的解说员,更是当下红色精神的传承者,现实生活的实践者。
他又说又做,不仅仅是说给别人听,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献计献策,投力投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准确地说就是1987年,当时钟山乡人民政府及乡中心学校根据需要,多次召开会议,在鲁邑村要建一所鲁邑完小。建设中因资金不足,学校工程建设停工。
张良坤,当时年轻力壮,烧砖做瓦精良,种烤烟年年丰收,技术精湛,方方面面搞得好,手里有些积蓄。得知村里建校缺资金停工,他很难受。1988年,他捐款25394元人民币,使得学校终于建成。25394元,在1988年可是一笔巨款啊!这是他辛苦挣来的,多么不容易啊,记得那时,有上万元的人家叫万元户。那是很多很多的钱了,可张良坤舍得,为村里人盖学校,是积善积德的大事,值得做,他毫不犹疑,捐了!是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无偿给村里盖学校用。
后来,张良坤又陆续捐钱购置学校教学设备,还给希望学校捐款两百元。让我极为感动的是,这些钱,他积攒下来原本是要盖新房子住的。
老人还为村民贷款,赊钱给村民买化肥,买种子,种烤烟。村民说起他,无不伸出大拇指,说,真正的带头人。
我翻看着老人的获奖证书,老人说:“国家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很知足。我爱看新闻,我要了解时事,不能不学习。”
这是八十岁老人说的话!我顿时被感染,拉过老人的手,竟是热乎乎的。
我一时竟说不出话来。稍后,我问,今天讲了一个多小时,累了吧?
张良坤老人笑道,不累啊,有时一天讲两三场呢,最多一次讲了八场。不止省内的来听,经常有贵州、广西的游客过来参观,也有预备党员到这里进行入党宣誓,我都要讲。
老人把拿出来的东西小心收进包包里,说,来钟山红色旅游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我们准备把“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宣教基地结合起来做出品牌。游客在钟山乡游览云贵高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的同时,同时感受革命老区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人生更加饱满些,让人生有信仰,有目标,有奔头。
我静静望着老人。瘦瘦的他,却坚毅如铁塔,钟山人那种血性气质,让我可触摸。老人就如钟山,又像一鼎大钟,给人警钟长鸣。老人又有柔的一面,像钟山脚下清澈的清水河,让人饮水思源。
外面喧闹了起来。画家们画好了,各自收拾好用具。我们就在村里一个农家乐吃晚饭,离旧址不远。
农家乐端菜的老姐说起张良坤老人,赞不绝口。说就有人不明白他大半生就这样不要一分钱管理着这栋司令部旧址,还时不时自己掏钱维修,个别人甚至说他是有毛病。可我懂,这是他的信仰,他的追求。他不仅对外人讲,对来客讲,对自己的孩子也一直这样讲。他从来就是正面引导,正面教育孩子,要求孩子走正道,踏实做人,本分做事。如今,他的付出获得了回报。
我们对老人孩子们的状况很感兴趣,尤其想知道孩子们支持老人这样做吗,于是问道,他的孩子们过得如何?
端菜的老姐说,支持得很。张良坤有五个孩子,大儿子张红永,在罗平县政府部门上班,小儿子张优昆,在黔西南州兴义做工程监理。大女儿张红琼,给白古村人做媳妇,二女儿张红梅,在大上海做生意,三女儿张红芳,在昆明做生意。据我们所知,几家人过得如住在蜜罐里一样,都是幸福家庭,日子红红火火。
老人目送我们离开。晚阳披在他身上,红朗朗的,像红旗样的红。弯道后,看不到他了。车上,我们一直在谈论他。
晚霞红遍,山上泛绿。老人红朗朗的形象,仿佛就在面前。
张良坤老人讲的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化成一种火热的温度,注入我身体,相融,在我血液里流淌。
原来,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好文章怎么读都让人回味无穷。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是该讲一讲这样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