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夕阳无限好,红霞尚满天(散文) ——访农民文艺学者王文吉先生
认识王文吉先生已有30多年了,那时候我在县公安局工作,他在公安局东侧开了一间小门面做生意,彼此经常见面打个招呼,一来二去就成了熟人,只知道他是县城附近弓家村一个做生意的农民。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说话彬彬有礼,是一个规规矩矩的生意人。
我利用一个周末,拜访了王老先生。王老先生虽说是一个农民,当我走进他的家中不由地感叹:这哪是一个农家,分明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香之家!他哪里是一个农民,分明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知识渊博的乡贤!
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关中农家小院,似乎与左邻右舍并无二致,门庭里放了一对沙发、几把椅子和一个小茶桌,一张写字作画的书台上,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一应俱全,墙上悬挂着几张先生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遒劲有力的书法作品,还有几幅画作分外引人注目。
稍事寒暄后,穿过整洁干净的庭院,主人把我领进一楼他的书房。小屋里写字台上堆满了书籍和读书笔记,左侧放了一对沙发,右侧是一张单人床。说话间他把收藏县内众多作者的作品一一拿给我看,足足有好几十本。他自豪地说:“我今生最大的财富,就是家中的藏书了,这只是藏书冰山的一角,更多的藏品是在他家二楼的书屋里。”
见我兴致勃勃,老先生也来了精神,邀请我到他的二楼书房参观。
踏着先生自行设计的钢构室内简易楼梯,我们上到了二楼,只见一块红色的“草根书舍——海蛎”牌匾高悬书房门上,“海蛎”是先生的雅号。海蛎是一种海生物,富含蛋白质,享有“海中牛奶”之美誉,先生笔名取“海蛎”,想必是要像海蛎一样,把自己的作品奉献给人类。
推开房门看到眼前的情景,让我十分惊诧,这哪里是一个书屋,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在这间二十多平米的书屋里,除了中间一个可以勉强通过窄窄的过道外,整个屋子里几乎摆满了书籍、绘画和书法作品。东侧沿墙一字摆放着3个五层木质大书柜,里边整整齐齐地陈列着先生收藏的各类书籍,门类俱全,应有尽有,就连书柜的顶部也摆放了一层书籍。主人介绍:“我虽然是一介贫民,但对书籍情有独钟,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紧张也要藏书。”
在书屋西侧南边一个摆满了书籍的大书厨上还挂着4把胡琴,这是主人休闲娱乐的乐器,在另一书橱上还摆放着先生的自画像,看来老先生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屋北边是一张两米长的写字台,上边堆放着先生精心收藏的县内外130多位名人字画和自己的书法作品。先生不仅爱好书法绘画,而且擅长于文学创作,更多的作品在这十分简陋的木板床上,放了一摞又一摞,堆了一沓又一沓。
在写字台的一角珍藏着他的全部作品,先生一生创作的散文随笔数以千计,短篇小说50多篇,创作《戏弄人生》《亡命天涯》两部长篇小说,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说:“为了完成《戏弄人生》这部20多万字的作品,我先后八易其稿。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亡命天涯》一稿完成后,不满意,便一把火烧掉了初稿,经重新精心构思,从头再来,推倒重写,目前已经完成了作品的40%。记述本县老红军史万成一生坎坷经历的纪实小说《双枪史万成》,提纲已经拟定,腹稿初步形成。”
目睹着先生书房内抄写得整整齐齐、摞得一尺多高的书稿,看着先生几十年来创作数百万字的随笔、散文、诗歌和书法作品,我不能不为这个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文艺爱好者伸出大拇指!
在他的书柜中珍藏着先生76本珍贵的随笔、杂记,几十年来他每天笔耕不辍,把身边发生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少则一两千字,多则三五千字,这些杂记码起来足有半人多高。看着两鬓染霜、年迈苍苍老人那写得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行书持之以恒,不由地肃然起敬。
就在这间充满书香,略觉狭小的书屋中,我和先生促膝长谈,竟然忘记了身边的茶杯,连一口茶水也顾不上喝,不知不觉就过了两个小时。眼看着红日西坠,这才依依不舍地分手道别。
唐代诗人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年近八旬的王老先生桑年生活是“夕阳无限好,晚霞别样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先生虽然是一个文艺爱好者,没有参加过这家那家的文艺协会,没有取得这样那样的文艺家名号,在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民文艺大师,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良师益友!
最美不过夕阳红,衷心地祝愿王老先生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老骥伏枥潜心创作,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