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宜宾大观楼(游记) ——骑游天下
宜宾大观楼
宜宾大观楼,又名谯楼(古时筑于城门上用以燎望的楼),位于宜宾市中区西街口,是宜宾市的标志性建筑,大观楼高28米,长31.6米,宽20,4米,量长方形。
登上大观楼楼眺望,远山如画,双江若带,令人心旷神怡,由此得“大观”二字为名。 整个楼分四层。底层用石砌,中有十字形通道,可容车马通行。楼西,有两道各29级的石梯,直通楼厅。上面三层,全系斗拱木质结构,四角飞檐,凌空翘首,窗棂檐楯,皆出自能工巧匠精心雕镂而成。四周棂窗,高敞明丽。整个楼形建筑精美典雅,巍峨雄壮,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因为形似北京的天安门,在当地有“小天安门”之称。在二楼东檐端,挂有“大观楼”三字匾额,每字见方1.5米,酣畅淋漓,挺拔雄健,是乾隆年间知府托隆的幕僚冀宣明所书,并由叙府内城居士严亚丁於清朝乾隆年间撰写相关碑文记载。
大观楼修建于何时?有两种传说。一说唐元和五年,刺史张九宗所立《韦南康纪功碑》载,楼为唐德宗时,戎州都督韦皋所建,可惜碑与碑文早已无存。另一说,根据《宜宾县志》载,清雍正廷尉邓时敏作的《叙郡谯楼记》称:乾隆年间, “宜宾都司谕修……言郡有谯楼(在府署之东)创自明代嘉靖中……”。后一种说法较为确切。明朝末年,谯楼毁予兵火。清康熙年间,知府张利宾重修,至乾隆甲申年间又遭火焚。次年,乾隆乙酉年间知府托隆再建,并定名为大观楼。
大观楼内,现在是宜宾历史文化博物馆,来到宜宾总是要知道一点宜宾的历史。从古至今,大观楼一直是宜宾人生活中的主角,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坐标,更是因为它承载着宜宾的文化,见证着戎州历史,经历了 4 个世纪的风雨洗礼。
解放前,大观楼年久失修,楼台窗棂残破不全,栋梁檐檐腐蚀,楼下甬道成了乞丐楼息之地,楼上则为观火报警和关押“壮丁”之所,整座搂宇萧瑟凄凉。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大观楼,使之焕然一新,比以前更加雄伟壮观。
我们上了大观楼,既可到楼内图书馆看书,又可登楼欣赏古建筑的精湛艺术。凭窗一览古城风貌。在大观楼后往西街方向,至西城角街为止,这一块地盘旧称为"府堂坝",说明以前宜宾的县府就在此地。站在楼上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可以拍到四条大街的风貌。这里的行道树特别有特色,全部修剪的像盆景一样,非常漂亮。
在大观楼西檐下,有“西南半壁”四字匾额,潇洒流畅,俊秀苍劲。 题写者,是成都华阳人以进士选入翰林院的顾汝修。这四字其实并非顾汝修创造,乃源于一首旧诗:
“石城门峻谁开辟,
更鼓误闻风落石。
界天白岭胜金汤,
镇压西南天半壁。”
此诗为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人与南诏修好,经过宜宾县石城山而写。顾汝修能精选此诗结句中的四个字以赠宜宾,反映了他对宜宾历史的某些观点和见解确实很有卓识。此四字气势恢宏,准确生动,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其实博物馆里把宜宾的来龙去脉说的很详尽,可是我们没有时间仔细了解,只是粗略的转了一圈,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不过是到此一游而已。照片倒是拍了不少,只是无法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只能放在我的QQ空间里留着慢慢回味,慢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