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小说中的未来(随笔)
01阅读指导:认识小说
小说起源于市井街巷,是作为最普通人的老百姓的一种谈资,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闲言”,这“闲言”因某种对人性、社会性的恐惧而发生。但小说又是一种接近诗、哲学的文学体裁,所以,需要对体裁内容进行一种形而上的反思才能有所领悟。
小说的内容是反映人性、社会性的,它可以记录昨日和今天,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展望。她缘于“初心”,是探讨人性、认识人性,感受社会的最佳渠道。
统编版教材到了六年级开始正式进入小说的学习。六年级上册安排了三篇,《桥》歌颂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而舍身忘死的精神;《穷人》揭露某种社会制度给人民造成的穷困;《在柏林》反映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但并没有选择国内的战争。
从选文看,意识形态对小说来讲很重要。初学写小说,可以从人性、社会性的角度感受小说,认识小说,从而喜欢小说。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入笔:
一、从爱的角度去认知。
爱是超越动物性的。比如学习《桥》,不要从老汉是一个老党员的角度去思考,一旦这样,就会陷入困惑。毕竟,我们六年级的孩子对于党、团的组织认识不足。一个人,如果仅仅是因为自己是党员才有了奉献的精神,这个社会就一定会成为问题,因为,如果这样,就肯定把其他人列入到了自私、动物本能的行列当中了。但如果我们此时把老汉认定为一个村子的领头人,其他党员列入到跟领头人做事的合作者,人的关系就出来了,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关系。我们可以悟出,老汉和一些人有如此自我牺牲的精神,正是因为他们的是党员,党员是中国人当中的一批杰出的人。这样,就升华了党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了热爱党的热情。从人性的角度去挖掘人物关系,接近我们的认知心理。
二、从关系的角度去理解。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具有一定的关系性,有了关系性,才有了社会性。比如读《穷人》,我们要抓住人物的关系:桑娜、桑娜的丈夫、西蒙、西蒙的孩子、桑娜的孩子。理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能理解了桑娜和丈夫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关心、对邻居的关心。细细梳理,其实每一篇小说,都在人物之间的关系中形成某种情节冲突,最终影响读者的心灵,让读者的心灵得到成长。
三、从环境的角度去发现。
人的关系可以形成一种社会环境,但真正的环境还是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在环境的表现能够看出人的性格,同时,环境也能够造就人的性格。比如《桥》《穷人》都展现了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如果仔细研探究其间的环境,便可直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会发现《桥》中疯狂的暴雨、肆虐的洪水、纤弱的小桥;会发现《穷人》中桑娜和西蒙的家以及沉郁的海上风暴,这些对人物的性格有着很好的衬托作用,也可以我们对意识形态有更深的认识。
所以,我们写小说,要先从意识形态切入,从小说的本源入手。
02学生习作:未来,已来
“啪——”一记响亮的巴掌落在了姐姐曼蓝的脸上,留下五个红红的掌印。远远的看上去,都觉得火辣辣的痛。
没错,这种事自从姐姐升入高三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每当这时,妈妈总是蜷缩在沙发上,无助地抹着眼泪;姐姐呢,则是继续倔强地鼓捣着手机,丝毫不在乎妈妈的眼泪。
唉,其实我知道姐姐高三压力大,但这种宣泄压力的方法我还是很厌烦。
(一)未来你是什么样子的?
好吧,这次我不想去安慰妈妈,因为所有可以安慰她的词藻都被我用完了。我也不想去说姐姐,我相信她知道什么是原则。
和原来她们吵架一样,我又走出门,来到了离家不远的小公园。
对于初三的我来说,这种漫步真算得上是一种奢侈。花坛里的玫瑰正开的芬芳馥郁;路边的栀子花瓣上的灰尘已被雨水冲刷掉,但它那素雅的芬芳依然是沁人心脾。刚下过雨,这个氤氲雾气笼罩下的小路十分美好,走着走着,心情不免好了很多。
想必我们的未来也会是这般的美好,芬芳吧。
耳边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原来是爸爸的电话。
“曼云啊,妈妈跟姐姐是不是又吵架了?唉,爸爸不在家,你就帮爸爸多劝劝你妈。爸知道,你从小就懂事,你学习也好,懂得多。你妈本来就心脏不好,可千万不能让你妈生气啊。你姐惹你妈生气你就去说说你姐,听话,别让我担心。”
又是这几句,听话听话!可我已经很听话了啊。到底还想让我怎样你们才满意?
本来不错的心情又被爸爸这一个电话摧毁了。唉,听话,好好学习,可是,我连未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呢……
(二) 未来,你在哪呢?
回到家,家里还是我出门前那一片狼藉的样子。没错,妈妈还是蜷缩在沙发上,眼角微微泛着泪光;姐姐呢,是依旧自顾自地戳着手机,也不知道到底在搞些啥。
我什么也没说,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径直走向房间。
“冉曼云,你给我过来。”是姐姐在叫我,不知为何,我内心突然有一丝丝不祥的预感。
果然,一进房间她就斜眼瞪着我,脸上还隐隐约约有几个掌印,时不时冷笑一声。笑得我鸡皮疙瘩落了一地。
“说吧,是不是你跟妈告的状?”
“我没有……”
“呵呵,你没有?那难不成还是我自己去告诉妈的?”
“我真的没告你的状,不管你信不信。”
“我说冉曼云,你至于吗?你不就是学习成绩好点嘛?我知道你看不惯我好,可是你不至于用这么卑劣的手段吧!”
“我真的没有……”说完,我准备回自己的房间。
“你给我回来!”她一把抓住我的领口。顿时,悬空的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在摇晃……
“行了!冉曼蓝,把手放下。这么多年了,你除了欺负妹妹你还会做什么?本来成绩就一般你现在还学会逃课了,你到底想干什么?”妈妈突然出现在姐姐的房间门口,姐姐这才把我放下来。
“我告诉你,冉曼蓝,你如果高考考不好我是不可能让你复读的,你……”话还没说完,妈妈却倒在了姐姐房间门口。我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三)未来在路上呢
医院抢救室的门口,我趴在姐姐怀里哭的像个泪人。爸爸是船员,常年不在家;姐姐虽然偶尔调皮,但毕竟是高三的学生,面对着高考,我真的不忍心让姐姐分心。看着抢救室里一次次被电击的妈妈,我第一次彻底地体会到什么叫无助……
不过还好,妈妈的抢救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没过多长时间就被送进了EICU,好在情况还算稳定。
这天下午,姐姐把我约了出来,在附近的小公园里,进行了我们十四年来的第一次平静的谈话。没错,十四年来的第一次。
“对不起,曼云,对不起。我从小就欺负你,从小就惹爸爸妈妈生气,让你们担心。是我不好,我不该跟妈妈吵架,不该欺负你,是我害妈妈住进了医院,我错了。我真的知道错了。曼云,原谅我好吗?我以后好好学习,我再也不欺负你,再也不让爸妈担心了。”说着,几滴晶莹的泪水流了出来。
一时间,我竟不知该说些什么。我知道姐姐是真的想改变一下自己了,除了安慰她,别的,我真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没事,姐,你就好好复习。妈妈这边有我在,我会照顾好咱妈的。你放心,学习当然我也不会落下。咱都努力,别让妈妈失望!”
从那天起,姐姐真的变了。她剪掉了飘飘的长发,脱下了华丽的衣服;她开始穿上简约的帆布鞋,开始套上校服,做一个中规中矩的高中生。我知道,姐姐真的开始努力了。
一次吃饭的间隙,姐姐笑着告诉我,她的二模考试已经到了年级的上游。她告诉我“你从小成绩就好,考个重点不成问题。我们的未来都在路上堵车呢,马上就到!”
嗯,未来,马上就到了!
(四)未来,已来
就这样,时间一天一天流走,转眼间到了六月,姐姐快考试了。
看得出来,这几个月姐姐过的很苦,不断的刷题刷的她手上已经起了茧子;脸上的黑眼圈更是让姐姐显得略有憔悴。好在,一切都快结束了。
几个月的努力复习,加上自主招生的初审已通过,姐姐对她的高考多了几分自信。进考场前,她一直冲我微笑:“我会考好的,相信我!”
“嗯!我相信你!”
就这样,姐姐的高考结束了。她的很多同学约她出去毕业旅行,都被姐姐一一回绝了:“我得照顾妈妈,妹妹还得复习呢!”
高考完,姐姐承包下家里所有的家务,让我安心复习,我知道,不能辜负她们。
中考那天刚好赶上姐姐自主招生的面试,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相信,我会考出好成绩,姐姐也是。
很快,姐姐和我的录取通知书都来了,姐姐被她一直向往的北师大录取,而我,则顺利进入了一所市重点学校。妈妈欣慰地笑着,眼里泛着泪光。
楼道里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竟然是爸爸回来了。
“爸,你咋这么早就回来了?”我跟姐姐同时问。
“有点事,就早回来了。没告诉你们,当然是想给你们一个惊喜啊!”爸爸也有点激动,“走,咱一家人下馆子去,庆祝庆祝!”
只记得那天爸爸喝了很多酒,脸红红的。说了什么我记不太清了,但是姐姐说的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
“未来已经到了,曼云,咱俩都要努力,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是啊,未来已来,它是那样的恬静又美好馥郁,愿我们都可以为了自己的未来去努力,去奋斗。
03专家点评:岸芷汀兰
未来,已来。心生悸颤。沏上一杯绿茶慢慢醒读:高考还是那个高考,一条独木的桥。快乐随之下沉,撬它起来,怕得费些大的力气。
这是读《未来,已来》给我的第一感觉。
这是一个短篇小说,来自简书,作者叫芷汀。大概取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吧?“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正如小说中所写,“那样的恬静又美好馥郁”。可为何,她要背负起“未来”这副沉重的背囊呢?
“未来你是什么样子的?”“未来,你在哪呢?”“未来在路上呢。”“未来,已来。”这是小说的四个字标题,不正是漫漫的人生之路吗?然而在芷汀的笔下走成了一条线,逻辑的线,生命的线。而她,才16岁啊!
我该祝贺吗?还是怜惜?或许都有,都应该有。
她写了一个好故事。
“高考”的故事太多,她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我们常见的俗套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喋喋不休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迫不及待地塞给读者。芷汀没有,她是“高考”的见证者。要参加高考的“姐姐”曼蓝,一出场就挨了“一记响亮的巴掌”。看到“未来”而不是高考本身,在于芷汀忍住了亮出自己观点的冲动。开局设疑,没有贴“标签”,没有去引导暗示读者的爱恨。跳出“高大上”的窠臼,文学回归了文学。
“我趴在姐姐怀里哭的(得)像个泪人。爸爸是船员,常年不在家;姐姐虽然偶尔调皮,但毕竟是高三的学生,面对着高考,我真的不忍心让姐姐分心。看着抢救室里一次次被电击的妈妈,我第一次彻底地体会到什么叫无助……”
回归的文学还原了生活的真实。
在我阅读过的作品中,属于好故事的作品包括昆德拉的《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马拉默德的《伙计》、斯泰伦的《苏菲的选择》、余华的《活着》、加缪的《局外人》、爱瑞斯•默多克的《大海大海》、戈尔丁的《蝇王》……最喜欢托尔斯泰的《复活》和托马斯•曼的《魔山》,芷汀和他们一样,都为“未来”留了足够的开放性让读者去思考。
她的形式没有大过内容。
我们反对形式大过内容,即使被小众捧得很高的作品。小说首先应该让人有兴趣去阅读,否则我们不如去啃黑格尔的哲学。用细描的方法引导故事又不把读者甩远,是芷汀的高明之处。
路边的(去掉“的”)栀子花瓣上的灰尘已被雨水冲刷掉,但它那素雅的芬芳依然是(去掉“是”)沁人心脾。
她一把抓住我的领口。顿时,悬空的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在摇晃……
行了!冉曼蓝,把手放下。这么多年了,你除了欺负妹妹你还会做什么?
她剪掉了飘飘的长发,脱下了华丽的衣服,穿上简约的帆布鞋,套上校服,一个中规中矩的高中生。
贯穿全文的细节描写,让我们体验到贴着地面行走的文学之美,又流畅地变换叙事角度,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高行健的《灵山》,在字里行间咬文嚼字,拓展小说对现实的解读空间。
她对世情变迁的领悟决定了小说的格局。
未来,已来。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钱钟书的《围城》都不错地描绘了这来去之间的路。而芷汀对人、事的重涂浓抹,目的是挖掘出“高考”的根系——“家”。毕竟人从母体出来,有形的脐带被剪掉也都被无形的脐带牵着。描写未来“是什么样子”开始,就没有忘记那条脐带,势必能与“伟大”比肩。只是语言直白了些,情节还没有形成曲线和回路。
这欠火候的地方还有人物塑造的功力。人物一出场,性格全部暴露,其后的发展也只停留在了表面。《老人与海》的老人、《麦田的守望者》霍尔顿,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是揭开一段段隐秘故事的点点滴滴的缘故。故事背后还有“故事”。躲到故事的背后去,还需要作者不断锤炼一颗敏于觉察的心。
芷汀,水边美丽的花。文如其人,香气浓郁,颜色青葱!
03读后感悟(作者:暮成雪)
小说开头就是姐姐挨打的情节,引起读者注意,而且渲染了沉闷紧张的气氛。小标题循序渐进,情节从压抑到轻松,让人读完心情愉快,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同时,本文把人物描写得十分细腻,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有了和主人公相同的感受。景物描写也恰到好处,那段“雨后漫步”中的景色,仿佛就是未来的美好。结尾三段点题,不仅给人以鼓舞,让人憧憬,同时最后一段与题目相同,完美结尾,让人回味。
有人说,“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你努力不够很。”当你一边抱怨着你现在是生活平淡如水,辛苦无聊,一边草草应付,不求上进,那么你的未来,不会比你的现在美好。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未来充满星光,而这美好的星光背后一定是努力的汗水。过去的已成为过去,你不能改变,不能把握,不能左右;现在已成为过去,如果你还沉浸在过去,那么你的这一刻,也即将变成回忆。你是否意识到珍惜?未来已成为现在,这一刻,马上就过去,新的一刻又来临。
你可以选择踯躅,可以选择犹豫,不过,时光可不等人的,就像文章结尾所说:愿我们都可以为自己的未来去努力,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