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那漫不经心的时光(随笔)
一 会见
从台湾旅行回来,换个安静的住所,想把这几年放任过的时光拾回来浓缩在短短的四个月内。就像学生时代那样,五更起,前夜熄灯。计划要看的书太多;《红楼梦》《山海经》《消失的地平线》《追风筝的人》、天体类,莎士比亚、白先勇等。几天后无法绝对地进行下去。得出此设想不合道法自然。人只有在实践、交流、反思、理论相结合中才能不断进步与得到平衡。
搬家后接见第一个两年后第二次见面的朋友,他对宏观结构有清晰的脉络。从商鞅变法谈到现今的社会演化及文明传承,从两希文化到如今基督发展,纵横贯穿。天文与地理,宗教与哲学、历史与政治、心理学、物理、易经,那绰绰阔谈的神情里仿佛容纳下整个世界。
受启发的其一观点:每天看着什么,久之就会塑造成什么的模样,人后天的可塑性很强。并说:如果环境是美的,人的思想和外在也是美的。只有不断追求和升华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会不断前进。保持后期的交流中,看朋友的文章。他有一种对正义的发心,希望能为当下带去好的行为。观点激进且鲜明。能看出朋友对宏观框架认识的造诣。是可交之人。
我之前也有过一个类似的阶段。总是愤愤不平,后来认识到是沧海一栗。
现在心态便是:做好自己力所能及之事,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不给身边人带来麻烦,这已是很好的造化。至于怀有崇高的远大报负,那要具足智慧及缘分。
二 心得
心里一片草原,曾是青葱绿央,一顾之念,已是荒芜涸裂。向着日暮,蜂蛹的地铁里,突然像是有根刺扎在喉咙里。暗隐的流星滴落心头,真幻难解。
六月去清华时相识的司机玲大姐。留有联系号码,最近记起问候她。玲姐热情助人的性格,两个夜晚,主动一个半小时的通话。“你要好好工作,人漂亮,有学历,那么年轻,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你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看过《我的前半生》吗?这个电视告诫人,罗子君婚前……我相信你也可以。”她把所有内容重复了三遍,我感激她真心希望我能重来的信心和鼓励。
同感于三毛提及自杀时,她母亲的那句最贴心之言:“你再试试,再试试活下去,不是不给你选择,可是请求你再试一次。”
我给自己说:“试试吧,再试试其他生活方式,平平常常的度日也可以。对自己而言,是另一种自杀的方式,但对牵挂你的人来说你变得越来越好了。”
有一朋友说:“女人很神秘。”
回复:女人很简单。电影《滚滚红尘》里,沈韶华若不是在乱世里不那副魅脉婀娜之模样得到商人余老板赏留,她便是流落街头。仅凭这一层轻薄的美她的命运便分化在社会的底层和上层的差距里。
女人,如果得到全心的爱,怎会以物质来寻平衡。如果拥有天荒地老的爱,宁愿守候一份心甘情愿的平凡。或许要的是“他的梦想是我,我的梦想是他,共同的梦想是锅碗瓢盆。”
追其本质,大多人的梦想是一份纯粹的平凡。而非是可望不可及的诗和远方。见到两个台湾男子,出国读书回来,在家乡谋的一份普通工作,在岛上安稳生活。业余滑水,冲浪、飙车、捕鱼。身体自有水手的健壮,不同于城市里在健康房有意训练出来因得着人赞赏而自信的形体。
旅行时,见过很多过分修饰外表的人,两耳打满耳孔,项链、手链、玉镯、戒指、脚链,重重佩戴张扬。这种极力打扮之下潜隐着安全感的匮乏。
得到礼物,一条项链。周围的人带着上海话说:“呦!这才是你该拥有的。”心里没有一丝喜悦之涟漪,收起来便忘了它。如果可以选择,更想买一套运动装,跟天桥下拾荒的人一起风餐露宿,喝啤酒。
周末,坐车去小洲村见朋友。走在石头铺就的街巷里,周围的人好似一家。路过的每个店门口,进去搭讪问候,喝茶聊天。坐在湖边,梧桐青垂,有枯干的叶子飘在湖面。走累了,在一家书吧餐馆吃饭,一瓶啤酒,两碗面。落地窗外梧桐在阳光里停留,视觉被盆景和涂鸦偷走。恬静的午后,我们聊着与生活遥不可及的话题;风从哪里来?所有的天然水的源头来自海水,喜马拉雅山脉的水是风从海洋地域带回来的。地球的质量会变吗?科技和生物结合制造的智能人未来会如何?时光悠悠烂漫,一点一滴有日暮的悄来。起身道别。第一次去小洲村,这里聚集着一群带着梦想和最美时光的青年。
回望过去,觉得很幸福。在流年里拥有了最好的——爱和自由。